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医案。 有一个48岁的女性。 平时有慢性胆囊炎。最近几天病症开始急性发作了。 主要表现是与右侧上部胀痛,疼痛牵引到肩背部。身上感觉冷一阵、热一阵,口苦,咽喉干燥,有点恶心,总想呕吐,有时甚至直接呕出黄色苦水。食欲全无。 赶紧就医。做了一个B超,提示为胆囊炎。 这时候患者决定,投中医试试。 刻诊,舌质红,苔薄黄。 当时,医家稍作思量,然后书方一首。 配伍:柴胡,姜半夏,延胡索,川楝子各12克,黄芩,党参,栀子,红枣各10克,甘草3克,生姜5克。 一共两剂。 结果两剂喝完,身上冷一阵热一阵的感觉没了,腹痛减轻,呕吐停止。依然感觉上腹部胀满,食欲不好。这时原方的栀子、川楝子、延胡索去掉,加上枳壳,鸡内金各10克。三剂后,诸证悉平。 这是1997年,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刊发的验案。 传统中医没有“胆囊炎”的概念。中医虽然把胆列为六腑之一,但现代医学中“胆囊炎”,中医典籍里没有。一般认为西医所谓胆囊炎,类似中医所谓“胆胀”。 中医不了解胆囊炎,但它认准一件事儿就是“症候”。 有这个症候,不管是什么病引起的,就用与之相应的方药。用药对症了,症状消失了,病就好了。 患者有个典型的表现是冷一阵热一阵。 中医叫寒热往来。中医讲这是外邪传入少阳胆经引起的。少阳胆经,位于半表半里之间。往前一步是阴,往后一步是阳。正邪交争,病情就在这阴阳之间来回“拉锯”。导致冷一阵儿、热一阵儿。 邪气郁滞胆经,胆气不利,所以郁久而化火。火势往上一走,导致口苦、咽干、心烦。胆气不利,气血壅滞,不通则痛,导致上腹部疼痛。 肝胆属木,脾胃属土。现在肝经经气不利,克犯脾土,引起胃气失常。导致呕吐、食欲不振、恶心。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都是胆火上炎的表现。 这一套表现,中医归纳起来,有一个名字叫伤寒少阳证,简称少阳证。 既然出现了少阳证,就得用治疗少阳证的专方。就看到了小柴胡汤加减。 这里栀子、延胡索、川楝子去掉,就是小柴胡汤。此方源于《伤寒论》,是中医治疗少阳证的专方。 患者胆气为外邪所扰,郁滞不畅。用柴胡可以疏理肝气,透邪行气。黄芩苦寒,可以清少阳胆经之郁热问题解决了二分之一。 患者胃气失和,经常呕吐恶心,用半夏和生姜可以降逆止呕。邪气之所以长驱直入,侵犯少阳,原因是正气虚弱。大枣和甘草、党参可以补气扶正。 再加栀子可以泄火,延胡索和川楝子可以行气止痛。 全方瞄准的是患者身上的这个“少阳证”。少阳证没了,所谓胆囊炎症状,就消失了。 如果非要说小柴胡汤的很多成分能消炎利胆也可以接受。中医的初衷绝对不是这个。 中医是用传统医学的思维方法和辨证体系,来看待疾病、判断疾病,遣方用药。 胆囊炎急性发作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小柴胡汤治疗胆囊炎,在中医临床上多见。最关键的是,得符合少阳证的辨证标准。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就别用与之相应的方药。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