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读黄帝内经,笃信中医,想影响在医院工作一辈子的先生,苦于无效,我笑着安慰她: 中医西医不是简单的治疗方式不同,是两种哲学,两种世界观,中医看人是一个整体,是个小宇宙,《内经》说,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所以望闻问切,而西医看人是单个器官独立存在的,是实验室精神,不管什么症状,先来个照片验血验尿一通检查,哪里有问题就哪里给药或开刀手术,所以虽然都是治病救人,但完全是两个治疗思路,从根源上两者就不一样,这种分歧有点像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老外组合家庭的文化冲突,不是关于医疗,是关于文化。 如果没有先做好观念和心态的共识,很难直接在操作层面上一致,尤其是对于一个接受医学院科班教育出身,又在西医主导的大医院工作多年而且成就斐然一直做到院长的人来说,要改变他是很困难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在自己的领域内走不通,遭受到重大挫折,开始进行反思,并抬头寻找其他新解决方案,也许还有一点点可能。 这安慰有点效果,朋友说是的,又感慨说其实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在反而转过头来从东方文化中寻找解决方案,比如中医的经络、顺应节气和时辰规律的养生,印度的冥想、正念呼吸疗愈等等,人家在吸收我们的好东西,我们自己却不当回事。 我继续安慰她:美国发达,所以走得早走得快,我们还在走人家走过的路,付人家付过的代价,有些过程不能省的,有些弯路就是要绕的,有些代价就是要付的,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只是早晚和多少的问题,哪有不交学费的? 有些事,急不得,但每一个个体可以提升自己觉醒的速度,在两者之间做好平衡,而不是走极端。 08年我在外资银行工作的时候,银行有一个全球高端医疗产品,保额上限1000万,可以享受全球最好的医疗资源,一年大概保费1万多,类似车险,消费型,可以终身投保,如果没有生病理赔就消费掉了,保费不返还,当时很受客户欢迎,买的人很多,可见高端客户对医疗服务的注重,最近几年这一类产品额度更高了,3000万到6000万,还有不封顶的,一年保费也比以前贵了许多,最高有20几万的,但依然很受市场追捧。 我最近跟一位朋友聊到这个产品,朋友却感慨说现在只信中医,我笑说其实中医才是最贵的,不是贵医药费,而是人贵,一个好的中医养成太难了,时间太长了,尤其是在现在的社会,一个优秀的年轻人能够沉下心来去安静学中医,非常非常少。 现在大医院的医生看病,基本上是几分钟一个,医生忙得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基本上就靠一堆检查报告直接诊断,哪有时间跟病患细聊?更谈不上望闻问切了。而且现在的很多中医医院,也号称中西医结合,我看过几家,当我伸出手准备给人家医生搭脉,医生居然进去让我先去做b超,我问这不是中医院吗?人家说我们现在中西医结合,呵呵,我起身就走了。 我2岁后被妈妈送到外婆家带大,妈妈从乡下林场回城后安排在医院工作,把我从外婆家接回来,我又在医院家属楼住过,所以我从小对医院和医生的认知,都来自家人。 外公曾经是部队军医,学的是西医,退伍后回乡开诊所,也是西医行医,还培训了外婆给他当护士,打针敷药,出急诊接生,什么都干,十里八乡的口碑很好,我妈说外公那时是骑着毛驴去看病,哈哈,解放后外公被聘进了老家县城中医院,带着全家进了城,外公聪明好学,又从头开始学中医,那个年代的人古文底子好,靠着看医书,又肯学,请教老中医,居然也学出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又成为县城里的名医,工资和院长平级,外公这样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他是信中医还是西医呢? 据我观察,他是两者结合平衡的,他自己生病了也吃西药,也会熬中药,但是外公的生活绝对是中医的: 外公不熬夜,早起早睡,不暴饮暴食,楼上楼下院里院外都养花种树,每天都坚持阅读,听唱片,衣着整洁,勤洗澡勤换衣,喜欢散步,八九十岁了还拄着拐杖出去走,白衬衫领子总是干干净净,热爱生活,具有游戏精神,一生爱打麻将,有时候三缺一把我也叫上,他几十年操练下来,牌龄比我们年龄还大,牌技老练,我们自然输得一塌糊涂,外公就像个小孩子一样扣押我的个人物品,比如飘柔洗发水之类,90年代的飘柔哦哈哈,长发的我每天要洗头啊,只好乖乖付钱。 外公后来活到92岁,梦中心肌梗塞去世。外婆89岁辞世,体检各项指标都没大问题,医生说是器官机能自然衰退。 那么,你要问我信中医还是西医?我只能说西医是标准化,适合大众,快节奏,无差别,是普世的,中医有门槛,是真正的量身定制,每次都要号脉,同一张方子,不同人无法通用,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段也不能用,中医其实更贵族,而且对医生和病人都有要求,因为中医很多时候不是治病,是治疗你的生活方式。 如果生病,我一般选择先反省最近的生活方式是否规律?是否不按身体的规律作息饮食?先用自己免疫力抗过去,我不会只用中医或西医,我会学习外公的智慧,你呢? 关于中医西医,我也写过:尼泊尔街头的化缘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