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大家带来超实用的15个特效穴,专穴专用。 1、健脾养胃穴——中脘 脾胃在腹部的开窍为中脘穴,脘指的是胃,中脘即胃的正中间,所以脾胃的很多症状都可以从这里治疗。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 2、补血活血穴——血海 血海穴堪称人体自带的“补血穴”,可运化脾血,促进新血再生及气血运行,让血液充盈通畅。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即为血海。 3、白发穴——浮白 浮白穴位于头顶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 所谓浮白,是因为胆经的阳热之气在此穴转化为温热的水湿云系,如白色的雾气一样,漂浮在头顶之上。所谓的水湿云系,直白的说,就是肝火旺盛,直达头顶,淤积此穴,导致头部供血障碍,白发自然浮上头顶。 对于肝火旺盛而导致的白发,浮白穴是常用经验穴。 4、化痰穴——丰隆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 丰隆为“祛痰第一穴”,可治疗各种痰症,无论是有形之痰,还是无形之痰。 5、子宫肌瘤穴——痞根 顾名思义,它是人体腹内异常肿块硬块的根源,这个穴位,具有给子宫肌瘤斩草除根的作用。 痞根穴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6、消气穴——太冲 太冲穴特别好找,在大脚趾和二脚趾延长线的交汇处,在脚面的最高点。 太冲是肝经的原穴,解郁散结、疏肝理气的作用很突出。有的人刺激太冲穴后,会出现打嗝排气的反应,这证明气开始通了。 7、胆结石穴——中渎 中渎穴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在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中渎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及胆绞痛的要穴。 8、痛风、肾结石穴——筑宾 筑宾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9、盗汗、起夜频繁——阴郄穴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在手腕附近靠近小指那边。 10、皮肤瘙痒——百虫窝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的内上缘向上约一掌(四指并拢为一掌)处为经外奇穴百虫窝,它在足太阴脾经的循行线上,临近血海穴。按摩百虫窝穴可以活血止痒。 11、手脚麻木穴——复溜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12、耳鸣穴——少海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少海穴是一个治疗耳鸣的要穴,就是老爱心烦上火、耳边响、起急的那种耳鸣,少海穴治疗效果最好。 13、乳腺增生——天宗 天宗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在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手太阳小肠经虽然不经过乳房部位,天宗穴也不在乳房上,但是这个穴位周围5厘米的区域大致是肩胛与乳房投影的重叠区,也就是背部的乳腺反射区。因此在这个区域内艾灸或刮痧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有利于乳腺增生肿块的消散。 14、肩周炎穴——条口 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在临床上有一些治疗肩周炎的经验穴和常用穴,最常用的就是条口穴。 15、发烧穴——大椎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中医认为,发烧是身体阳气亢盛、抵御外邪的过程,所以发烧时就找阳气最盛大的地方:身体阳气最足的地方是督脉,督脉主人体一身之阳气,督脉阳气最盛的地方就是大椎,六条阳经都在这里汇集,所以大椎可退热。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