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溪与修江望族

 荷香月暖 2021-12-11
族谱研究

泉溪与修江望族

——董槐谱序中的泉溪里与尚漳的评析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泉溪派董氏古称呼“修江望族”,是江西“三大祖庭”之一。清太学生仲三公二十三世孙董顿春(非泉溪派嗣孙)于嘉庆九年、嘉庆十二年两次撰写《扩源源流考序》:“珪生三子:曰嵩、曰崇、曰屵(山字头加廣),守旧业、迁尚漳、迁修坡,三支流庆,簪(zan)笏 hù)传荣,为修江之望族,不可尚(超过、高出的意思)也。”,修河,又名修水(以其修远,故名),属鄱阳湖水系,是九江境内最长的区域河流,上源有三支,于渣津汇流后始称修河。东流至修水县城前,先后纳东津、铜鼓二水;修水以下过武宁至永修,至永修县城又纳潦河,再于吴城镇入鄱阳湖,全流域包括修水、武宁、永修、铜鼓、奉新、靖安和安义等7县。族谱涉及主要地名包括:泉溪里、尚漳、修坡、岭背、通山濯港、建邑渡头嘴(双州)、麻潭、车坑、大林斜港、彭源垅、瓜源、坑口、宁州梁口、栎田义宁州栎田等。

文天祥作《槐公传》:董许国公,讳槐,字志高,号万峰,豫章艾邑人也。父靖蒞吉州太守,公随之。……大全怒,因取旨削六人籍,编管远州国子监祭酒司业,率二十斋生冠带,送出桥。而公亦卸居定远,数载而归。居家不涉家事,走以经史度日,门下多列生徒。公居定远时,乐与绅士游……”; 槐公撰《宋·泉溪董氏原谱序》:“珪生子三:嵩、崇、屵(山字头下廣,下同)。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附注介绍:如修水县的三都之名始于唐德宗贞元16】,山广之子姓居同都之修坡,各择其地之胜者而居焉”;

万历丁未(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仲冬月田铺坂训礼邑庠生育春譔《泉溪盘根奕叶序》:“熹公德昭以贤良博学,后唐徵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五子曰,珪、璋、珮、琨、瑗,时珪好游射为安远将军、轻车都尉,随父在武,遂家泉溪里。由兹长发其祥春台奕叶,生三子曰,嵩、崇、山广。嵩守旧业,崇迁尚漳,山广迁修坡。三支流庆,簪笏传荣,为修江望族,但盛繁之中不无分迁,如嵩派,田铺坂与泉溪故土接壤,后迁广济之蒲坡村,瑞昌之石山下,沅江之柘塘湖,湖广之临江县以及海口湖、奉新县,同田铺坂祖也。江西之赣州,广济之栗木桥,自石山分也;巡司坑、何家冲、上保、宋家坪、董家窝、周师源皆由昔日泉溪徙居建昌黄田,转自黄田分也。兴国之水门,九江之关公坡,自宋家坪迁也。建昌之小坑,东塘自泉溪迁也;燕京之藁城,则又自泉溪迁也,转徙鄱阳复迁广济连城山。而杨州、彭塘、富池等处又自连城迁也;瑞昌之黄荆林,桃山社,湖广之大治湖,蕲州之三山坳,九江之茶园,同周师源祖也;麻城之白藁铺,同巡司祖也;彭泽之沙湾,自上保迁也;大冶之白严山,果城里,自白藁迁也。崇派:港蔡,大坑口,岭背,彭源垅,鹤口,金陵,沙田,建康府,看鹤桥,大林、斜港,通山濯港,宁州之梁口、栎田,建昌之双州,德安之黄田、车坑皆尚漳分也。瓜源、坑(谱错刊为“乾坑”),自彭源迁也;北山皋村,自栎田迁也;麻城白藁,靖安自瓜源分也;九江之螺蛳港,抚州之枯湖,豫章之德胜门,又德安黄田迁也;山广派大石,长崙、漳源,沙田,大港畔,上坪塅、长墅源,兴国之辛安里,长乐源,银垆山,荻田,九江之青林,瑞昌之码头,建昌之潭,延分皆修坡迁也;长富塅、石嘴头,由修坡、长崙迁也;杨婆垅、嘴头、雷公坳、泉口、上港畔,同大港畔祖也;南昌之帅家窑,分自漳源;甫田分自泉口;塘畔,分自甫田;水口分自长墅;西垅与南昌之栗山,又分自长富塅也;龙潭石、下霞源、湾头、中津、星子一都,皆从麻潭迁也。三分衍派,散处遼茲,乐数其地而为之,序俾后之览者,得以因流而溯源云”。

