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涵文化 2020-03-13 18:58
一、“固安相子”的历史渊源 1、“固安相子”(邢氏纸雕)历史悠久,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起源固安,因作品栩栩如生和实物真实相像,被人们称之为“相子”,其所有作品都称之为“相子”。(属雕塑类)是以纸为原料、雕塑立体圆雕造型的一种奇特工艺,其作品能达到木雕、泥塑的艺术效果,和其它纸制工艺截然不同。创史人为固安县邢氏,其前身是泥塑、脱纱、木雕,来源于庙宇文化,即神佛造像,古建模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更有纯属于中国的道教,都离不开这几项民间艺术,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这些传统工艺。固安邢氏,世代艺人,因艺术而生存,为艺术而付出,从艺历史已有三百多年,现传人邢坤的高祖约在1845年就在北京开设了以承揽皇家寺庙塑像、古建小样、古建筑彩绘、皇家祭祀品、民间花会用品、纸制工艺品的“恒聚斋”老店,当时承揽了很多皇家寺院塑像工程。在民间艺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邢氏先祖以泥塑、脱纱、木雕为基础以纸为原料,创史出了“固安相子”(纸雕)。诞生于约1785年(约乾隆49年),它填补了从古至今用纸为原料做立体圆雕的空白。当时应用于庙宇造像、古建模型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工艺不断完善,把纸的可塑性已经开发到了无局限。可做出人物、动物、古建模型、民间花会用品、戏曲道具帽饰、立体人物纸偶(如:西游记、三国人物)、立体纸雕画、祭祀品等任何造型的作品,逐步进入了社会文化的各个角落。  2、“固安相子”(邢氏纸雕)其作品体质轻、坚固、不怕水,以“抓胎一绝”而著称。在民间影响力很大,因年代久远又加上文革期间销毁了大量资料,不能考证前辈的名字(但现在还有祖上传下来二百三十年以前的泥范儿)。只能从现传人邢坤的高祖建立的北京恒聚斋算起,至今五代,现在的邢坤是第五代传人。邢坤的高祖邢容弟兄二人,长兄邢宽。邢宽和邢容的前辈已经从事“固安相子”(邢氏纸雕)这门技艺了,暂以邢容这一代为创史人,邢容约生于1798年(清·嘉庆2年)活跃于1814年至1850年,即道光年间,至今约有213年,曾祖邢万清,约生于1834年活跃于咸丰至同治年间,祖父邢端弟兄二人,其弟邢方。邢端生于1869年(清·同治7年)卒于1926年(民国15年)邢端带徒30于人。父亲邢树珍生于1914年,卒于1995年,他自幼从艺,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邢端去世,艰难的把祖传技艺继承下来。他的技艺成熟期在1930年以后,《民国31年(1942年)固安民国县志记载:彩饰品:相子、产于林城,是一项专门技艺》。这就是针对邢树珍而言的。由于战乱经济萧条,从此逐步走向衰落。直到文革期间“固安相子”(邢氏纸雕)被打成四旧对象,数代人遗留下来的大量作品,寺庙造像图谱、工具等被销毁。现在只剩下20余件寺庙头像模样和脸谱模样。最早的模样有23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推移,“固安相子”(邢氏纸雕)被人们所淡忘。 
3、邢坤做为第五代传人走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大哥邢林:木器加工业。二哥邢森:做滤芯。邢坤从十二三岁上小学时就和父亲学艺,除移传基因外,后天的学习和修养造就了他对“固安相子”(邢氏纸雕)这门绝技的兴趣和爱好,以极高的天赋和扎实的功底。在他16岁时对于“固安相子”(邢氏纸雕)的掌握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此后为了生活跟大哥学木工,做油漆彩画,古建筑木结构等技术。这一系列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极大的丰富了邢坤的知识和本领,为以后的艺术发展和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传承祖上留下来的技艺,他放弃了其它的事业,在漫长的日子里读了很多有关书籍,把这门技艺原汁原味的挖掘继承下来,逐步走向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化道路。 

二、“固安相子”流布传播情况: “固安相子”(邢氏纸雕)诞生兴起在固安,除家庭传播外,每代人都有很多徒弟,在早期北京、天津、河北、内蒙等地都有“固安相子”(邢氏纸雕)的门徒,这是社会性的传授,同样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它推动了北方民间文化的发展。 
