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车上的古代中国

 好了明理 2018-12-22

【聚焦学习】

马车,顾名思义,是马拉的车子,在陆路,或载人或运货,我国古代很早就将马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马车上的古代中国

插画 / 王忠仁

对于马车的起源,国内外学界有些不同的声音,但是,类同的物件几乎同时期在地球上不同地域出现,也不是没有的事情。古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常用马车是双轮马车,与西方传统的四轮箱体式马车形制不同。

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在商代晚期已使用双轮马车。也就是说,有确切考古依据的事实是,至迟在3000年前,古代中国已经将双轮马车作为交通工具了。实际上,文献记载我国使用马车的历史更早,笔者将在下文叙述。我国古代的马车最早使用在战场。

  • 古代马车首先作为重要的战争装备

古代交通条件差,在崎岖地形条件下且又能承受一定重量的交通工具,经验证明,最适合的是两轮车。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战争是古代部落、国家之间最重要的对外活动之一。于是,用体格健壮、速度飞快的战马所拉的两轮战车,也就顺理成章地投入了决定部落、国家命运的战场。

我国古代战车起于何时?据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汇编了上古时代政事史料的《尚书》记载,夏后氏的首领启在其父大禹死后,通过武力排除各方反对力量,登上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之位,但是有扈氏不服他的统领,于是,夏启对有扈氏发动了讨伐战争,两军大战于有扈氏的边境“甘”,最终夏后氏获得胜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据说,在这场战争中,夏后氏的战车发挥了巨大作用,证据是《尚书·夏书·甘誓第二》中,作为天子的启对军队的命令,他说:“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夏启对战车极其看重,并对战车上中间的战车驾驭手、战车左方的射攻手、战车右方的戈矛手提出了具体战斗要求。——如果,2500多年前这个记载不虚的话,那么,我国古代接近4000年前就将马拉战车投入战场了。

马车上的古代中国

商代后期牛首形杆饰和西周晚期人首形车辖 / 李小巧

我国古代用于战场的的马车什么样子?2500多年前的春秋军事著作《司马法》中明确提到:“凡马车坚,甲兵利。”可见,马车作为战争装备,需要具备适应格斗厮杀、冲锋陷阵的坚实特性。最早的战车一般为独辕、方形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的两轮马车。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格斗,战车种类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

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战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四马拉车,车舆为横长方形,宽为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可见古代战车,是从后面上下的。车舆右侧放置了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战车上立着一顶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这就是秦代以及之前时期的马拉战车样式。

马车上的古代中国

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经典著作《周礼》中,记有“戎仆”一职,掌管训练兵车的仪法,“掌凡戎车之仪”。在古代,大部落或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常常出现在战场,并配备多种战车,其中“阙车”是机动战车,“轻车”用于战场上冲锋挑战,这两种战车,是骏马拉车无疑。

历史上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人类对战争工具的研究不遗余力,对战车进行了改进。在春秋时期,战车开始了规模化建制,以“乘”为战斗单位。一般来说,一“乘”的标配是: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驾车手、长枪兵、弓弩兵各一),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在古代战场,如此配置的战车攻击力绝不逊色于现代战场的一辆重型坦克。

我们在古代文献中,都能看到以战车的多少来估量定位作战双方、各个部落国家的军事实力以及国力。战国时期,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如《韩非子》中叙述:“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千乘之国”是小于“万乘之国”的诸侯国。再如:据《汉书》载“一畿有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不仅是指统治者的兵力强大,也是对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千里地面实力的描述。

以战车来衡量,则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燕、齐、楚、秦七国,“千乘小国”都被这些有万辆以上战车的诸侯国所征服、兼并,它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战国七雄”的称号,他们的马拉战车部队都很厉害。可以说,在古代,诸侯国得战车之利者可得天下。

另外一个小问题是,如果军队的最高统帅或者一国之君亲领大军参加战斗,他如何乘坐战车?这是有明确规定的:据《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载:“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 意思是:如果车中尊者是国君或主帅,则居于当中,御者在左。另外还有一个骖乘,他坐在主帅或者国君的右边,他的任务是执戈矛御敌,或者在车遇险阻时下车排除障碍、推车,相当于贴身警卫。车右陪乘者通常都是勇武而有力的忠诚亲信,如《鸿门宴》中沛公刘邦的骖乘樊哙,他不仅深得刘邦信任,还是刘邦的连襟。

