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寻昉 | 追忆似水流年

 微湖渔夫 2021-12-10

图片

尤其是11月10日上午,当我得知了退休多年的谢校长的手机号,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一时间就拨通了老校长的电话,在去党校听课的路上,一路和老校长在电话里共叙别后之情,直到走进教室才恋恋不舍地挂掉电话。当我放下电话,陡然之间,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童年的往事,都一股脑地呈现在眼前,一发而不可收拾,不觉间泪水便盈满了双眼。我忙摘掉眼镜擦拭泪水,然后从思乡之情中抽离出来,开始聆听党课。
离开家乡滕州三十余年,是谢校长和同学们那熟悉的乡音,再次勾起了我对故乡的眷恋。在我心中,家乡南辛村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村落。村东迤逦盘卧着绵延数十里的千山山脉,草木葱郁,林深谷幽,“千山松柏苍欲滴,霞映幽洞水自流”,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生生不息的古薛河和新薛河,宛如两条玉带从北向西缠绕着大半个村子,折向西南流向碧波万顷的微山湖。这块熟悉的土地给我们留下了纯真幸福的回忆。而追忆童年时光,最令人难忘的是过年。

图片


那时,还是人民公社时代。村里没有分地,每家每户都过得比较拮据,有的人家更是凄惶,连油盐酱醋都买不起,三月不知肉味是常有的事,以至于所有的孩子们都盼望过年,因为只有临近年关,爹娘才会到刘村、柴胡店、八一、杨庄或是官桥赶集,购置年货,割上几斤猪肉。和今日习惯恰恰相反,那时买肉是挑肥拒瘦,回家炼油留着炒菜用。赶集时父母如果口袋里有闲钱,不会忘记扯上几尺布,找个裁缝给孩子们做上一身新衣服。我们家里姊妹五个,都是家里的老祖母和当过裁缝的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还有那一双双千层底的布鞋,是它们承载着我这个离家的游子,时时铭记着要站的稳哪走的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在乡下,爹娘记日子都习惯使用阴历,即便是今天,父母还是经常问我今天腊月初几了。我也随了他们的习惯,阴阳历并用,每次写随笔日记之类的,总要附带上阴历的日期。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一天要祭灶神,用红薯和麦芽糖搀在一起做灶糖。几家关系好的大人们汇聚在一家院子里开始忙着洗地瓜,放在特大号的铁锅里熬制糖稀。趁走街串巷的邻村炸爆米花的刘大爷来村里,赶紧督促孩子们炸上满满一袋子小米花,再把米花、白芝麻和上糖稀,制作出鲁西南地区过年特有的一种灶糖,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切成一片一片的,吃到嘴里酥脆香甜,余味绵长。今日回想起来,倒不是这年糕有多么的美味,而是那种已经渐行渐远的年味让人禁不住一次次的咂摸回味。
这一整天里,大人们都在忙忙碌碌,我们小孩啥忙也帮不上,手拿着美味的年糕,无忧无虑地在院子里来回穿梭,追逐打闹。从睁开眼的那一刻,一直到爹娘满村里呼唤着我的乳名,唤我回家吃饭、睡觉的声音,在薄暮炊烟里和乡村夜空中飘荡。

图片


“腊月二十四,除尘扫房子”。听父辈人讲,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这一天母亲都要早早起来,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屋里屋外,墙角旮旯都彻底清扫,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几天会有一些人到家里来派卖门神或者灶神,他们基本上是鳏寡孤独的老人居多,平时没啥收入,每到年底他们就会批发一些年画、门神、灶君的画像,挨家挨户派卖,这时家家户户的主人一搬是不还价的,要多少给多少,也算是一种爱心吧,让这些无人照顾的人群能挣个零花钱开开心心地过年。偶尔还会碰到几个到门上来讨饭的人,这时父亲就会安排我拿整个煎饼或者馒头双手递给他们,目送他们远去。父亲对我讲过,他幼时辍学,灾年曾孤身一人到曲阜一带走乡串户乞讨过,那里的人心友善,让他终生难忘。
年二十七、八一到,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大人赶集无非就是买鱼买肉,以及红纸、锡箔纸、烧纸、香烛、鞭炮和各类供品,我总是不忘缠着爹娘多买几个地老鼠、摔炮和小人书等——新衣服可以不要的。赶集回来的父母亲,一起忙着洗青萝卜和土豆,在院子里支上大铁锅,炸萝卜丸子、酥地蛋(土豆)条、小草鱼头,都要忙一整个上午。我的任务,是用木戳打祭祀用的烧纸。买来的烧纸摞起来差不多有半米厚,打木戳不能使用铁锤之类,要用洗衣服的木槌打,烧纸不能沾地,下面必须用木板垫上,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图片