       《栎田分迁序》:“长子珪,留家泉溪生嵩、崇、屵。厥后三支蕃衍,散处吴楚各郡县。我支祖崇公,从泉溪迁武宁四都尚漳、港蔡,次子囦迁宁州亥市之东门,……瑾复居祖基尚漳,生子四儒、侪、伸、仲。儒长子硪,硪长子艺威居尚漳,娶叶氏生子二曰:明、曰说、威以祖瑾公居宁复迁宁州,见泰乡梁口土地肥饶遂于栎田杨村里居焉。

然而,谱序泉溪记载比较清晰,依然有人提出“泉溪、修坡、尚漳三个古地名均在余川镇(安乐乡)”;同时以“熹公有子珪公一起避居江东分迁至濯(zhuó)港白湖董公城(暂无法考证),依据是珪公之子迁往濯港即崇派。”认为濯港是新蔡县城黄梅山旁,且后人建有董公寺。

那么,这样的地名相似,董槐修谱记载的江西武宁“泉溪里”是否实际真的在湖北武穴?通山濯港是否实际在黄梅?

 
 

一、提出不同看法的来源

2020311日一个网名为“老狼6931”给我留言:“宗亲好,泉溪派;泉溪在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宋朝广济县安乐乡)。泉溪、修坡、尚漳三个古地名均在余川镇(安乐乡)。熹公本湖北黄梅县新开霍家桥人(五代时期至宋代为江西德化县新开霍口人----1935年长江以北原江西德化县划归黄梅县),即熹公原本是长江北或江东人,后任职于江西武宁令后,后唐即将被更替时,熹公长子珪公避兵祸携家眷由江西过至江东返居故乡霍口,因五代时期辅公~廷献任黄梅令(新蔡令~黄梅在汉代为浔阳郡,九江王英布在江东今蔡山镇建西京城,东晋南渡时因河南新蔡沦陷在西京城设南新蔡郡,隋开皇因两个新蔡故废新蔡郡为九江城,设县在黄梅山旁的东京城,故名黄梅,五代时复名新蔡县,宋又黄梅县)。后续:辅公~廷献在黄梅任新蔡令时居黄梅山旁东京城(东京城为五代时期新蔡县城,宋朝时也称董家城),辅公任职期间在黄梅濯(zhuó)港白建湖有董家城,五代时期荫及江西德化分路霍口董氏家族,霍口董氏大多迁居在距20公里的董公城聚族而居,后人建有董公寺,即现代中路庵(湾),还有一部分族裔居东京城,辅公离职后返居霍口老家,其子后迁往武穴(广济车路口)一带,熹公长子珪公居武穴(广济)安乐乡泉溪里和辅公之子居住地车坊里相邻,广济泉溪里距公任职新蔡县城黄梅山旁东京城不足10公里,推测熹公有子珪公一起避居江东分迁至濯(zhuó)港白湖董公城(暂无法考证),依据是珪公之子迁往濯港即崇派。”。

二、依据百度查询,出现的差异

上述该留言,依据江西泉溪谱《宋·泉溪董氏原谱序》记载的:珪随父在邑,……至安乐乡泉溪里,嵩之子姓守旧业,崇之子居尚漳,山广之子修坡。并依据湖北武穴(原广济)出现也有乐安乡,把泉溪、尚漳、修坡地名查询,认为“泉溪、修坡、尚漳三个古地名均在余川镇(安乐乡)”是变换地点了(其实以百度查询,尽管出现符号,但实际地点没有发现)。就算出现三个同名地点,但谱序是武宁泉溪,不是武穴(广济)。

