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胖:向左?向右?新时代的“明星”该怎么走?

 靠你了谭胖 2021-12-10

我先说两个数字:

四百亿、四万亿。

“四百亿”是中国电影票房在今年国庆档期间突破的数字,“四万亿”则是今年文娱产业的消费总额。

今天我到南方某地参加一个活动,大意是讲一讲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名人和明星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昨天刚看到一份资料,在2021年的上半年,中国文化传媒行业共发生了88起融资事件,一共融资319.29亿RMB。到了下半年融资事件明显减少,但不是因为行业不行了,恰恰相反,是“满仓”了,直白点说就是“来年请早”。

当然,“钱多”并不说明可以闭着眼“捞”,在经历了被资本追着跑,爆发式增长后,影视行业已经渐渐冷静,内容监管日趋严格,同样的,这两天也发生了“知识产权”和“调整下架”等事件。

随着网络监管和文化导向监督的严格,资本对于这个行业的介入也已经愈发谨慎。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损害的不仅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团队的利益,而很有可能是整个行业的利益。而在今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觉得有些情况如果还不能够引发关注的话,很可能会让一部分人继续“开倒车”、“行错路”。

1

我认为经历2020年的自然洗礼后,中国的很多文化消费产品,包括“偶像消费”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宏观趋势、消费习惯和新冠疫情的三重推动下,大家消费习惯和行为的变化已经成了娱乐及媒体行业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大量新受众被“内容”所吸引等趋势推动,导致了消费者逐渐在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其中就有区别于传统文娱概念下的“素人偶像”的出现。并且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下面提到的这些新素人偶像是广义上的“自媒体”,他们也属于“新媒体”的一部分,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

讯息即时性、盈利灵活性、话题宽泛性和导向自由性。

比如在电商领域里被视为“财富偶像”的李子柒、李佳琦、薇娅等,还有在文化领域被视为“艺术偶像”的白小白、金广发等,与传统文化行业成系统、成规划的投入与制造不同的是,前者凭借互联网经济在疫情下的“被迫壮大”抢先占领高地,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了自己成为“民间财富制造者”的神话并引起广泛崇拜与效仿;而后者则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原创内容”,或歌舞、或短视频喜剧、或其他才艺等迅速成为“碎片化娱乐”时代特质下的较受欢迎的一部分人。

同样也是在2021年,很多以前不太关注娱乐新闻的人也开始注意看娱乐新闻的内容了,原因是在2021年我们内娱行业里的“瓜”实在太多了:

大家开始终于明白,一场“反黑风暴”已经刮起来了,而一些顶流明星目测将会永久退出内娱行业,随之而来的是“顶流”、“流量”等正在成为贬义词。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甚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随着风气和风向的确立而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2

要知道,文艺工作者并非是简单赚钱而已,他们需要通过文艺作品塑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国家的精神价值是无形的,文艺工作者则需要把这种价值与大众生活相联系,实现价值的有形化。但当这些都几乎成为奢望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

部分文艺工作者赚“快钱”没问题,问题在于在赚“快钱”的同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形象和劣质的产品已经耽误甚至荼毒着国家的下一代人。

这种问题被正式摆在台面上时,就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清朗行动”。

这场行动在未来至少三到五年之内是不会有所松懈的,原因也很简单: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愈发强势的大国,其文化品牌和文化传播形象如今也至关重要。无论是国家意志还是社会诉求,都不可能允许任何与我们国家一贯提倡的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人或事屡屡出现。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众多传统思想。作为“互联网+文化娱乐”的新业态,“泛娱乐”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我国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表现之一,指引着文体娱乐产业的发展方向。伴随新媒体平台的不断迭代、自媒体的门槛逐渐提升,整个文化产业已经发展到了当下接受洗礼的关键时刻。

在国家意识和民众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包括低劣的文化产品、顶流艺人和前面所提到的素人网红等,都会面对更加严肃的“价值观与艺术性”的双重检验。尤其对于名人明星来说,他们要意识到一件更加严肃的事情:

想要生存得长久并艺术常青,就要时刻保持身体力行的高尚与健康。更要在打造作品、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意识到自身舆论、思想、行为的重要性。这也是身为公众人物必须承担的责任。

3

在经济与文化需求复合驱动下,中国文化产业又在步入高增长通道,截止到12月份,文化(文化+娱乐)产业产值已经突破了2万亿RMB。其中中国电影业在在全球率先复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去年为例,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204亿元,超过北美,跃居全球第一。而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了400亿元。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依然是中国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市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它拥有庞大的产业生态体系,包括出版、传媒、电影、动漫、游戏、音乐、演艺、休闲娱乐等多个垂直领域正在实现快速成长。

伴随中国的大国崛起,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然而,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备一定差距。但与此同时,随着优秀国产文化作品的涌现,国产内容正在崛起与复兴,中国观众们对优质的国产文化IP,包括影视IP也日益追捧。

国产IP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战狼》、《长津湖》等等逐渐在海外崭露头角。随着更多优秀国产文化内容的崛起,中国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之重器,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观。

夯实文化根基、彰显大国实力是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公众鉴赏水平的提升,文娱行业持续加码精品内容的产出,呈现内容精品化、爆款频出的形势。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布局正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与此同时,随观众审美的提升与互联网的强势介入,由“流量至上”转向“内容为王”的行业反省已初显端倪。那些在题材、拍摄、制作方面均有较高水平的精良作品更受到消费者青睐,获口碑票房双丰收。

长期来看,在政策规范、监管趋严的驱动下,去芜存菁的洗牌过程已重新开启。以内容制作为核心优势的各类文化产品和企业将大浪淘沙,脱颖而出。

这将改变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预计中国的文娱产业在2022年将在工业化与规则化上持续发力。

4

结 语

文娱产品需要具备一定娱乐性,但这种娱乐性至少要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呈现。不健康的文艺作品和“偶像”流入社会后,只会严重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如今的趋势下,结合国家意识在文娱行业内的重点调整和指正,文化行业将逐渐以一个全新的形象面对公众。当符合中国国家价值的作品重新回归主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些作品的天然粉丝。

可喜的是,在目前严肃而清明的整肃环境下,大多数文化行业的工作者和创作者们也都开始意识到“对与错”,且认真地如前述在重新梳理产业的系统和打法。

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人物是这个国家的灵魂。我们对“灵魂”的喜爱,不只是因为它们本身较高的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有深邃精神文明意义的文艺产品,我们是一个永远忠诚的粉丝。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