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强:这个时代,最需要一种上乘的精神文明 | 走寻

 大米艺术 2021-12-10


[ 本文共计3270字 · 建议阅读6分钟 ]

文 / 李强

书画记者出身的李强经历多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组织创办了具有早期书法沙龙风格的篆刻团体——小刀会,而后又担任书法导师,传道天下。

如今的李强致力于在秉承高古之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无论是纵横恣意的绘画,抑或是飘逸洒脱的书法,皆流露出不羁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精神。

——走寻


李强先生

小刀会的纯粹

小刀会说起来是一个非常高兴、非常值得回忆的一件事情。当时是1991年,我们几个比较年轻的书法篆刻家,经常在一个好朋友董国强家聚会,现在董国强是非常有名的矿石拍卖的老总,但那时,他仅仅就是我们的朋友,仅此而已。

当时在他家,我们是一周一次聚会,每次我们拿来作业,互相评点互相切磋,一言不合就操刀磨石,彼此见个高低……这样一个氛围,使我们的篆刻在短时间,有很大的提升。当时因为篆刻是小刀吗,一个朋友说我们一周会小刀,我就说干脆叫小刀会吧,就是这样,这个名字不胫而走,传遍了艺坛。

虽然说我们活动搞的不多,但是小刀会这些英雄人物在书坛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相当一批人在各自领域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类似小刀会这样的活动和组织机构,结社本身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志同道合的就可以搞一个名字。但我们那是1991年,大家聚在一起非常纯粹,没有任何功利,也没有市场,大家在一起聚会,就是为了讨论研究艺术,是非常非常真诚的。那个时候结下的友情是真正的友情,虽然聚会对每个人来讲什么也没有,没有钱也没有利,还都是骑自行车去的。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都有车了,聚会反倒少了。这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事。

虽然朋友们见面少,但是创作都通过微信什么的,每天都看,见朋友创作出新作品,我们都高兴,也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自豪。

享受记者身份带给我的书法和其他

我最开始做的是记者这个行业,我很享受这个职业,喜欢它带来的经历。为什么我喜欢这个身份,因为有这个身份,使我接触了很多名家,接触了很多事件,也采访了很多真正从事书法创作的一些书法人。

我在接触当中学到了很多,这个经历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好的鼓励作用。因为在与他们交往当中,不光是优秀的创作,同时也感觉他们优秀的人品。这对我人生的道路起了很好的一个作用。

我本身是《青少年书法报》的专业书法记者,接触的也是书法专业人士,在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采访到了全国第三届中青展的很多人和事,当时在合肥,看了那么多作品,看了那么多评委争论的场景,都对我个人的创作起了很大作用。

我的创作之所以成今天这样,跟我很小的时候接触这么大的场面,有这样一个很大的宽广的视野有很大关系。

书法中的高古书风

我现在在书法上主要是创作,也带学生,比如在河北美院、人民大学都开工作室。一个班大概十五六个学生。教学相长,它带给我的是另一个世界对书法的悟道。

例如,通过教学,我就慢慢悟到,书法中的这个高古之气主要就是从篆隶中过来的,我们看秦朝的篆书,汉朝的隶书,那样的东西经过多少年时间的淘洗,经过历史的沉淀,从文字到书法,从线条到结构,再到不经雕饰的随意的章法布局,后人在误读他们的同时,字里行间高古、沉雄的气息随着那种生涩下意识地往外溢;他们整体上具有一种金石气,这个金石气跟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大众审美还是不太一样。

现在喜欢书法的人,更多的喜欢写得好看的,漂亮的字,他觉得这样的字我能看懂,我觉得这个才是好的。但是真正的优秀的传统不是漂亮,而是有特点、有个性的作品,这才是中国书法最值得我们研究和欣赏的部分。

可以这样说,如果大众能欣赏读懂了这些东西,我觉得中国的书法才有了更大的希望。这些古雅的、深厚的东西,既是中国书法的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高古实际上是比较含糊的概念,像汉隶、北碑还有金文,都属于高古的东西,我们看离我们最近的中国人民银行那样的字,那几个字就是马文蔚老先生所写,他就是从魏碑中取法过来的。这样的作品就显得非常踏实、非常厚重,就是高古的一种体现。

