纵观中国历史,从丞相诞生之初,就因为丞相权力太大,所以就涉及到君权和相权的权力斗争,相权权力越大,意味着君权被限制。所以从中国历史上各朝相权逐渐被削弱。 从中央官僚制度看加强君权削弱相权 秦汉时期中央官僚制度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度,这时候是丞相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就有了丞相门前七品官这句话。虽然太尉和御史大夫同为三公,太尉掌军,但是大家都知道,历朝历代皇帝最看重的就是军权了,所以,太尉的掌军只是表面上的,御史大夫相当于副相,敢监察丞相吗? 三公九卿
到了隋唐,丞相一职一分为三,分别为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门下侍中,尚书省尚书令,由于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尚书省长官以左右仆射为尊;中书省写诏令,门下审核,可以否决,尚书省执行。唐朝设置政事堂,皇帝授予'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的都为丞相,实质变为群相制度,后来名字确定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不加三品部位相;到了宋朝,设置二府三司,丞相的财权被三司分掉,军权被枢密院分掉,更是设置副丞相参知政事,虽然到了后期文官很强势,军权被拿了回来,但是还是改变不了相权被削弱的实质,此时丞相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元朝时期废除门下和尚书省,中书省独领百官,丞相得到了短暂的光辉。 三省六部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直接对接六部,后来成立内阁,前期只是皇帝的秘书,逐渐演练为实质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为群相,首辅是实质上的丞相,但是此时,内阁只有议政权,决策权在皇帝和司礼监掌印(内相)手中,行政权在六部,内阁达成意见需要送往司礼监和皇帝出批红,决策权很容易受到宦官影响,所以明朝出现宦官专权,如果明朝内阁和宦官勾结,内阁就有了决策权,万历年幼时,内相冯保听命与张居正,所以张居正独揽大权,明朝的内阁在万历达到巅峰,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朝廷各个机构照常运转。但是明朝内阁大学士品级很低,为五品官,所以各位大学士都要加衔尚书;内阁则慢慢摆脱了秘书班子,成了正式的官职宰辅。到了清朝,成立军机处,虽然保留了内阁,但是内阁的权利实质上移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军机处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清朝政治制度 (图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