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车诞生于西亚,中国马车出现在商代,其产生的源流如今仍有争议

 弯刀d3f18kib6v 2020-10-23
车辆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驴、马、牛等动物与车辆的结合,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畜力驱动车辆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商业运输和技术传播的有力工具,能将原本相互隔离的古老文明连接成片,使得建立和统治版图辽阔的帝国成为可能,而马拉战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成为征服与统治的强大武器。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一般认为,人类发明车轮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那时已经发明了四匹驴拉的四轮车,然而这只是交通工具,并不是战车,因为这种车的车轮是一块实心木板,并没有安装辐条,无法承受高速运动带来的震动和冲击,所以只能缓慢行驶,不能适应需要高度机动的战场环境,这一时期是否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机动性的马拉战车,目前还不能确定。

然而捷克学者赫罗兹尼在其所著的《西亚细亚、印度和克里特上古史》指出,在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3500年的哈拉夫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画有一种双轮战车和马的形象,他认为这可能就是最早的战车。


该书还记载,在公元前3100年至前2900年 的巴比伦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层中发现的一块泥板铭文中提到了马,还发现了两种的马的头骨。在一个被发掘出来的印章上,雕刻着一个端坐的狮子王,许多动物向它朝拜,那些动物中就有马。根据这些发现,赫罗兹尼判断,至少在公元前3500年,马已经被驯化并已经被用于拖拉战车。

最早战车实物是在苏美尔地区的阿格拉本遗址出土的双轮战车;在卡法伊出土的庆功宴石刻上也有战车;这两处遗址的时间在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700年间。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371年的乌尔城邦遗址的王陵中发现了“乌尔军旗”,那是一块镶拼的木板,上面画了乌尔城邦的一次征战故事,图上有一些驴子拖着的四轮战车,车上有一驾车者,他后面站着一个士兵,向敌人投掷长矛。从中可见,这时苏美尔人还是用驴拉战车,并不会驾驭马匹。

乌尔军旗


以文献记载来看,直到公元前1792年的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还不能确定人们是否会驾驭马匹,因为《汉谟拉比法典》中多处提到牛、羊、驴,但没有马,更没有提到用马拉车。


制定于公元前1650年前后的《赫梯法典》提到了马、驾车的马和马具,但根据已知的几次使用马拉战车的征战记载来看,显然这部法典中对马匹和马车的记载,比实际生发生过的使用马和战车的时间要晚。根据古埃及文献《萨勒纸草》的记载,公元前1720年前后,驾着马拉战车,手持青铜刀矛和复合弓的喜克索斯人越过西奈半岛侵入埃及。徒步作战的法老军队难以抵挡,结果埃及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征服 ,“全国都臣服于喜克索斯人的国王阿波比,向他纳贡。”喜克索斯人占据了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了古埃及第十五王朝。

人类到底何时何地开始使用马拉战车的时间目前还无法确定,根据现有的研究,一般倾向于认为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最早驯化了马,马拉的战车也是他们最早发明和使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1982 年,在苏联乌拉尔地区的克里沃伊湖墓葬里,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拥有辐条的双轮战车实物,经鉴定,这辆车制造于公元前 2026 年左右,属于安德罗诺沃夫文化的乌拉尔分支金沙达文化。在广大的西伯利亚至中亚直到南俄草原,最远到如今中国的天山,都是安德罗诺沃文化范围。 
克里沃伊湖双轮战车出现后的数百年里,世界各地都发生了马拉战车的征战记载。


公元前1600年,希腊人从巴尔干半岛攻入希腊半岛,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占领了爱琴海地区最古老的文明中心克里特。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这批希腊入侵者拥有马和战车。

希腊战车


公元前1595年,拥有马拉战车的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彻底摧毁了这个古老文明。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亚的雅利安人驾着马拉战车冲过开博尔山口侵入南亚,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原生的达罗毗茶文明。


在东亚,公元前1600年前后,驾着双马拖拽、两轮驱动战车的商人在鸣条之战中征服了夏朝。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技术的进步非常缓慢,可是克里沃伊湖双轮战车诞生后短短的三四百年里,西亚、南欧、南亚、东亚相继爆发了游牧民族以马拉战车征服农耕民族的战争,说明那时用马拖拽战车的技术已经成熟,因此,马拉战车应该诞生于这一时期,并且很快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


我国商代的战车在形制上与克里沃伊湖双轮战车十分相似,但考古中发现的商代战车处于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后期,时间上比克里沃伊湖战车晚了700年左右。如果不论战车,就车辆本身而言,商代出现的车比西方最早发现的车要晚了2000多年。