忙完这些,我拿上买好的红纸到会写毛笔字的先生家,请他们帮忙写春联。最常见的对联是“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和睦人家春永在,勤劳门第富有余”、“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居家和睦无难事,邻里同心共揽春”、“东进金银西进宝,内添福禄外添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果家里有老人,一般都要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不光每扇门上要贴春联,连猪圈、鸡圈、装粮食的缸都要写上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井泉兴旺”、“满院春光”的吉祥语。
三十年前的家乡民风淳朴,村民大都宅心仁厚,谁家有了困难左邻右舍都会热心相助,单凭写对联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那时家家都在忙,先生能不辞辛苦,为左邻右舍书写出一副副春联,一写就是几天,而且还是先生自己买墨汁。我记得我经常去任老先生家或是去后面的表兄张立明家,从来没有拿过一盒烟以示谢意,今日想来确实失礼,不过那时家里确实拮据,不然以父亲的性格不会这样抠门的。就这样,每年的春联都是由我来搞定。祖母年岁大了,就坐在炉子旁边糊元宝,打开锡箔纸折叠成型,再把写春联用的一张红纸取出来,用剪刀剪成细细的穗状,用浆糊把穗状的红纸粘在折叠好的锡箔纸上,等到大年初一凌晨祭祀使用。顽皮的我想帮忙却总帮倒忙,祖母只好把我赶到一边玩去。
俗话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每年腊月二十九之前,父亲就会提上一篮子烧纸、一些供品、一盒烟或是装瓶散酒,带我到村后的丁家林和父亲的老家河北庄村给祖辈上坟。焚香、烧纸、行跪拜之礼,在此期间要向九泉之下的老人问寒问暖,寒暄几句,祝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好好享受生活,并保佑子孙后代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或者有点出息。打我记事起,一直到我离开山东老家,年年如是。父母被我接到身边的这六七年来,每到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和春节前,我和母亲都要到住所的西南方向的十字路口,给老家的先人焚香烧纸磕头,从未间断过。

图片


到了年三十的早上,我自觉地早早起床,帮祖母打好半锅浆糊,把旧对联用水浸湿撕掉,弄不掉的就用炒菜的铁铲刮干净。再把一副副新春联齐整地张贴完毕。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对联我都能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年初一下午或是年初二,父亲还让我把拜年时看到的对联全部默写下来,因此我在入学前就认识了几百个汉字。我由衷地感谢父亲,他不仅用这种方法教我识了不少汉字,也使我了解了民间的习俗以及过年的讲究和忌讳。
齐鲁大地乃孔孟之乡,礼数最重,也最为繁琐。我这个农家子弟对天地的敬畏之心,或许就是在那种颇为讲究的氛围中和父亲的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吧,使我从小就深信,在天地人三界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在主宰着这个世界。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言外之意,就是凡事人在做,天在看。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一种民俗,是一种道义,一种操守。

图片


贴完对联,父亲就用一张黄裱纸写过年供奉的排位。中间竖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两旁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然后把两根胡萝卜切成一样高,用筷子把两根胡萝卜连在一起,再把黄裱纸的两边用浆糊固定在筷子上,毕恭毕敬地摆放在堂屋八仙桌正中间的位置。另外一张是敬奉灶君的,上写着“灶君之神位”,两边还是“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贴在厨房灶台旁边的墙壁上。如今这些琐事全部由我代替父亲去做了,不知我到了一定岁数,我的孩子还会不会把这种风俗传承下去。
或许,人最难逃离的就是乡情吧,故乡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始终挥之不去的情结。就像轻抚一件珍藏品,有温馨的回味,有岁月的感慨,亦有难以名状的依恋。
 

写于2017年1月25日

农历丙申年腊月廿八

——E N D——

图片


作者简介:丁寻昉,山东滕州人,曾用名丁德勇,笔名丁易。新疆克拉玛依市某中学英语教师。八十年代中期来新疆求学和工作,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古典诗文,闲暇时寄情于文字,以安羁旅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