    以九江市(原德化县)“长江以北原江西德化县划归黄梅县”,辅公字廷献任新蔡令,居黄梅山麓,迁居广济。虚构了熹公是黄梅人氏,把渡口结合地名,在百度上分别输入“余川镇”的“泉溪、修坡、尚漳”,没有此地名照样出现余川的标号,然后虚构为“新开霍家桥”人?添枝加叶,并以邻近的“车坊村”一带为熹公后裔迁徙居住地武穴石佛寺镇等,都作为黄梅迁徙的后裔?。利用后裔有迁至黄梅(如濯港)倒置虚拟强化先祖也全部在黄梅?这在逻辑上是错误紊乱的推导,在事实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三、泉溪派董氏的迁徙范围的中心区域

依据江西泉溪族谱有关记载:“珪公爱泉溪山上遂居焉,葬建昌黄田畈(fàn);嵩公守泉溪旧业,葬德安界杨婆塘尾;崇公,迁尚漳今港蔡;屵(山字头加廣,今印刷多用山广代替)迁建昌麻潭,葬石下黄土埠。”首先,谱序明确为武宁,不是黄梅;其次从安葬地都是武宁周边县;第三,江西泉溪后裔向周边迁徙,如向东永修、德安、星子、都昌这些与鄱阳湖边的地域,向南修水、靖安、南昌;想西修水、通山、咸宁;向北阳新、瑞昌、武穴、黄梅、大冶、黄石、蕲川、浠水。特别是最靠近的修水、永修、德安、通山、阳新、瑞昌,基本以武宁旁边的今“柘林水库”为中心区域。珪公墓与有林公墓都在“柘林水库”一带,珪公墓在武宁德安永修交界处永修地界黄田畈地已被水库隐没。现仅存“有林公”墓。所以,上述“地名”新说,属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却没有实地考证。

 
 

武宁县东林乡位于武宁县西端,西南毗邻修水县,东、北与船滩镇接壤。庐山西海保护区位于江西省武宁县的东南部,东邻永修,南连靖安,西接修水,北与湖北、江西瑞昌毗邻。唐武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分建昌设武宁县,县城仍在西安里,武宁县名自此始。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武宁复为豫宁,县城由西安里迁新县(今石渡新华)。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县城由新县迁玉枕山前(即老县城古艾镇)。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讳(代宗名李豫),豫宁复名武宁。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 分武宁八乡(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分宁县(即今修水、铜鼓县);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武宁县南朱家山以南至铁门槛一部分划出,与建昌、奉新两县各划出之地设靖安县,均属江南西路管辖。宋代(公元9601279年),江西地区的州县分别属于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管辖,县的设置基本稳定。武宁属洪州,洪州属江南西路管辖。武宁县清江乡辖龙石、大田、汉桥、桐埠、腁头、清江、罗洞、车下、漳潭、茅田、殿下11个村委会。

修水县与赣、湘、鄂交界,处于与江西靖安、奉新、宜丰、铜鼓,湖南平江,湖北通城、崇阳、通山这九个县的交界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孝弟部》记载:“《宁州志》:陈孔勖,泰乡人,父焕游太学。”。修水古代宁州八乡:高乡(今上杭新湾一带),崇乡(今马坳程坊一带),奉乡(今征村何市一带),武乡(今铜鼓县一带),仁乡(今大桥一带),西乡(今全丰白岭一带),安乡(今黄沙黄港一带),泰乡(今三都四都一带)。三都之名始于唐德宗贞元16年(公元800年),其时建分宁县元代升为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年改名义宁州)辖八乡,其中泰乡分十都,三都即为泰乡第三都,1958年建太阳升公社。分别和本县四都、庙岭等乡镇接壤,和武宁县清江、船滩、东林等乡镇毗邻。全镇河巷交叉,自古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四都镇位于修水县城的东北面,与本县的三都镇、庙岭乡、义宁镇、上杭乡、新湾乡和武宁县的东林乡毗邻。四都镇彭姑万寿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修水县泰乡四都重要道教场所。

 
 