三、“固安相子”的基本内容: “固安相子”(邢氏纸雕)最早是庙宇造像和油漆彩画,由邢坤的高祖邢容,曾祖父邢万清,祖父邢端,这三代人是艺术上发展的高峰期。由邢坤高祖邢容创立的北京“恒聚斋”总店后,生意十分红火,包揽了北京和当地不少的寺庙造像,有泥塑、脱纱、纸雕塑像。之后,曾祖邢万青在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了尚各庄药王庙,林城关帝庙、菩提寺等寺庙塑像。当时,由于民间花会戏曲的盛行,这极大地给“固安相子”(邢氏纸雕)提供了素材。逐步发展成为几十名徒弟。当时作品为纸制工艺品,有北方狮子舞用的狮子头,大头会用的各式大头,立体纸偶(西游记,三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戏曲帽饰道具等等。其作品遍布于整个北方大部地区,并推动了北方民间文化的发展(注:恒聚斋自1835年立至1926年邢端去世,在北京大栅栏经营了3代人90于年)。 邢坤的父亲邢树珍曾做过各式各样的成品,给新城草场辛庄做了十二乐大头共24个,有西游记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骨精等等;有县官的头像;戏剧用的帽子、头饰;1969年迎九大做了天安门;又给廊坊军分区做了50米长的特大号风筝。 邢坤1991年去新城县后南里村奶奶庙抓胎(做佛像),那里的主佛是厚土皇娘。后来给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做了一套《老北京四合院》,做过《菩萨》、《关帝》和快乐的《马拉车》。自2007年至今,又做了一套形态逼真质量高超的《老北京四合院》,向奥运会献礼。 
四、“固安相子”的基本特点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固安相子”(邢氏纸雕)从古至今至少经历五代,浓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儒家、佛家、道家到民间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固安相子”(邢氏纸雕)的创造题材。每一个作品都缩影了一段历史,都重塑了一个历史的特写镜头。“固安相子”(邢氏纸雕)由寺庙的抓胎和油漆彩画发展到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综合的立体的融会贯通,开辟了纸雕塑的先河。最终打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五、“固安相子”的主要价值: 1、“固安相子”(邢氏纸雕)是对历史工艺的继承。传统的工艺、各式各样的作品,在“固安相子”(邢氏纸雕)第五代传人手里都可以做出来。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固安相子的艺术史上发扬光大。 2、“固安相子”(邢氏纸雕)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中国四大建筑: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藤王阁,都将在“固安相子”传人邢坤的手里变成实物。天安门、天坛、角楼,也将通过“固安相子”(邢氏纸雕)制造出来。佛教人物、三国人物、西游记人物、红楼梦人物,等等,有的已经做成了,有的将在日后变成现实。在现代化的、商品化的大潮中,这枝独具松龄鹤寿的工艺之花,必将常开不败,重现芳华。给中国,给世界,增添绚丽的一笔,实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崇高价值。 
六、在朋友领导的帮助下固安相子(邢氏纸雕)现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0年3月,中央电视台七套农广天地栏目为“固安相子”(邢氏纸雕)做了一期长达30分钟的专题片,在2010年12月22日14点58分向全国播出了,邢坤把祖传的技艺展示给了全国人民,让人们了解这门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古老民间艺术。播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因时间有限,只播出了部分原始工艺)。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河北青年报、燕赵都市报、廊坊日报,江苏卫视《牛人栏目》,东南卫视《好好学习吧》,北京一套、廊坊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邢坤参加了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北京自然博物馆环保艺术设计展,北京文博会,并多次参加了省、市、县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并得到领导专家的认可。邢坤现为河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固安县民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