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底线的爱,不是爱,是害。

 书语人间 2021-12-12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做个真诚的人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论语·宪问十四》

宪问耻,原宪问老师,什么是可耻。

孔子回答,

国家有道,明君在上,正是君子有所作为的时候,若在这时,只是做官领取俸禄,却干不成什么正事,这就是可耻。

反过来,国家无道,上无明君,下有奸臣,这时候,君子明哲保身,隐退而去,但若还同流合污,就是耻辱。

原宪这个人,出身贫寒,个性孤傲,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在邦无道的时候是件好事。但是在邦有道的时候,他又比较缺乏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孔子这么说,既是在肯定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是在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原宪又继续问仁:克、伐、怨、欲,这四条都不去做,可以算做是仁了么?

克,是好胜,伐,是自夸,怨,是怨恨,欲,是贪欲,这些都是人最常犯的毛病,没有四条都犯,至少也会犯个一两条,能够做到是非常难的。

然而,孔子却回答,这只能算是难得,但是不是,我还不敢说。

什么意思?就是这四条虽然难做到,但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仁还是不仁的标准。

仁者是因为志向高远,胸怀天下,才能在做事时去放下一己私欲,压根就不在意那些世俗会在意的东西;这份不在意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实就是原宪和我们看到的不好胜、不自夸、不怨恨、不贪欲

一个人若是没有了这份心意,没有了的内核,即使能够做到不好胜、不自夸、不怨恨、不贪欲,那也是表面功夫,还不如那些坏得理直气壮的人真诚。



02.
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
在做事时的发心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十四》

这一句还是在讲仁。

君子有志于“仁”,但是毫乎之间,心不在焉,一没注意,可能就会有不仁之欲,不仁之行。比如,颜回。他那么完美,也只能三月不违仁,坚持三个月后,总会有些毛病。


反过来,小人志不在“仁”,完全不可能成为仁者。他们不会反省自己,只会不断地为自己去找借口开脱,认为错的都是别人。


03.
什么是爱?什么是忠?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十四》

劳,是劳苦的事,诲,是教诲、规劝之言。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么?忠于一个人,能不规劝教导他吗?答案是不能。

爱一个人,比如,父母对子女,不能一味地溺爱他,必须为他的将来做打算,教他基本的生活技能,纠正他错误的言行举止,不然就会误了孩子的前程。


忠一个人呢,比如,对国君、对上级,如果阿谀奉承,百依百顺,最后陷君于过,以至覆灭之祸,那不是忠,是自私。

真正的忠,既敬重君主,也为君主的未来谋划,或陈说古今,或讥评时事,不避拂意犯颜之罪,而务必竭尽劝谏辅德之诚。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论语·宪问十四》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