永修县,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南邻南昌市,东频鄱阳湖,西倚云居山,北与庐山市、共青城市、德安县、武宁县接壤,与都昌县水域相连,西与宜春市的靖安县,南与南昌市的安义县、湾里区、新建区等9县(市、区)交界。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改称建昌县。(县治在今艾城)。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为永修县,因境内修水得名,取意“泮临修水,永受其利”。19901022日,撤销虬津乡,设立虬津镇。

江西德安县:五代时德安县,属江州路。吴杨溥乾贞元年即顺义七年(927),升蒲塘场为德安县,南唐仍其名。九江市南部,南浔线中段,东接共青城市,南邻永修县,西毗武宁县,北接瑞昌市、九江县。

江西九江星子县面临鄱阳湖,东与都昌县隔水为邻,西与九江市江州区、德安县、共青城市接壤,北与九江市濂溪区接壤,南与永修县湖洲相接。蛟塘镇旁边卫星地图就标注“鄱阳湖”,自宋至清,星子均属南康。南康军、路、府治均设在星子县。20165月,撤销星子县,设立县级庐山市。庐山市由省直辖,九江市代管。

 
 

都昌、星子、永修这鄱阳湖两岸三地,历来一同修谱,都是以江西泉溪为祖居地。

奉新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海昏县,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分海昏置建昌县,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分海昏、建昌两地,设置新吴县,县治在今会埠故县,属豫章。隋属建昌县,唐初复称新吴县。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新吴县县衙由故县迁至冯川。南唐保太元年(973年)改新吴为奉新。解放后奉新属南昌专区管辖,后划归宜春地区管辖。

 
 

四、地名考证基本以武宁为中心,证明泉溪里等在武宁

明朝,通山县分为水南、水北二乡。乡统里,里统会,会统堡。清朝,除县城外,乡级区划分为六都(又称六里),为兴善、崇仁、仁厚、永安、丰乐、庆和。第六都(庆和里) 在县治东南,西北与永安接壤,东界兴国(今阳新),南界江西武宁;濯港位于九宫山镇(原横石潭镇)横石河南北两岸,因居民姓成,又叫濯港成家。 据史料记载,九宫山是因南朝晋安王陈但恭等兄弟九人因避战乱而建的九座行宫得名。山下有八大景观:苞凤冲霄、天马朝堂、岩石丹霞、石潭秋月、濯港春波、沙堤绿椰、旗鼓高拥、日月照临。(摘自:楚天广播电台《小镇风流》http://news.sina.com.cn/c/2006-05-22/15219933933.shtml

武宁县的泉溪里、岭背(武宁泉溪旁边)、瓜源(今武宁扬州乡有两处瓜源)、杨州(今武宁扬州乡)、彭塘(今武宁横路乡彭塘)、大林(今武宁横路乡港北大林);通山濯港(今通山县九宫山镇濯港)、修水县的梁口(今修水三都旁边)、太平岭(今修水石坳太平村一带山岭)、大坑口(今修水大坑口)、长仑(今修水渣津长仑村);德安的黄田、车坑,永修县(原“建昌县”)的“虬津”、“麻潭”、“新城乡”(董熹裔孙董有林(10821154),其墓在永修县虬津新城乡,董家岭江宅前。《雷氏族谱》载:“元延佑初,移居永修县城新城乡”)、富池(今阳新富池镇)等没有变化;

 
 

名称变化改变的有:武宁县如:修坡(今武宁泉溪旁边的湖边村)、彭源垅(今武宁鲁溪彭垄)、港蔡(今武宁鲁溪蔡坑)、斜港(今武宁罗溪坪港)、田铺坂(今武宁石门镇田铺村)、干坑口(谱写的“乾”坑是“”的误笔,今武宁扬州甘坑口)、中塅港今武宁扬州乡中岗塅)、董家岭(今武宁扬州乡董家)、邹山(今武宁邹山垄);修水县部分,如:尚漳(今修水四都)、栎田(今修水三都董家)、杨垅坳(今修水县渣津镇杨垄)、黄土湾(今修水三都黄土墈);永修变化的有,如:双州(今永修虬津“双州赵家”)、黄田畈今永修县白槎镇与德安交界处)。

