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块内容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它是属于第一学段数与计算的教学领域。学生在一年级上、下册已经学过两位数和一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以后还要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本节内容就为以后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里的一个内容,实际上是本单元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实学生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上、下册已经学过的。这里着重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如何用竖式计算以及怎样用竖式进行简便运算,把口算和笔算有机的结合起来,体会计算的灵活性、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竖式的简便算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学生独立计算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优化竖式的写法”的过程,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及口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三、模块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掌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会用竖式计算。 3、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四、模块内容在本单元中编排示意图及课时安排:
本模块共5个课时。 第一课时 连加、连减(例1和例2) 第二课时 加减混合和有小括号加减混合(例3和例4) 第三课时 加减混合练习课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例5)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五、模块内容的例题分析: 1、例1和例2(P27页用竖式进行连加、连减) 教材安排少先队员帮农民伯伯摘南瓜的情境图,并且根据摘南瓜和运南瓜两个事件引出两道例题,这样既可以突出连加和连减在生活中的应用,又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连加和连减的运算顺序,并且这两道例题是有关联的,例1中的和就是例2中的被减数。例1用一个表格把条件显示出来,把统计和连加计算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突出用竖式的简便写法。例2中的第一步小精灵提出能口算的,可以不用写竖式。这样有利于把口算和笔算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的计算中,当某一步可以口算的时候可以直接口算,不用写竖式。这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帮助。 2、例3和例4(P28页加减混合和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材以公共汽车上乘客人数的增减情况为背景引出例3,学生对乘车都会有亲身的经历,所以很容易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教材在学生理解计算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例4是新增加的内容,把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竖式写法也放在一齐教,要注意运算顺序。 3、例5(P32页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完加减混合运算后教材安排了一道解决问题(例5),它是用加减法计算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作铺垫。 六、模块内容的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情境图 本节内容都是以情境图引出不同的问题的,首先,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让学生说一说图的内容,在此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知道每一步计算的算理,这样更好的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体会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2、关注学生计算的多样化 在计算连加、连减时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引导学生比较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
|
来自: dong881000 > 《整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