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陈平的谋略

 云泥望悬 2021-12-10

如何评价陈平的谋略?

在现实中,有一种谋略叫阳谋。阳谋如下象棋,双方策略透明,拼的是棋力和每一步的算计,思考的时候必须展望一下这步行动会给其他人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反过来又会对自己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阳谋在博弈论上叫看穿对方的策略,选择优势策略。

另外还有一种策略是阴谋,策略的选择是对方所不知道的,而且走的是人心和人性路线,往往也很有效。这种策略一般上不得台面,因为利用的是人性中最不为他人所知的深层欲望。

作为君王刘邦,有为自己提供阳谋的人,也需要有人为自己提供阴谋诡计。对于刘邦来说,前者有张良,后者有陈平。人生如棋;我愿为卒;行动虽慢;谁曾见我后退半步。

对于张良,刘邦自己都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啊。” 汉乐府“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段汉乐府啥意思呢?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有的人不能共患难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 但很多人可以共患难 却不能共安乐因为患难是 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 可是一旦富贵来临人的心思就不一样啦 会追求更多这个时候身边的人也许就是累赘啦。不论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或者是“只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其中的本质原因,都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由于利益不同步而导致的共同语言缺失。毕竟立场不同,利益就不同,共同语言就会缺失。要挽回,只能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利益共同点。如果利益共同点所带来的利益,能够大于利益冲突点所带来的损失,那么,要挽回是很轻松的事。刘邦对于张良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这点张良很清楚。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

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看那刘邦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刘邦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刘邦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吗?韩信要齐王与汉王刘邦平起平坐,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刘邦率军到达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长驱直入地进到了秦的宫室里,看到“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 面对如此诱人的景象,刘邦犹豫了。《高祖本纪》记载,这时有两个人给高祖出了意见,一个是樊哙,一个是张良。樊哙是一个武士,一个粗人,本来就不习惯这种豪华的享受。他劝刘邦不要留在这里,但是刘邦不听。张良则说:“因为秦朝暴虐无道,所以刘邦才能到达这里。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如今刚刚进入秦国,就安享快乐,这就是所谓的'助桀为虐’。再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刘邦听从樊哙的意见。”刘邦于是回师驻扎在霸上。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不久,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 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的确项羽杀韩王成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彭城之役刘邦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他沮丧地对群臣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他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现在与项羽有了隔阂;彭城之役,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明哲保身。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在历史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再来说说陈平,说到他善于阴谋,不禁想起了那个“鸡鸣狗盗”的典故,如果不是孟尝君麾下门客的那些旁门左道,齐国或许就不是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而陈平虽然善使阴