没有再出现的地名,如:下湾(武宁政府项目移民);沙田(今武宁县城有沙田河,应该在武宁县城内沙田河旁边)

在泉溪旁边就有泉溪、修坡(即湖边村)、岭背、周师源、港畔、雷公坳都在泉溪村周边不远。上面的地址都是以武宁为中心的周边地名。但随着修水的洪水冲袭,人口的变迁与迁徙,岁月的变化,有的地名出现变化、有的消失,但依然保留很多原来的地名。

 
 

    这些地名有什么记载呢?

据《九江日报数字报-温泉蒸蔚多彩坪港》:“坪港原名斜港,位于武宁县罗溪乡西南部,在九岭山的半山腰,与靖安县隔山相邻”。据江西政协新闻网《红十六师浴血阳岩尖》:“阳岩尖在武宁县罗溪乡斜港村,和靖安县相邻。它上控沙岭,下瞰南岭,扼守着武宁通往靖安的必经之道,地势十分重要。”

江西频道《武宁发现明朝第六位皇帝墓葬群》武宁县横路乡港北大林(江西美术专修学院一校区附近)发现一座明朝古墓。港北村是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横路乡下辖村,位于横路乡东部。

瓜源也就是今日武宁扬州乡所在地。相传东汉孙权祖父孙钟,于瓜圃之蒂--凤凰山种西瓜于圃口而得名。有“西瓜古寺”。武宁洞峡古塔,位于瓜源港岸边,与吴王峰、云腾洞左右相望。

   梁口村居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太阳升镇(原名为“三都”)。修水县义宁镇是江西省修水县府所在地,位于湘、鄂 、赣三省交汇之处。

 
 

太平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石坳乡太平岭村西北,与古市镇矮岭村接壤,自古为吴楚要冲,是湖北通城、咸宁进入江西必经之路,本县白岭各乡镇到县城的唯一驿站,是仁、西两乡的分界线,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宁州志》、《修水县志》、《渣津镇志》、《白岭志》均有记载,往来者络绎不绝,似小集镇。

依据《武宁县移民新村村民喝“泥巴水”10年?省水利厅关注》:“武宁县新宁镇人民政府、下罗湾村委会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及下湾村移民供水工程管理人员,就新宁镇下罗湾移民新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商讨”,证明,下湾村已经不存在。

除上面提及之外,发现武宁横路乡董家湾、甫田周边有“上董”以外,武宁罗坪镇有“董家洞”、“董家塅”;修水太阳升镇即三都有梁口、董家;修水杭口镇有“董窝”,这些地名都有“董”字出现。

 
 

参考:《江西九江修水南州堂徐氏》记载:“祖父昭,后晋天福庚子年(940)由梅山迁泰乡鹤口(今三都镇),后裔迁本里彭下、高乡梁塘、高石源、楼下、县城北门、征村上艾等地。赞支(六世):赞孙名乾,诰封镇国将军,兵部侍郎。由鹤口迁武宁县枧溪。”。然崇公支派有迁徙奉山县鹤口,也就不属于同一个地点;此外,族谱都以“通山濯港”,没有写“新蔡(今黄梅)濯港”;福建有松溪县、广东有松溪村……因此,不能因出现地名相同而相互混淆。

        五、从《崇公支派序》详解,属于武宁泉溪,非其他地方

艾国是中国商朝的一个诸侯国,治所位于今修水县渣津镇。晋改西安为豫章,历五年,仍艾。自隋入唐,或名豫章,名豫宁,均裁洪州。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改名建昌县(县治在今艾城)。德宗贞元十五年,亥市建分宁县治,割泰安,奉武高、崇仁西八乡属分宁县,馀十二乡归武宁,艾至是始分治。《舆地志》曰,陈武割建昌、豫寕、永修、艾四县为豫寕郡。唐代,武宁地域辽阔,称为“望县”,旧志载“武宁向属巨邑,编乡二十”。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分武宁八乡(高、崇、奉、武、仁、西、安、泰)设分宁县(即今修水、铜鼓县)。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湖广二卷》:“万载之黎源,与奉新之百丈、新昌之黄冈、靖安之双坑、武宁之黄竹五洞相连,俱潜通大沩山”,晋陶渊明久慕武陵源风光,溯修江而寻,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太平山为江西武宁县和湖北通山县之界山,分属两省管辖,故佑圣宫现由江西九江武宁县和湖北通山县共同管辖;上文也阐述“修水县与赣、湘、鄂交界,处于与江西靖安、奉新、宜丰、铜鼓,湖南平江,湖北通城、崇阳、通山这九个县的交界处。”……

