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衣冠》01冠冕堂皇话〝头衣〞

 思明居士 2021-12-10
文章图片1

冕的主体部分是由延(冕板)和旒(串珠)构成的,是古代礼冠的一种。起初只有帝王和高官才可以佩戴,后来成了帝王的专属,如某某某〝加冕称帝〞。天子的冕旒前后各12旒,每旒12颗串珠。在冕的组成部件中,紧箍着〝头皮〞的那个圆圈形状的东西叫做〝武〞,我们看到后来武士的头上总要系上一圈,源头就源于此。

文章图片2

振华冕之玉藻,树象轩之高盖。

〝玉藻〞是串〝旒〞用的五彩丝绳,《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 .冕旒后来成了天子的代称,如诗句〝万国衣冠拜冕旒〞中的〝冕旒〞。诗句〝同学刘郎已冕旒〞中的〝冕旒〞,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玉藻〞后来和〝冕旒〞一样,也借指天子。如唐代曹唐〝千官不起金縢议,万国空瞻玉藻声〞。此外,冕旒还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别名――繁露,我们就可以知晓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本记载有关帝王将相的书了。

文章图片3

以东方朔为代表人物的一派认为,冕旒的作用是蔽明。也有人认为戴冕旒是一项技术活,让冕旒不摇晃会增强庄重感,尽显帝王威严。还有人认为冕旒遮挡了天子的龙颜,增强神秘感。〝冕〞字的本字是〝免〞字,〝免〞字的金文字形:下面是〝人〞,上面象人头上戴帽形。

文章图片4

〝免〞字又通〝俛〞,而〝俛〞字又与〝俯〞字通用,〝俯〞有低顺谦恭之意,所以天子的冕板才会〝前低后高〞。古装剧里帝王的冕板,要么前高后低要么两端上翘来寻求艺术的夸张,基本都偏离了历史真实。佩戴冕旒时,耳朵附近有两块坚硬的小玉石,名字叫〝充耳〞,也叫〝瑱〞。它告诫帝王要察纳雅言,忠言逆耳,哪怕眼前之人的谏言像小玉石一样坚硬,也要虚心接受,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说文解字》〝冠,弁冕之总名也〞。广义上的〝冠〞,又称〝首服〞、〝元服〞或〝头衣〞,让我们看到了〝元首〞一词的由来。与〝头衣〞相对,鞋子被称为〝足衣〞。狭义上的〝冠〞指首服中的一类,与〝冕〞、〝弁〞、〝帻〞、〝巾〞等共同称为〝首服〞。

由于〝冠〞和〝弁〞被称为元服或首服,这两个字的衍生义几乎都与〝始〞或〝开头〞有关。〝冠〞有〝顶端〞或〝第一〞的意思,如〝冠军〞的〝冠〞。〝弁〞起初有文弁和武弁之分,后来〝弁〞泛指帽子(《千字文》〝弁转疑星〞的〝弁〞)或专指低级武官。〝卷首〞或〝前言〞,也被称为〝弁首〞或〝弁端〞。

《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

孔子学生子路于公前480年卷入了卫国的一场宫庭政变,他的冠缨被对方用〝戈〞打歪。他选择重新整理好冠缨,在这场政变中高傲地死去,捍卫了他〝士人〞的身份。子路信奉〝君子死,冠不免〞,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曾凌暴过孔子。鲁国斗鸡戏盛行,子路早年常冠〝雄鸡〞,倒是符合他那〝要活出真我〞的性格特征。

文章图片6

《三才图绘》中的秦始皇

〝冠〞中比较出名的有貂蝉冠、刘氏冠和樊哙冠等。秦始皇推广貂蝉冠(赵惠文王首创)为武冠,既有对赵国当年军事实力的忌惮,还有〝居高饮清、恩威并施〞的政治目的。据《周礼》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冕〞是家族统治的象征,〝冠〞是官僚集团的身份标识。秦始皇称帝后并没有恢复周朝的〝六冕制度〞,他常戴〝通天冠〞。

《三才图绘》中戴冕的秦始皇,是没有正式称帝还是秦王时的〝他〞。《三才图绘》中,天子是白玉十二旒,〝三公〞、诸侯是青玉七旒,卿大夫是黑玉五旒。本着这个原则,将未称帝前秦始皇的冕画成了七旒十二珠。秦始皇将之前楚国的獬豸冠成了秦国的〝法冠〞,之前齐国的高山冠成了秦国的谒者(处理外交等事谊的官员)之冠。

文章图片7

刘氏冠

刘邦不喜儒家,甚至曾往儒生戴的冠中撒尿。他当泗水亭长时喜戴高且细长的竹皮制成的冠(后来称刘氏冠),足见他此时的〝不臣之心〞。《离骚》〝高于冠之岌岌兮〞,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楚国是一个僭越周礼的国家。我们注意一下刘邦后来称沛公(沛县县令),楚地把县令称为〝公〞。刘邦喜戴这种冠,既与楚地风俗有关,也与他蔑视周礼有关,所以他后来建立汉朝也没有恢复周朝的〝六冕制度〞。

刘邦之后的汉武帝曾独尊儒术,但也没有恢复〝六冕制度〞。直到东汉明帝刘庄时期,中国历史又一次进了有冠有冕的时代。东汉末年,〝士冠庶人巾〞的传统被彻底打破。门阀势力向皇权发起无声的挑衅,此前普通百姓佩戴的〝巾〞逐渐入了他们的法眼。这一时期道家思想大有赶超儒家的势头,促进了魏晋时期玄学的形成。

〝冠〞有簪和缨的束缚,〝巾〞没有簪和缨的束缚,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是〝纶巾〞。〝羽扇纶巾〞被视为儒将标配装束,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这身行头的所有权给了周瑜。明代《三才图绘》记载〝纶巾〞的所有者是诸葛亮,所以又称为〝诸葛巾〞。一般认为诸葛亮的〝纶巾〞为青色,《晋书·谢安传》〝(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谢万的〝纶巾〞为白色。《三才图绘》把周瑜戴的巾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我们不要忘记苏轼的《念奴娇》可要早于《三才图绘》。

诸葛巾,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三才图绘》

〝纶巾〞的归属者无论是谁,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除诸葛亮和周瑜外,同一时期的袁绍和崔钧虽为将帅也戴缣巾;公孙瓒、孙坚也戴〝巾〞。曹操不甘心被时代潮流抛弃,于是他戴了〝祫帽〞,佩鞶囊(相当于今天女士用来放细小物件的包包)。〝袷帽〞与袷衣一样多为白色,〝袷帽〞后来逐渐演变为丧葬的行头。后来,又出现了〝葛巾漉酒〞的〝葛巾〞、纯阳巾、万幅巾等多种类型的〝巾〞,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一时期不仅男子戴巾,女子追赶时尚潮流也戴巾。女子戴的〝巾帼〞,后来成了女性的代名词,如巾帼英雄即女英雄。《晋书·宣帝纪》〝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司马懿高挂免战牌,诸葛亮多次挑敌骂战他就是不出战,可是诸葛亮抛出了女人的巾帼之饰就奏效了,司马懿却派人千里请战准备一雪前耻。

有关古人的〝头衣〞――冠和冕的故事,暂时就讲到这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