在汉武帝北击匈奴之前,两轮战车一直是战场上机动的主力,但随着战场逐渐延伸至地貌复杂的西北戈壁和北方平原,对军事装备有了新要求后,机动性能更强大、后勤成本更低的骑兵部队逐渐取代了战车部队。于是,两轮马车的使用就逐渐转向了民间。古代军队中运输辎重,则一般是用牛车,尽管行走缓慢了些,但是运载量大,牛的成本更低。

尽管,马拉战车退出了战争舞台,但是到了近古时期,一些文学作品好借古为文,仍将“千乘”用来指代大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可见,战车对古代的影响力之深。

马车上的古代中国

  • 马车作为载人的交通工具

传说,3000年前,周穆王驾驭着用八匹骏马拉着的马车出游,日行万里,去会见了西王母。尽管是个传说,但至少可以说明,在很早以前,统治阶层权贵就用上了当时最先进时尚的交通工具——马车。

先秦时期,乃至两汉,马车都是身份的象征,“贵者乘车,贱者徒行”。一般来说,只有统治阶层才可以乘坐。孔子最看重的弟子颜渊去世后,他的父亲颜路穷得只能给他备个薄棺,颜路请求孔子将他乘坐的马车卖掉,换些钱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因为孔子担任过鲁国中层官员,不能没有马车坐,否则有损“大夫”的身份。

《周礼·夏官·司马》中有个“趣马”的官职,其任务之一就是“掌驾说(同‘脱')之颁”——负责安排周王室众多马匹驾车的先后次序,可见当时王室是普遍使用马车的。据文献记载,周王的马车按照不同的规格分为五种: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合称为“五路”,亦称为“五辂”。周王拥有的不同马车用于不同的场合,如“木路”(亦称为“田路”)马车用于巡视野外或者田猎。

此外,在野外打猎时,根据车主不同的身份,马车的速度也有规定:据《周礼》载“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职位越高,马车的速度要越慢越稳缓:官员的马车放马奔驰,诸侯王的马车稍微控制着速度小跑,大王的马车则是被控制着缓慢地走。

而且,周王的马车所使用的马,毛色需要一致,这由“校人”负责挑选准备,“毛马而颁之”。王室的华贵马车都有车盖,在大王下车后,随从就取下车盖跟从为他撑着,表面上是遮阳防风挡灰尘,其实是体现乘车人的尊贵身份。

在古代,天子乘坐马车是有章法的,一个职掌“道右”的官员负责随时提醒他,“诏王之车仪”,如:大王的马车进入狭小不平的巷子时,就提醒大王要用手扶好马车箱前的横木扶手“轼”,注意安全,不能跌倒受惊;如果遇到路旁有祭祀仪式,也要提醒大王用手扶好“轼”,站起来,表示尊敬神灵。而这两种时候,驾车人都得下车,到马前面去看护好拉车的四匹马,缓慢行走,防止意外。

《史记》中记载:“(张)良尝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张)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韩国贵族后代张良雇用杀手暗杀秦始皇,所投掷的大铁椎并没有砸到秦始皇,只是砸碎了他的副车。因为按照古代规制,为了安全起见,天子出行是有许多规格相当的预备马车的。

再看,秦始皇病死沙丘后,赵高、李斯为了不让秦帝国皇室成员以及天下人知道皇帝的死讯,据《史记》载“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辌车中”。这“辒辌车”是古代马拉的两轮豪华卧车,“如衣车,有窗牖,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既可保暖,又可透气,而且关上窗户后,外面人看不见里面,就像现在的房车一样,私密性好,所以,精明的李斯辈将之作为秦始皇的丧车,以达其阴谋。后来,历史上的帝王将相都学着将这种车子作为丧车了。

《周礼》中记载:“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凡宾客、丧纪,牵马而入陈,廞马亦如之”,“大丧,饰遣车之马”,说的是,王室举行的一切殡葬礼仪中都会用到马车。

古代执行公务也用到马车,被称为“服车”,有五种规格:最高等级办公用车称为“夏篆”,由三公、三孤大臣乘坐,车毂上雕有隆起的花纹,并漆有五彩;“卿”等高级官员乘坐的马车为“夏缦”,车毂上只漆五彩,而无雕刻的花纹;中级官员“大夫”乘坐的马车称为“墨车”,不加任何纹饰,车厢用黑漆漆一下;低级公务人员“士”所乘坐的公车称为“栈车”,用竹木制成,简单地用油漆漆一下车厢;第五种公务车是政府工勤人员乘坐的车,更为简单,称为“役车”,有个方形车厢装载工具杂物,随时准备干活的,所用的马一般来说是老弱之马了。