地理方位的便利,为武宁泉溪董氏迁徙扩散,提供天然的便利条件。因此,《泉溪盘根奕叶序》迁广济、瑞昌、沅江、临江县海口湖、奉新县、建昌、兴国(今阳新)、藁城、大治湖、蕲州、九江、抚州、麻城、彭泽、建康府、通山、宁州、德安、靖安、豫章(南昌)、星子。开始向四周辐射迁徙。

 
 

《崇公支派序》:“而崇公予支祖也。由泉溪迁尚漳、港蔡,……卜居车坑,始祖德传公所迁也。诸伯叔祖碔()公则迁德安黄田;余柏迁江西德胜门;胜光迁九江螺狮巷;餘凤迁抚州柘塘湖;四十七郎迁南京;亮迁蕲州安平乡,皆自黄田分也。卫公则迁彭源垅、岭背、下湾,至子夫由此而迁瓜源、董家岭即名金盆架。长伯玉之子姓,有迁中塅港黄土湾、干(谱写成)坑而居者,至靖安崖口、渣源与高湖,皆由黄土湾分也。次伯权则迁麻城白藁;幼伯海则迁宁州郭城。仲卿之徙干(谱写成“乾”)坑口。庆公之居大坑口;瑾之徙宁州梁口、栎(古谱写“栎”,今谱写“力”)田;而良才又自梁口迁木篙、仑北山垠(yin。琛居仁乡太平岭,震公迁大林、斜港,真公迁建昌双州,艺成迁邹山、新城乡及杨垅坳,志卿迁龙王坂。五十二郎迁建康府。元公迁通山濯港,更有迁奉新鹤口,金陵之看鹤桥等处。”;

《瓜源支派序》:“吾董氏始于德昭公长子珪、由乐安流坑居武宁泉溪娶石溪黎氏生子嵩、崇、山广。三派鼎立,支祖崇公由泉溪徙尚漳,至九世孙元卿又自尚漳徙五十一都彭源垅、背岭下”。

 
 

万历丁未(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1607) 仲冬月田铺畈训礼邑庠生育春譔《泉溪盘根奕叶序》“……崇派:港蔡,大坑口,岭背,彭源垅,鹤口,金陵,沙田,建康府,看鹤桥,大林,斜港,通山濯港,宁州之梁口、栎田,建昌之双州,德安之黄田、车坑皆尚漳分也。瓜源、幹坑,自彭源迁也;北山皋村、自栎田迁也;麻城白藁、靖安,自瓜源分也;九江之螺蛳港、抚州之枯湖、豫章之德胜门,又德安黄田迁也。……

从这几个谱序,结合槐公撰《宋·泉溪董氏原谱序》:“崇之子姓居同乡四都尚漳”,这四都是近修水的四都。特别是《崇公支派序》,对迁徙已经做出明确的记载。都是武宁周边为主,凸显“修江望族”。修水县的三都等都之名始于唐德宗贞元16年,那么,以“熹公本湖北黄梅县新开霍家桥人,推测熹公有子珪公一起避居江东分迁至濯(zhuó)港”是没有经过充分考证的凭空猜测,是不严谨的论证,也是与事实完全不符的。

 
 

六、湖北咸宁与通山董氏,同属“修江望族”