写出自己,贴合时代

现在的书坛也好、画坛也好,如果想要取得人的理解,得到认可,只能通过大展大奖获得,这是中国书坛特有的形式。包括现在所有的书坛成名人物大多是从这条路过来的。如果你不想通过这条路,通过自己办展览,也有这样的,很少。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年轻的时候要投稿,跟平常创作、自由创作不一样。但是我觉得通过这种投稿、准备,还有一些对创作的思考,也能提升很多东西。这样的感觉我觉得都是有利的。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想表现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要关乎到展览的特性。这样,我们的创作才既有个性又符合展览,我觉得这样的作品,一个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也通过贴合当时的时代。我们都是这样一个路数过来的,画坛其实也是这样。这是中国特色。

基本上我们这波人也不投稿了,过了投稿的阶段了,现在我们大部分都是评委了,我们已经有些影响了,像这种展览我们参加得相对少了。我们更多参加邀请展、学术展这样的活动。也是一个过程。

市场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

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应该是最幸福的。因为随便一个作品就能得到很高的价值,得到很多人的仰慕。现在你要说一个很有名的艺术家,很多人追求者无数,这样的荣耀确实任何时代都没有的。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现在书法的收藏也好,都有点不好的问题。比如说大家更多的喜欢工笔的,以前全国美展以工笔获奖的多一些。其实对于很多名家来说,工笔盛行不一定是好事。更多的我们应该关注中国书画比较传统的本质的东西,比如书写性,有很多的文人气,这样的东西我觉得才更能体现中国书画优秀的品质。

工笔的东西更多的是画的像,它很细腻,比如画这个花跟真花一样,就是很漂亮。中国的书画跟西方不太一样,西方是以像为最上,最高叫写实派,画的跟照片似的。中国的艺术不是这样的,中国的艺术写意,我虽然同样画这个花,我不一定画的很像,我就点了水墨的几笔,把它的精神表现出来了,让它有了想象的空间,这个是中国书画最高明的一点。

如果没有收藏很多东西,他更多的喜欢看我能看懂的东西,所以说像漂亮的东西、工笔的东西更容易走进收藏市场。收藏也需要引领,因为收藏市场很可能会左右艺术家,他们与艺术创作之间是有关联的。比如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办展览,他是写的很豪迈、很奔放的作品,但是这个展览我看着非常不一样,他说我现在的作品,我特别想写喜欢的东西;但是他的画廊也好,他的经纪人也好不让他写,就让他写漂亮的,细腻的,楷书一类的作品。他说没办法,这就是市场。

这样的情况不能说审美初级,但是我觉得现在收藏更多的是运营,他买了作品他再卖,这样一个过程,不是说收藏作品,我看好你,一年我收几件作品慢慢以后升值。这样的很高的收藏家并不多。

更多的现在画廊是买了一批赶快炒红了再卖,大部分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了急功近利这样一批人,比如一买你几十万、上百万的作品,你天天在这写,你不能干别的,就写的很漂亮。久而久之,你的艺术和思想就废了。

我们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从得到市场认同的同时,也在把自己创作的能力毁灭,这是一个双刃剑。

这个时代,最需要一种上乘的精神文明

我们可能没有吃的喝的不行,没有书画可能可以。但是书画是现在这个时代,大环境经济发展以后,最需要的一种上乘精神文明,这种精神文明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价值,也最能体现国民的价值信仰。

比如我们到国外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去德国的时候,那么多人一到周末就去美术馆看展览。我们也去看了,作为搞艺术的人来说是挺高兴的,很羡慕,但是看到国内相应的环境,一个是美术馆少,只有一个中国美术馆,同时中国美术馆这个机制还没有起来。

而私人美术馆更多像是画廊,没有有意参与创作的过程。如果哪天,我们国民把去美术馆当成一个首要的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整个国民的审美素质就提高了。艺术其实是充斥在任何事情当中,我们常说这个人讲话很有艺术,办事很有艺术,这个艺术是很形象化的艺术,有了艺术这种理念,看的东西,写的东西会在一种审美里面。我觉得这样的话社会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我也真诚的呼吁,在我们拥有更多钞票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去美术馆看看,这其实才是人生最好的一种启迪,也是最好的一种享受。

————

李强,又名李妙染,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李强工作室导师,《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等。


走寻作品,转载请注明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zouxun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