谋,但这些所谓的阴谋往往在关键时刻,成为扭转败局的关键,甚至刘邦也借着这些阴谋得以活命。在项羽集团中,如果龙且算是高级武将的话,范增则是项羽集团当中唯一的顶级谋士,并且被项羽敬称为“亚父”。可谓礼敬有加,并且言听计从,往往使得项羽集团在战争中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而三十六计当中,屡试不爽的,除了“美人计”外,无外乎就是“反间计”了。为了尽快让项羽集团瓦解,陈平不惜舍去大量金银财帛,借以离间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没过多久,项羽不再信任甚至亲近范增,导致范增一气之下出走楚营,最终项羽集团也由此走向灭亡,这条计策不可谓不毒。人们对于陈平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有的人则认为,陈平诡计多端,没有原则,缺乏做人的底线,也常常拿陈平“盗嫂受金”作为批评陈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最早提出陈平“受金盗嫂”这个命题的是灌婴和周勃。陈平盗嫂受金,《史记》记载有人指摘陈平早年与其嫂通奸,被流放。通奸一事出自于《史记.陈丞相世家》。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转述周勃和灌婴指称陈平“盗嫂受金”一事时,更是理直气壮地将“谗”字划掉,于是,周勃、灌婴成了正派的化身,醋意浓浓的“谗言”也成了言之凿凿的“信史”,从此陈平跳到黄河也洗不清的“罪名”便永存青史,谁也说不清。刘邦说了: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因为这三人功劳本来就很大,再加上汉高祖刘邦这样一番大肆的宣扬,"汉初三杰"的名号就这样响当当的立了起来。但是在他们耀眼的光环背后,还有一人不显山,不露水,却也是功劳巨大,他就是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在当时那个社会里,能吃上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是说寸肉寸金也不为过,所以分肉就是很大的一门学问,分多分少都会得罪人。对于秦朝的一般百姓来说,如果是平常时节,肉食不那么容易吃到,毕竟家养的禽畜往往要在祭祀时才舍得宰杀,不过他们可以通过打猎来打打牙祭,地下跑的野鹿野兔,水里游的鲤鱼甲鱼,应有尽有。而陈平恰恰能让人心服口服,让多分肉者无人嫉妒,少分肉者无人怨恨,可见其对平常邻里之间关系,是否有矛盾,长幼尊卑是否有序等情况掌握的是一清二楚。正是能如此深谋远虑,所以他才会有自信发出感慨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之后,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他献出了第一计——反间计。此计目的是离间项羽和范增。他重金收买楚军将士,散布谣言说:"项王部下中范增和钟离昧功劳最大却没有封王,他们其实和汉王约定好共同消灭项羽,分其土地。"项羽果然起疑,之后重大事件都不再与钟离昧商量,甚至也怀疑范增。之后陈平为了彻底孤立项羽,设计嫁祸于范增。项羽听信谣言,不再听从范增计策,范增于是告老还乡,没想到项羽毫不挽留,范增一路气得吃不下,睡不着,于是背上起了个毒瘤,一病不起,从此就没再爬起来。就这样,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项羽最重要的谋士。之后接着第二计,诈降霸王,解了荥阳之围。陈平在这个过程中作了精心布置。先是散布假消息,放出投降的口风,麻痹楚军。然后,让主动请缨李代桃僵的大将纪信冒充刘邦,带着由被抓来两千花容月貌的女子组成的仪仗队从东门出城“投降”。包围的楚军看到这幅场面,怎生经受得住,各门的铁桶阵顿时松弛下来抢姑娘去了。刘邦利用这难得的松动,顺利从西门冲出了包围圈,逃出生天。与之相反,姑娘们则凄凄惨惨戚戚,被虎狼之师所掳,走上祭坛。但她们的命运很明显已经不在陈平考虑范围之内了,欲成大事者,何必拘泥于此种小节?陈平的为官之道在于不结党,不购置产业,不蓄奴养婢。从不和其他大臣走动,尤其是掌握军权的大臣。和刘邦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不主动帮刘邦解决涉及隐私的问题,除非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因而没有被灭口的必要,所以刘邦一直放心用他,认为他的才能适合当个副手,所以才放心让他辅助新主。在刘邦弥留之际,听人说樊哙与吕后勾结,想要图谋不轨,于是要立斩樊哙。陈平和周勃走到路上就合计这个事儿,如果杀了樊哙,吕后会让他们死。不杀吧,刘邦让他们死。不如把樊哙用囚车带回去,让皇帝亲自解决。果然,押着樊哙返回的路上,刘邦死了。陈平怕吕后听信谣言,将自己杀死在路上,于是安置好樊哙后,只身快马加鞭回去报信,并去刘邦灵堂故意哭灵,把樊哙没死的信息告诉在暗中偷听的吕后。吕后听了他的哭诉,内心被感动,取消了杀机,准许他留在帝都,封他为郎中令,让他辅助新皇,他用他的机智又一次保住了性命。如果大家以为陈平背叛了汉王朝,那可就错了,吕后一党专政期间,陈平一直保持低调,但凡吕后想做的事儿,陈平一律赞同,根本不顾自己身上背负的骂名,后来时机成熟,他暗中联合周勃,清除了吕党,辅佐文帝继位。