德昭公二十八世孙上庠生绍舒仍照伯祖万书公原序敬镌《濯港支派序》:“  ……传至熹公,擢为南昌武宁令,生子:长曰珪,随父在邑爱泉溪秀媚,卜筑于斯。而吾之鼻祖,实(谱为“宝”应是误刊)自熹公始也。珪生子三:曰嵩、曰崇、曰山广。嵩、山广二公,居泉溪、修坡、建昌、麻潭等处;我祖崇公,居上漳、港蔡,生子二:曰圜、曰囦,圜守旧基,囦迁宁州亥市,生子四:曰儒、曰侪、曰伸、曰仲,惟仲无传,而吾之嫡曰儒,生子三:曰硪、曰石金欠、曰石康,而硪又吾之祖也,生子四:曰艺威、成、启、行,威、启、行,三支蕃衍茂盛,星罗碁布。吾祖成公,生子三:曰广、曰庆、曰径,广係伯祖,即今瓜源、幹坑(修谱把“幹”简体“干”误作:乾)祖也。吾祖庆公,贤良博学,多士景从。不让下帷之风。庆生子一曰瑞,瑞生子三,曰元(注:熹------嵩,嵩的8世裔孙为南宋董元),曰规,曰矩,规无传。矩迁咸宁。我祖元公见族大人繁,非旧基能容,爰于南宋,菾宗二年(注:应是“宋恭帝即位二年”的笔误,即德祐二年1275年)迁湖广通山六都濯港居焉。予族之在通山者,元公为始迁祖也。妣程氏生子仁甫,仁甫生应宗,应宗生:德荣,德华,华无传。德荣生才傑,才傑生碧广、碧凯。凯无嗣。广生子六曰:绍聪、曰宜、曰广、曰碔、曰怀、曰宋,广、碔、怀、宋四公无嗣。惟长聪公,生子七曰万春、兴、仁、成、庆、明、威。次宜公生子三曰万教、琳、昂。俱无传。惟聪公次子万兴生子一曰:子仁,子仁生后堂,后堂生继唐,继唐生子二:长曰文阊,次曰文星,分为二支皆我祖元公裔也。……”。

因此,咸宁董氏与通山董氏同是“瑞”公裔孙,通山为元公裔孙;咸宁为矩公裔孙。董谦-------------------yuan-------wo----艺成-------------元、规、矩。咸宁长寿贩,家族俗称“长寿董”咸宁分谱记载:元末明初的董矩隐居于牛首山麓,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隆一,仍守故基,次子隆二则迁居沙洞鸣水泉边,生子寿一。寿一又迁居长寿贩,长子隆一之支脉名为荣寿堂,次子隆二之支脉名为长寿堂。长寿堂尊寿一公为一世。寿一公五代单传,至第五世汝谊公后才人丁兴旺,生有三子,名歧山、歧峦、歧岩,从而形成三大支脉,绵延湖北、四川、河北等地。到清代道光年间,第十五世董复湘,字兰生;弟董复湃.字渭川皆为举人,开始建祠堂,修宗谱、排字派。道光十七年(1837)《序》为长寿支谱。老谱在荣寿庄,即隆一公后代于清嘉庆十年(1810)所修,言明是接泉溪之谱,敬汉代大儒董仲舒为先祖,谱名三策堂。

顺便提及:昨晚武宁横路乡白杨村董家湾业忠宗亲发给我《豢龙董氏宗谱》旧谱,与同是横路乡石咀头庄都是熹公后裔,却不知同属“修江望族”?白杨村董家湾知道是湖北大董村果城里的分支,不明了自己是武宁泉溪派?横路乡石咀头庄修谱时说是不同样宗谱,形同陌路,这是对族谱不了解所造成的笑话。

 
 

谱系:南宋宰相董槐(随父迁吉州,葬泉溪)----大用(迁建昌黄田畈)-----  [ní] ----应龙----仲恭----世章----希青(迁黄州麻城白藁铺)----司祥(字仲熊,为熊户迁徙祖,自白藁迁大冶果城里洪口)----少山。(其中:司铎、司才、司祥、司情,四兄弟)。司祥公的裔孙分布在大冶、郧阳、武宁等地。

因此,武宁横路乡白杨村董家湾与同是横路乡石咀头庄都是泉溪派。

                      202112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