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状态—— 想亲近他人,行为上却一直在回避他人。 想爱惜某人,行为上却一直在伤害某人。 想得到重视,行为上却一直在沉默退让。 如果有的话,也许卡伦·霍妮可以帮到你。 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卡伦·霍妮对这种“想法与行为”的背离、内心的冲突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她认为,人们的神经症反应来源于内心的难以调和的倾向——两种或多种完全相反互相对抗的需求。基于多年的咨询经历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卡伦·霍妮以冲突的核心为标准将神经症分为了三种类型。 NO.1顺从型 顺从型人格的人会明显表达除对喜欢和赞扬的需求,最大特点是亲近他人。他们亟需安全感,需要他人的喜爱、需要、思念、爱、肯定、赞扬,乃至保护与照料。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从而满足安全感,顺从型人格往往有以下特点: 1. 优先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需求,慷慨大方,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我以满足他人的不合理需求。 2. 在感受到别人的不满或是碰到争论和竞争等情况时,会选择逃避,即便他们有所不满,他们也不会表达,常常是一味讨好他人。 3. 喜欢用软弱、孤立无援、卑微、可怜这样的词形容自己,常向他人坦白自己的无助,以此获得他人的同情与心疼:我如此软弱如此无助,你不能抛弃我伤害我,你应该将你的爱你的保护你的谅解,全部给我。 4. 否定自我,哪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他们也会将成就归因于他人、环境或是运气,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5. 依赖别人,过分看重他人的评价,轻微的拒绝和批评都会让他们非常难过。 顺从型人格的人一直都在顺从他人的想法满足他人的需求,但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需求,他们会不满和愤怒,但因为他们想要被人喜爱,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愤怒,压制了自己的攻击性冲动。于是两种极端的对爱的需求和表达不满的需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冲突,导致了神经症。 NO.2 对抗型 顺从型患者压抑了自己的攻击倾向,而对抗型患者则是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攻击倾向。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1. 相信“人性本恶”,认为生活是一场仅能追求自保的斗争,物竞天择,强者生存。 2. 想要获得比别人更高的地位更多权力,希望能够控制他人。 3. 克制情感,抵制柔情,认为情感是不理智的不适宜的,他们也许会追求爱情,但他们认为为爱失控是糟糕的不可理喻的。 4. 好胜,很少认为自己是错的,可能很少争辩,但争辩时一定会竭尽全力取得胜利。 5. 较少隐藏自己的情绪与想法,拥有明确目标,并敢于为此做出不合流的行为。 尽管对抗型人格的人的攻击倾向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但对抗型患者将自己的温情需求压抑了起来,他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往往缺乏丰富的情感,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对抗型人格的人仍然可以表现得礼貌、热情、正直,但另一方面在他们的热情与真诚之外,可能有冷硬刻板之感。对抗型人格的人的温情需求被过度压抑后,他们内心便陷入了痛苦,内心深处希望能够拥有友情爱情亲情,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友善,外表上却是认为这些需求是不合理的。 NO.3 疏离型 疏离型人格有着过分的“疏远”的需求,他们不仅疏远他人,也会疏远自己。在这类人身上,他们常有以下特点: 1. 不想和任何人靠得太近。但这一特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有些人认为自己亲近他人,但他们的朋友可能会认为彼此之间总是隔着墙,他们往往不会让他人过度接近自己的内心。非常突出也非常常见的是,当他们重视、在意的人向他们表达情感需求时,他们可能会回避,不能够回应他人的需求。 2. 疏离自我。疏离型患者往往难以感受到情感,对自己爱的、恨的、喜欢的、害怕的是什么都无法确定。他们也许可以很好地自我观察,能在日记里准确描述自己的行为,甚至也能感知到自己并不快乐,但问及更为准确的情绪时,他们可能并不能说出来。 3. 内心希望自己和他人保持距离。当有人穿过他们有意或无意设下的屏障时,他们会产生担心与忧虑。譬如恋爱后,他们可能还没有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便开始担心自由的丧失,他们害怕别人的亲近与依赖。 4. 喜欢自给自足,不允许自己的快乐来源于别人,甚至不愿意问路。对义务责任等非常敏感,往往不喜欢婚姻、生育。 5. 保持隐秘,认为自己与他人不同。 综合而言,疏离型患者盲目迫切地需要自由,这种需求掩盖其他的需求,成就需要、情感需要都被患者回避。但回避需求却不能解决需求,疏离型患者仍然有爱的需要,对绝对自由的需求凌驾在了爱的需求之上,使得他们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我们内心的冲突》的最后一章,卡伦·霍妮给了心理分析师一些建议,指导分析师给予患者帮助,综合来说,了解患者的冲突与患者为解决冲突或压抑冲突所作出的努力;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向患者指出他们的冲突,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状态,让患者明白冲突对自己造成了何种影响;引导患者合理表达被压抑的冲动,鼓励患者自发地做出改变。 不过尽管卡伦·霍妮对三类神经症的诱因进行了细致而具体的分析,也给出了解决神经症冲突的指导,但患者本人该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冲突这一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 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有助于人们了解自我,达成内心的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