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络穴

 利有用无 2021-12-10

图片

  十五络穴,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处的穴位。见络穴条。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详解

一、手太阴:列缺

图片

  手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交列缺。这支络脉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手太阴本经络脉并行,直入掌内,散入于鱼际的边缘。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可见到手腕上的锐骨部与手掌发热等证;属虚的可见到张口呵欠,小便次数过多等证。治疗时可取列缺穴。穴在腕上一寸半。本络脉由此处别作联络手阳明经络。

二、手少阴:通里

图片

  手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出于穴名叫通里。在腕上一寸半处别出,顺沿着手少阴本经经脉上行,入于心中,再上行而系于舌根,属于目系。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症状为膈间支撑不舒;属虚的症状为不能言语。治疗时可取通穴。穴在掌后一寸处(小指侧,掌面)。本经络由此处别走联络手太阳经络。

三、手厥阴:内关

图片

  手心主厥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叫内关。在腕上二寸处别出,在两筋之间,顺沿着手厥阴本经经脉上行,系于心包络。如果发生病变,心系的实证为心痛;虚证为项强。治疗时可取内关穴。取内关穴时仍当在腕上两筋之间取之,本络脉由此处别走联络少阳经络。

四、手太阳:支正

图片

  手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支正。在腕上五寸处(小指侧,手背面),内注于手少阴经络,其别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络于肩偶穴处。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骨节弛缓,肘部不能运动属虚的症状,在皮肤上生赘疣,小者象指头大的痂疥。治疗时可取正穴。

五、手阳明:偏历

图片

  手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大指侧,手背面),别走而入于手太阴经,其别出的,走入耳中,合于该部的主脉。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龋齿、耳聋;属虚的证状为牙齿发冷,膈间闭塞不畅。治疗时可取偏历穴。

六、手少阳:外关

图片

  手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外关。在腕上二寸处(手背面正中线),向外绕行于臂部,再上行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合。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肘关节拘攀;属虚的证状为弛缓不收。治疗时可取外关穴。

七、足太阳:飞扬

图片

  足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经。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鼻塞流涕,头背部疼痛;属虚的证状为鼻中衄血。治疗时可取飞扬穴。

八、足少阳:光明

图片

  足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所在处有穴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面。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厥冷;属虚的证状为足软无力而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疗时可取光明穴。

九、足阳明:丰隆

图片

  足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丰隆。在外踝四八寸处,别走足太阴经。又一支别行的,沿胫骨外缘上络于头项部,与该处其他各经这经气相会合,向下绕络于咽喉。如果发生了病变,是气向上逆的就见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语,属实的证状为神志失常的癫狂证;属虚的证状为足缓而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丰隆穴。

十、足太阴:公孙

图片

  足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一寸处,别走足阳明经。又一支别行的上行入腹络于肠胃。如果发生了病变,因厥气上逆的会见霍乱的突发病证,属实的证状为肠中疼痛不移;属虚的证状为腹胀如鼓。治疗时可取公孙穴。

十一、足少阴:大钟

图片

  足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而至足外踝侧,别走足太阳经。又一支别行的。与足少阴本经经脉上行的相并行,走于心包络下向外贯穿腰脊。如果发生了病变,因起上逆的为心烦胀闷,属实的证状为大小便不通;属虚的证状为腰痛。治疗时可取大钟穴。

十二、足厥阴:蠡沟

图片

  足厥阴经脉的主要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少阳经。又一支别行的经过胫部上至睾丸部,归结于阴茎。如果发生了病变因气上逆的为睾丸肿大,突然疝痛,属实的证状为阴器挺大;属虚的证状为阴囊暴痒。治疗时可取蠡沟穴。

十三、任脉:尾翳

图片

  任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尾翳(即鸠尾穴)。在鸠尾骨尖下部,散于腹部。如果发生了变变,属实的证状为腹皮痛;属虚的证状为腹部皮肤作痒。治疗时可取尾翳穴。

十四、督脉:长强

图片

  督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长强(在尾闾骨端下)。挟膂上行,到项部,散于头部,再下行当在左右胛处,别行走足太阳经络,深入贯穿膂内。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脊柱强而不利俯仰;属虚的证状为头部觉重而颤摇。这种证状若是挟脊之脉发生变化而起的,在治疗时可取长强穴。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图片

  脾脏的大络,有穴名叫大包,在渊腋穴下三寸处。这支大络布三于胸胁。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全身都觉疼痛;属虚的证状为周身骨节都弛纵而无力。治疗时可取大包穴。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简介

  2. 十二经脉歌诀(十四经脉歌诀 任脉-督脉)

  3. 十二经脉的名称

  4.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5.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7. 手太阴肺经

  8. 手阳明大肠经

  9. 手厥阴心包经

  10. 手少阳三焦经

  11. 手少阴心经

  12. 手太阳小肠经

  13. 足阳明胃经

奇经八脉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简介

  2.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 奇经八脉-八穴歌

  4. 奇经八脉的作用

  5. 奇经八脉的特点

  6.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 奇经八脉名称

经络学说

  1. 经络简介

  2. 经脉简介

  3. 络脉简介

  4. 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 浮络简介

  6. 孙络简介

  7. 十二皮部简介

  8. 十二经别简介

  9. 十二经筋【图文版】

  10. 十二经筋的病变

  11. 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7. 浅说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原题:从合理使用中药说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