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音乐里也存在灵感“碰瓷”吗?

 阿里山图书馆 2021-12-11

爱听古典音乐的你,会不会偶尔也有一点疑惑🤔:

为什么有些不同作品中的旋律听起来却有那么一些相似呢?难道这就是音乐界中的“英雄所见略同”?

在这些古典音乐的作曲家之中,真的存在“灵感碰瓷”吗?作曲家们也会遇到“创作瓶颈”?

图片
图片

首先,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一种运用“专业作曲技巧”的创作,在音级、节奏、和弦、和声等因素上都有规则。在规范体系之内,对审美的定义有高度的相似,我们的耳朵可能会从很多经典的作品中听到类似的和弦走向、节奏走向、和声编法,从而感觉到某些音乐作品的相似性。同时,在同一时期内的音乐也会呈现出类似的特点。


库客微视听Passacaglia小程序

这样一来,调性音乐的创作在先天上就少了许多可发挥的空间,并且还秉承了“先到先得”的艺术惯例。前人把梗玩个遍,后人无以为继。于是,“创作沙漠化”的尴尬就这样赤裸裸地发生了。

为了延续音乐的创造、给人类的音乐史继续增光添彩,音乐家们绞尽脑汁,从建筑、美术、哲学、戏剧等艺术领域不断探索,试图将这些领域的艺术元素融入音乐之中,形成新的音乐流派。于是,“无调性音乐”在20世纪初应运而生。“无调性”,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没有调性音乐具有的调式及和声指向性,它没有中心音,并且尽量避开传统和弦与旋律来进行创作。

图片

“无调性音乐”的出现某个程度上拯救了“原创音乐沙漠化”,但问题也同时出现了:由于它的不规则性,它对已经熟悉规范审美的普通听众的耳朵造成了冲击力,于是“无调性音乐”的欣赏群体曾一度窄化到更为专业的听众。不过在今天,“无调性音乐”作为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一员,依然不缺少它的听众。享用建议:不必执念于音级和旋律,可以将欣赏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乐器的效果和音乐所呈现出的精神世界。给大家推荐无调性音乐大师是阿诺尔德·勋伯格,他是十二音技法的创始人,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他的作品吧👇

库客微视听SCHOENBERG, A.: String Quartets小程序

回到“类似旋律”的话题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改编。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有一段中世纪的民间旋律就被无数音乐家追捧改编,穿越古典浪漫主义时期,跨越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领域,它就是 《福利亚(La Folia)变奏曲》。这首曲子的旋律取材于葡萄牙的传统舞曲,拍子的频繁变化在变奏曲中非常少见,因而受到维瓦尔第、科雷利、吕利等人的青睐,生生引发了一场“Folia改编大赛”。

图片

吕利率先将其改编成凡尔赛宫舞会伴奏的宫廷音乐,在路易十四和在场各位王孙贵胄的背书认可之下,La Folia就此C位出道。而后,意大利“大协奏曲之父”科雷利基于La Folia的二十三段变奏,将其改编成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奏鸣曲,这个版本的改编被无数后人二次改编,科雷利本人甚至被误传为La Folia的原作者,事实上他只是一名“碾压型”的参赛选手。维瓦尔第对Folia的改编完成于1705年,作品由Folia主题和19段变奏组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