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影片《门锁》饱受争议。 为了表现独居女性“四面楚歌”的危险生活,里面出现的男性可以说是“全员恶人”。 很明显,导演想要迎合女性观众,拍摄一部女性主义的影片,但却正因为这样,这部影片被很多观众骂“消费女性”,“不真实”。 而在一部部电影里,男女导演眼中的女性主义似乎从根本上就不同。 小印发现,一直以来,女性主义都是影视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 《三十而已》 自从女性群像剧《三十而已》的火爆,观众们也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了女性在影视作品中的魅力。 电影更是如此,一直以来,女性主义影片层出不穷,这些电影大多聚焦女性的生活困境,或是表达女性追求性别平等的渴望。 《送我上青云》 究竟什么是女性主义呢? 《门锁》 简单来说,女性主义诞生于父权社会结构的不平等的权利关系之中。 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女性主义的诞生就是源于女性对父权社会压迫的一种反抗。 《妇女参政论者》 在社会上,女性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等等性别问题也一直是有待解决的社会共性。 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女性观众群体意味着女性主义作为影视作品的主题,是“自带流量”的。 庞大的市场,和颇具话题性的主题,让女性主义话题成为了影视界的“宠儿”。 《门锁》 只有女性导演拍摄的影片才能表现女性主义的主题?非也,很多男导演也很热衷于拍摄女性主义影片。 影片《门锁》就是由男性导演拍摄的,或许也正因如此,很多观众都说,导演是不了解女性,却偏要拍女性,因而才造成了本片口碑的崩坏。 不过,男性导演拍摄的女性主义影片,也是有很多经典佳作的。 《蓝》 例如以女性主义著称的红白蓝三部曲,就是由男性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指导拍摄的,在女性观众中也收获了很多好评。 还有男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指导的《末路狂花》,也是女性主义影片中的代表作。 《末路狂花》 作为社会热门话题,女性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很受影视市场欢迎的,男导演自然也不能免俗。男导演爱拍女性主义,拍得好的也不在少数。 那么男导演镜头下的女性主义,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其与女导演的理解又有何不同呢? ![]() 早在女性主义影片诞生前,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就已经有了十分深入人心的刻画。 早期的电影制作行业从业者,大多是男性,因此影片中的女性角色都塑造得“不太走心”。 ![]() 《小姐》 在早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作品中,女性的形象通常分为两类——圣母与辣妹。 即作为男主人公的信仰而存在的精神向往,与在一众男性中间作为调剂而存在的供消遣的辣妹。 ![]() 《蝴蝶梦》 或许正是因为好莱坞影片的影响,后来者分析女性主义时发现,这些的女性形象很容易就被一些分类的词汇概括,比如“可爱的少女”或者“邪恶的女巫”等等。 这样的角色分类逐渐形成了刻板印象,与社会当中对女性的权力压迫相辅相成地存在与发展着。 ![]() 《蜘蛛侠》 或者说,在我们通常看到的影片中,女性的形象通常都处在一个“被拯救”、“被观看”的地位。 而很多好莱坞影片当中的女性角色,都通过男性的目光表现。 ![]() 《后窗》 这种男性对于女性的凝视就为女性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男性多数时候在看向女性时,带有一点审视的意味,仿佛在用目光测量女性是否是个合格的“贤妻良母”。这令女性不自觉地朝着男性所希望的方向成长,来迎合男性。 因此在精神分析学上,男性凝视往往意味着对女性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塑造。 ![]() 《007之诺博士》 在电影中,男性导演当然会希望女性角色是自己喜欢看的样子,因此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塑造女性角色,更是会让自己的情感带入到男性主角中。 而且这样凝视的目光大多是单向的,我们只能知道男性凝视着女性,而几乎看不到女性看男性的视线。因而早期影片中,很少会以女性的视角叙事。 ![]() 《色戒》 男性导演李安拍摄的《色戒》中,这个凝视的镜头就是很标准的男性对女性投射的单向的目光,是一种对影片中女性角色的观察与探知。 ![]() 《小姐》 女性主义影片《小姐》也是由男性导演拍摄,这个镜头中,虽然是来自女性的凝视,但这样的目光依然是单向的,只是更改了性别而已,不变的是,被凝视的主体依然是女性。 ![]() 《燃烧女子的肖像》 而相似的镜头,在女性导演瑟琳·席安玛手中,单向的凝视变成了双向的对视,两人之间并非“看与被看”,而是绝对平等的互相凝视。 如果说女性主义的本质就是性别身份的平等,那么女性之间这样的对视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平等的追求。 ![]() 《水仙花开》 女性导演所表现的女性之间的凝视,就没有所谓“审视”与“塑造”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交互,或者说是一种女性与女性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共情表达。 ![]() 《钢琴课》 可以说,女性主义影片在男女不同的导演手中,有着来自不同性别视角的目光。 ![]() 男女导演在表达女性追求平等的反抗精神时,注重的方向似乎也不大一样。 当时美剧《致命女人》大火的时候,小印只凭标题就断定该剧出自一位男性导演之手,结果也确实如此。因为在“阅片无数”后,小印发现,男导演都很爱“致命女人”。 ![]() 《末路狂花》 依然用女性主义影片中的佼佼者——《末路狂花》来举例。 影片中,家庭主妇塞尔玛与闺蜜路易斯为了逃离以前的烦闷生活,驱车旅行。途中,塞尔玛险些被一名男子强奸,两个女主角将男子射杀,而后踏上逃亡之路。 ![]() 《末路狂花》 同样,韩国男导演朴赞郁的女性主义代表作《小姐》也是被男性压迫,向男性复仇。 ![]() 《小姐》 发现了吗?很多男导演拍摄的女性主义影片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套路——女性一直处在男性的大力压迫之下,且女主角会进行强力的抗争。 这些男性导演之所以拍摄女性主义,一定是对女性的境遇抱有同情,并且希望看到女性反抗的,这就让他们塑造出了这些“致命女人”。 ![]() 《小姐》 这些充满反叛气质的男性导演普遍认为,女性在被男权社会的压抑下,应该通过疯狂的举动来报复社会以展现自己独立的的性别观念。女权的主题在犯罪的情节里表达得干净利落。 这些女性“致命”的反抗、报复的行为,成为了一种富有“厌男”情绪的,远离男权的宣誓。 ![]() 《末路狂花》 在男性的社会中受压迫,又在报复男性中表现自己的独立。 这样看来,男性导演在表达女性主义时,似乎对男性的戾气是真的大,以至于出现了《门锁》这样男性“全员恶人”的设定。 然而在女性导演的影片中,女性主义似乎没有这么“暴烈”。 ![]() 《钢琴课》 比如女性导演简·坎皮恩的代表作《钢琴课》。 不同于男性导演的抗争感,本片重在表现情感的波动与变化,同样有对男权家庭的反抗,但《钢琴课》明显温柔了很多,男性的角色在片中也并非全作为反面人物来塑造。 ![]() 《钢琴课》 可以说,女性导演大多更看重女性苦难的表现,而男性导演大多喜欢表现女性的抗争。 ![]() 《燃烧女子的肖像》 比如《燃烧女子的肖像》,这部影片全然是围绕着女性角色展开,出现男性的镜头加在一起也才一两分钟,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女性的乌托邦”。 在大海与炉火的氛围里,导演瑟琳·席安玛很好地呈现了女性在面对盲婚哑嫁时的痛心与无奈。 ![]() 《燃烧女子的肖像》 表现苦难并不代表着没有反抗,《燃烧女子的肖像》中,女主角艾洛伊兹也为了反抗父权制的包办婚姻而斥责他人,但这些反抗又并不像男性导演影片中的那样致命。 私以为,女性导演更懂得女性的无奈,因而更注重其情感的流露与表达。而大多男性导演则更希望看到女性的反叛,认为干掉那些压迫她们的男性会更爽。 ![]() 《小姐》 当然,男女导演这样的不同只是小印的一个小发现,并不具完全的普遍意义。事实上,不论何种的女性主义,其表达方式各有千秋,也无所谓好坏。 只要明白,表现女性主义是对平等的追求,而不只是一个吸引观众的噱头。 参考文献: [英]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DB/OL].金虎.译.周传基.校.戴锦华.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性别与凝视. [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法]露西·伊利格瑞.他者女人的窥镜[M].屈雅君, 赵文,李欣,霍炬.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李二仕.新酷儿电影[J].当代电影,2009(06). 作者:右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