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道长期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会导致肠道黏液层变薄时,很多人开始默默给自己的晚餐多加了份蔬菜。 爱较真的朋友问了更多的问题:黏液层到底是什么?人体都哪里有黏液层?它们对人体到底是有多重要,什么影响? 真的大部分人并不清楚黏液层到底是什么。其实黏液层对我们一点都不陌生,抓过鱼的人想必对鱼皮那滑溜溜的触感印象深刻,你很难抓起一条黄鳝或是泥鳅,它们身上那层黏液会让它们躲过很多很多的不幸。你讲话多了,嘶喊半天后发现口干舌燥吧?瞪着眼睛看半天东西不眨眼,最后感觉到眼睛酸痛了吗? 那都是你对黏液层的最基本感受。实际上,绝大部分生命都具有黏液层,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生命中释放的黏液不论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都是生命的一个特殊的防御屏障或者愈伤屏障。人的皮肤、呼吸道、鼻腔、口腔、眼睛表面、外耳道、胃肠道、生殖道等与外界接触的表面部位,都具有黏液层(mucus layer)。 日常生活经验让我们体会深刻的是,黏液层可以保持表皮湿润,减少机械摩擦,避免表皮因为外力受伤,粘附大分子和颗粒,避免这些异物侵入人体,比如鼻涕和痰。 举例来说,你用一个干毛巾擦脸和用湿毛巾感受就不会一样;你用干牙刷刷牙和蘸了研磨剂的牙刷刷牙感觉也不同。 你每分钟都会眨眼数次,每次眨眼都在修复你的眼球表面的黏膜屏障,因为短短的几秒钟,你的眼角膜上的黏液屏障就像久旱的湖床,干涸会让眼睛极度不适。 眨眼的每一瞬都是自己的泪水和黏液在修复龟裂的角膜。所以我们不会因为眨眼而损伤眼球,不会因为吃东西摩擦而损伤食管和胃肠,呼吸进去的粉尘和微生物也能被黏液捕捉之后顺畅地做为一股清bi水ti(nose water)排出体外。 所以我们不会因为眨眼睛损伤眼睛,不会因为吃东西而损伤口腔食管和胃肠,呼吸下去的灰尘也基本能通过鼻水排出体外。 不过这只是你初步简单直观地了解了黏液属性,事实上黏液层是人体多个器官正常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体永不能枯竭的一条生命河流。本期食与心带领大家畅游一下这个河流。 黏蛋白是黏液层的主要功能成分 食与心形容它是一个生命的河流,正是因为在以往食与心在十多年的肠脑心理学研究中发现,黏液层的质量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黏液人体的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释放出来的湿滑液体,介质来说主要成分是水,电解质,脂类和蛋白质以及糖等物质构成,承载着多种功能的酶、特别是溶菌酶,还有抗菌肽,免疫球蛋白等的复合成分。 1. 水 作为黏液成分的溶剂和扩散介质,水约占黏液的90-95%,因此说它是人体的生命之河不为过之。 2. 电解质 常见的粘液电解质是由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磷酸盐、镁和钙等组成的,与血清几乎等渗的液体。不同部位黏液的电解质均有差别,主要与该部位面临的环境和执行功能有关,这个差异由该部位分泌电解质的上皮细胞说了算。 以胃为例,食物在胃里消化过程中,胃上皮细胞会增加盐酸(HCL)分泌,减少氯化钾分泌。电解质的变化可以调整黏液的黏度,并形成保护性的pH梯度,避免胃酸腐蚀自身细胞。因此在胃黏膜的保护下,可以让你的棉质衣服立刻烧破一个洞的胃酸,但绝不会让胃壁受到损伤。 3. 脂类 黏液的1-2%为脂类,主要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及少量溶血磷脂酰胆碱。 脂类可影响黏液的润湿性、润滑性和表面张力特性,防止水相蒸发,比如泪液中的脂类就可促进眼泪润滑眼睛,避免眼泪蒸发过快。 4. 黏液蛋白质 黏液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比如黏蛋白、防御蛋白、生长因子和结构蛋白等。 黏蛋白(mucins)属于糖蛋白,虽然只占黏液的1-5%,它是黏液的最主要功能成分,决定了黏液层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粘弹性特性。 黏蛋白体型超乎寻常地庞大,包含5000多个氨基酸残基(一般的人体蛋白质仅含300-500个氨基酸残基)。如果说普通蛋白质是一株玉米,黏蛋白简直就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黏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结合型两类,两种都高度糖基化,约80%重量由碳水化合物构成。通过氨基酸与支链/直链的多糖或者寡糖结合,黏蛋白形成独特的“刷子”样的立体结构,从而影响着黏液层的粘弹性。 了解了黏蛋白的这种组成,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饮食中的膳食纤维缺乏或营养不均衡,以及食物匮乏时,肠道细菌会靠吞噬黏蛋白来替代膳食纤维去滋养自己了吧! 其他蛋白质主要发挥支持和保护作用。防御蛋白中的防卫素、抗菌肽、溶菌酶以及免疫球蛋白可对抗致病菌;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可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及修复;结构蛋白如蛋白酶抑制剂和三叶肽,可增加黏液粘性,避免黏液被人体自身的消化酶消化。 结肠的黏液层最厚 黏液主要由上皮杯状细胞或黏液分泌细胞合成,两种细胞都含有大量的顶端黏液分泌颗粒,可占细胞总体积的75%左右。 消化道、呼吸道和眼部的黏液可形成2层流变性完全不同的黏液层。 在胃肠道表面,紧挨着上皮细胞的黏液层粘弹性更大,厚约100-150微米,也被称为内侧黏液层,内侧黏液层外的是一层厚度约100-700微米,粘弹性更小,直接接触食物的外侧黏液层。简言之,胃肠道表面拥有的是一种底稠面稀的双层黏液层。 与胃肠道相反,呼吸道紧挨着上皮细胞的,也就是底层,是一层主要由水化膜和糖蛋白组成的粘性小流动性大的黏液层,再往外、直接接触空气的表面黏液层才是粘度更大。也就是说,呼吸道表面拥有的是一种与消化道相反、底稀面稠的黏液层,这样的结构更便于人通过咳嗽排出肺部和呼吸道的异物。 不同人,不同部位的黏液层厚度各不相同。已有的数据显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