商周战车


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夏朝的车马实物,所以,商代以前,乃至更早的中国车马是什么样的,如今还无从知晓。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马车发展脉络很清晰,从最早用驴拖拉的,装实心车轮的四轮车,逐渐进化到轮子上有辐条的双轮马拉战车。而商朝的马车是突然出现的,而且一出现就特别先进,结构复杂,工艺高超。就辐条而言,西方当时的车轮辐条最多只有8根,可是商朝车轮的辐条多达18根,甚至是26根,而且轮子的直径巨大,制造技术之高超远非同期西方战车可比,然而如此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突然横空出世,却寻找不到它的起源和演进过程,不免让后人感到困惑。因为太神秘,所以,对中国马车技术的来源,如今存在着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认为,中国车马技术是外部传入的,另一种则认为起源于本土。


支持外部传入说的人认为,最早拥有马车的商人起源于贝加尔湖一带,从安阳殷墟的商王族头骨特征来看,也确实与贝加尔湖古人的头骨遗存比较相似,而与史前华北人、现代华北人有较大差异。《史记·殷本纪》这样记载商朝始祖契的出生:“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就是三个人沐浴,其中有娀氏简狄吞了一个鸟蛋,就怀孕生了契。这个传说和满族起源的传说几乎如出一辙。满族传说为三仙女沐浴,佛库伦吞食神雀带来的朱果而怀孕,生下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所以商人的祖先可能与满族一样来自西伯利亚,而那里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圈,所以商代的战车有可能是从那里传入的。


并且,马车需要驯化的马拖拉,可是在商以前的墓葬中,只发现过野马骨骸,却从来没有发现已驯化的马,这说明,在商以前,中原没有掌握驯养马的技术。而到了殷商后期,驯化的马却与战车一起突然出现了,这使人觉得,马很可能是伴随着车一起从外部传入的。


虽然在古籍《世本》中有“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的记载,但这只能说明商人的祖先相土和王亥是懂得驯服牛马的,却不能证明这种驯化技术是商人自己发明的。正如虽然有仓吉造字的记载,可事实上文字不可能由仓吉一个人突然创造出来一样,牛马的驯化技术也不可能有由相土、王亥突然发明,只有得到了传授,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如果是商人自己长期摸索出来的,却因何未见任何记载?这也让人怀疑马的驯化技术是从外部传入的。


支持本土起源说的人则认为,中国马车与西方马车产生和形成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根本不是同一种车,两者没有任何渊源。最显著的差异在于系驾方式,西方马车以马的脖子来承重,通过套在马脖颈上的颈带来拉车,以至于拖拉重物的马往往因气管受压迫窒息而死。古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吟唱道:“拉车的牲畜真可怜,它们被勒得翻白眼。”有人说荷马是个盲人,他怎么可能看到马拉车的样子?荷马确实是盲人,但古代的盲人吟诗时,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来吟唱的,他虽然看不见,但别人会告诉他。而且中国人驾驭马车时,缰绳是攥在御者手里的,而埃及马车的缰绳则是拴在驾车人腰间,这也是很显著的区别。

埃及战车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作者李约瑟断言,使用西方系驾方式的马车载重很难超过500公斤。而中国马车使用了“轭”这个部件,让马以肩部来承重,因而,载重量远大于西方马车。而且,西方的车肇始于四轮形制,可是中国从未有过四轮车,即使皇帝出行用的巨型马车也是两轮的,如果中国学习了西方马车技术,怎么可能只学两轮车而不学四轮车呢?

车轭


中国马车的起源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根据已知的考古研究成果来看,商以前的中华文明还是落后于西亚文明的,马车产生得晚,正是这种落差的体现。因为马车是一种复杂的机械,只有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制造,马车上的一些部件,只有在金属工具产生并普及后才能实现加工。印第安人也拥有数千年文明,可是直到白人踏上他们的土地时,他们仍然没有车,因为他们没有金属工具。


从历史上看,应该承认印欧人确实是强大的族系,他们首先进入文明时代,驯服了马,发明了车,又是他们产生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发明了现代科学,率先进入工业时代。华夏民族是幸运的,作为一个较晚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在他弱小的萌生初期,得益于大海和高山沙漠的保护,没有遭到那些强大民族的侵害,生存了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


在公元前1274年5月,埃及与赫梯的卡迭石战役中,双方投入的战车达6000辆,而两百年后爆发的牧野之战,商周双方仅有400辆战车,说明他们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条件远不如赫梯和埃及,如果那时中原遭遇这些先进强大的先进民族入侵,是很难生存的。当然这一判断是建立在承认西方文明史基础上的,如果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等古老文明完全是后来西方人虚构的,则一切要另当别论。

但无论如何,华夏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他足够强大前,没有遭受到外部强大力量的侵袭,一直延续下来,并在轴心时代以后开始逐渐反超。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中国马车制造与马匹繁育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社会上的马车保有量越来越多,终于威势煊赫的万乘之君横空出世,以“天子驾六”之势纵横天下,中原大地上呈现出了车辚辚马萧萧的壮观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