阴谋家计算策略一般不能有什么道德伦理来束缚自己做策略选择的,唯一的标准就是目的达成。不要义是基本素质之一,所谓不要脸,是世俗之见。在陈平眼中,是看透人心和世事的超然。情义是过于昂贵的东西:不是冤家不聚头,寃家相聚几时休?早知死后无情义,索把生前恩爱勾。人情与义理,亲属、朋友、应有的感情。情义无价千金难买,这些东西不需要金钱来衡量的。阴谋家眼里有情义吗?对于陈平处于那么复杂的环境之中存活下来,犹如两世为人:好像重新来到人间。形容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中幸存下来。他并没有选择功成身退。陈平跟了三个老板都属于创业型组织,最终选择了刘邦,不仅仅刘邦能尊重人才,也给了陈平发挥的空间。事魏王: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在魏地立了一个魏王,叫魏咎。陈平前去投奔魏咎,魏咎给了陈平一个太仆的职位。但是陈平给魏咎的建议不被接纳,同时有人在魏咎面前讲陈平的坏话,陈平就离开了魏咎。事项羽:离开魏咎之后,陈平投奔了项羽,项羽进入咸阳时候陈平也跟着去了,所以项羽赐给了陈平爵位,相当于项羽公司上市了,陈平得到了一些股份。刘邦攻占了殷地。项羽愤怒之下要杀掉原来夺取殷地的将领,也包括陈平。陈平害怕,就把二十溢金和都尉大印还给项羽连夜逃跑了。在这里有个很奇怪的问题,陈平既然已经决定逃跑了,归还大印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归还二十溢金?陈平在离开前,选择将项羽赏赐给自己的黄金或官印,主动送还给项羽。这么样做的目的,就是虽然离开了项羽,但也不至于让项羽记恨,至少不至于当场大怒,也算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毕竟,项羽是那个时期最强大的人物,将来的形势如何发展,还未可知。如果万一将来项羽成功,或者说不小心陈平再次落在项羽的手里,至少还有说话求情的机会和余地,不至于将事情做绝了。另外,如果陈平是偷偷摸摸地逃离,如果将赏赐的黄金或官印随身带走,项羽知道后大怒,立即派出骑兵追捕,陈平能否逃脱还是未知数。再说了,以当时项羽的实力,如果真心恼怒陈平,对外界放言,谁敢收留陈平,就是跟我项羽过不去,我项羽就要攻打谁!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刘邦是否愿意留下陈平,也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初出茅庐的陈平,世人还并不知道他是个奇才。阴谋家不是人人可担当的,从陈平封金挂印,可以看出陈平为海內之狡兔也!玩弄诸侯等等啥啥的破王,如探囊取物一般。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历史上素有“张良谋,陈平计”的说法。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是历史上与张良齐名的最智慧的人士,也是刘邦手下最有名的谋略家。陈平的许多智谋,放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事情的解决方案有很多种,阴谋只是其中之一,阴谋的优势主要在于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同时还有善于利用人性的各种弱点。并不象刘邦与呂后新婚那么浪漫:爱哭吗?你要是不想让我哭,我可以不哭。你可以哭。但是只能跟我哭。爱生气吗?爱生气,你可以生气。但是不能跟我生气,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人的弱点都有贪婪、自私、虚弱、猜疑、嫉妒。缺点可以改正,弱点不能改,改不了,如同狗改不了吃屎一样。首先:贪婪,贪心是人的本性之一,贪婪便是贪心的”升级版“,过分地"吃喝拉撒睡",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都是一种贪婪的表现,对于普通人来说贪婪成了禁锢脚步的工具。欲壑难填:欲望就像深沟一样

很难填满。秦统一天下,天下资源尽归大秦帝国,逼的人吃饭成了奢望一样。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弱点吗?结果怎么着,天下共击之。猜疑,大多数关系的破坏都与开始的猜疑有莫大关联。而猜疑是西楚霸王最大弱点,使陈平利用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范增的亚父声望也抵不过流言蜚语。嫉妒,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亦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故一旦放任即可能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受到难过的滋味,严重时,人自然会产生恨的情感。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抱怨的意思是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脑的工作方式就像肌肉一样,如果让它听到了太多负面信息,很可能导致当事者也会按照消极的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长时间暴露在抱怨环境中还会使人变得愚蠢和麻木。虚荣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者皆有自尊心,若自尊心扭曲后即为虚荣心。比如:过年恭喜发财的问侯话,假的狠,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人们却喜欢听。至于发财没有鬼知道。项羽本来就是一个疑心很重的领导,同时项羽对将领的封赏非常不公,也不舍得,陈平就是利用了项羽这两个弱点。离间项羽和范增,在项羽的使者出使刘邦之时,刘邦带着丰盛的食物见到项羽的使者故意惊讶的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谁知道是项羽的使者。”特意更换很差的食物给项羽的使者。项羽的使者回去之后,项羽开始对范增疑心,致使范增愤而辞职,回去路上病死了。离间项羽和钟离眛,楚汉战争初期,一次钟离眛围困刘邦于荥阳,陈平散布消息说钟离眛作为项羽的将领,功劳很大却没被封王,准备投靠刘邦,等到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封自己为王,项羽疑心钟离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组织中,大部分都是平庸之人,优秀的人免不了遭人嫉妒,一个过于优秀或被重用的人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大压力,也会抢夺去自己应得的资源。所以,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学会在组织中自保,应对各种责难和危机。陈平晚年后悔自己做了太多缺德事。成为阴谋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极高的智商,二是心态不能善良。还没成功的是政客,失败的是阴谋家。陈平无疑是古代的成功阴谋家。利用人本身不可克服的弱点贪嗔痴: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1: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于他财物,恶欲名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人的等等行为。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有了贪嗔痴,引发了社会上的剧烈矛盾,其手段龌龊而达到自己得利的目的。三者关系此有两种,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三毒中,其中嗔毒为最重。而陈平恰恰使用嗔毒最多。先是利用贪作钓饵,然后发展到嗔。计将安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从出生那一刻起,人生就注定要像象棋里的小卒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段春林写於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十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