其实,在古代,不仅天子诸侯乘坐马车仪式很多,其他人乘坐马车的礼节也很繁缛。

首先,乘车人得站着,位置是在舆的前部、轼木之后。古人乘车以左边位置为尊。据《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载“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从右扶持之”。

其次,在乘车时,不能大声咳嗽,不能指手画脚,“车上不广咳,不妄指”。而且,乘车时,眼睛要看着车前转轮五圈的距离;凭“轼”时,目光只能看到马尾,否则就是不稳重不虔诚,等等。

《礼记》还规定:君子在乘车过程中,遇到尊者要行“轼”礼,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马车不能直接进入人家的大门,以及“妇人不立乘”,等等。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全国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九条著名的驰道,每条驰道的宽度大约为五十步(约69米),这一宽度除去中间专供皇帝出行的路宽之外,大约还可供八辆马车双向行驶,在当时来说,最高统治者充分考虑了陆路马车交通,这个标准被后世修建国家级官道所借鉴。

汉代初年,因战争频繁所消耗战马极多,马匹相当紧张,连为皇帝拉车的马都难以找到相同毛色的。到了汉武帝初年,据《史记》载“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马车的普及率应该相当高了。但是,《后汉书·舆服志上》明确规定:“贾人不得乘马车。”这透露出的信息是,一是后汉时期,马车已然较为普遍了,二是当时有抑商思想。

此后各个朝代有财力的阶层普遍使用马车,官宦之家、商贾富户都备有自用马车,个别时期,如魏晋时期,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高官显贵一度喜欢乘坐慢悠悠的牛车摆范儿,但是,这个时期之后,为了实际便利,马车的使用还是主流。

随着社会进步,马车虽然还是双轮,但是在车内装饰、乘坐方式上都有了相当的改进。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装饰豪华、内部设置合理的马拉长檐车,这在敦煌北朝壁画九色鹿经故事彩绘中展示了出来,此后,唐宋以降,马拉长檐车一直为权贵富户所喜爱。

马车上的古代中国

  • 关于马车的一点闲话

人类之所以用价格不菲的马来拉车子,无论是作为战车还是作为民用,主要是利用马的爆发力强、动作敏捷的优点。但是,马车也有明显短处。

首先,马车的速度取决于马的优劣,马越好,车速越快,但是这跟它的负重大小也相关。

2200多年前,汉王刘邦与项羽在睢水大战中失利逃跑,乘坐马拉战车经过老家沛县时,遇到了逃难的儿子、女儿,就把他们拉上了马车,但是,项羽的骑兵追得很紧,据《汉书》载“楚骑追汉王(刘邦),汉王急,推堕二子”,车上多了两个孩子,马车的速度就慢了下来,急得刘邦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不顾了,这个历史情节,一可见刘邦的性格,同时也可见马车在战场上,虽然攻击力强,但是当承重量陡然增加后,速度会受很大影响,降低马拉战车的作战力。

其次,我国古代战争频繁,战马的需求和消耗都很大,造成很长时期缺马的状况,不用说民间,就是官府也缺马,所以,马匹的价格一直很高。于是,民间社会折衷使用骡子、驴子来拉车。如清代的北方镖局就常用骡车、骡轿,来运送货物,装载客人。据《镖行述史》载,乾隆年间,北京城的官员们也普遍使用骡车。明清时期的乡村,为了多装货物又省费用,也有使用牛拉大车的。

一般来说,我国古代的马车都是两轮的,但是,汉末,三国时期,也令人惊讶地出现了四轮马车。考古界发现了四川画像砖中三国时期的四轮马车,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说明了三国时期之前,确实出现过四轮马车。关于这辆马车的具体使用情况,目前还没有更多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我国社会使用马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巴金在《随想录》中写到:“我们上了岸就让旅馆接客人用的马车把我们送到四马路一家旅馆。”——只是,不知道巴金当时所乘坐的马车是传统两轮的中国式马车,还是西式四轮马车。因为在20世纪初,像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洋马拉的西式马车。

总之,二十世纪之前,马车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国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随着火车和汽车的出现,马车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但是在一些古典传统仪式上,或者偏远地区,马车或许还在使用着。

任何利器,都只是人类发展大舞台上的一个角色而已。马车于中国历史,亦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