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蟠螭纹镜的形制内涵及断代

 名者说收藏 2021-12-12


图1战国蟠螭纹镜


图2汉代蟠螭纹镜


       我国古代铜镜上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以龙纹(包括螭龙纹)为题材,尤为突出。战国时期出现的蟠螭纹铜镜,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何谓蟠螭纹?“蟠”是盘曲的意思,“螭”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解释,《说文解字》中说:“无角曰螭”,意即无角之龙;《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蛟龙赤螭”, 是以螭为小龙;《广雅》里也有“无角曰螭龙” 的记述。因此,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也就是所谓早期的龙,学者统称之为蟠螭。蟠螭纹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一种常见纹饰。

       蟠螭纹镜从战国开始铸行,一直到汉代均沿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战国时的蟠螭镜与汉代蟠螭镜上的纹饰图案,也发生了相应改变。笔者分别以战国蟠螭纹镜和汉代蟠螭纹镜为例,进行分析对比,从中辨别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特征。

       图1所示战国蟠螭纹镜:青铜质地,直径10.5厘米,三弦钮,圆钮座,外饰绞索纹和凹弧面宽带弦纹各一周,地纹为云雷纹,几只单线条勾勒的蟠螭纹环绕钮座游动,身躯弯曲,动感极强,宽素缘凹弧卷起。

       图2所示汉代蟠螭纹铭文镜:青铜质地,直径17匣米,三弦钮,周围以双线方框为钮座,框内配有铭文“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十五字,方框外四周分布有博局纹,其间配置以双线条勾勒的蟠螭纹,身躯弯曲呈蛇状,富有生气,宽素卷缘。

       从以上战国蟠螭镜与汉代蟠螭镜的形制、纹饰等方面看,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同时也有个性,其各自的明显特征:一是在形制上,战国蟠螭镜一般较小、较轻薄,而到汉代蟠螭镜逐渐趋大、稍趋厚重;二是线条上,战国蟠螭镜一般是采用单线条勾勒的蟠螭纹,而汉代蟠螭纹多用双线条或三线条勾勒而成;三是钮和钮座上,战国蟠螭镜一般是为三弦钮,且多为圆钮座,而汉代蟠螭镜既有三弦钮,又有半球形圆钮,多为方框形钮座;四是在装饰上,战国蟠螭镜一般多以云雷纹为地纹和主纹蟠螭纹装饰,而汉代蟠螭镜不仅有蟠螭纹,同时还出现有博局纹和四乳四叶宽弦纹以及铭文,这是它们一个很显著的区别;五是在螭纹上,战国镜上的蟠螭纹,多圆眼,大鼻,细眉,猫耳,腿部线条弯曲,脚爪上翘,用曲折的弧形线尽情地把关节表现出来,尾部有阴刻线,呈绞丝状,使整个蟠螭纹呈现出凶猛架势,具有一定动感,似乎嗅觉到当时频繁战争的一种火药味和厮杀声。而汉代蟠螭纹镜上的蟠螭纹,眼眶略下坠,鼻梁出现细线划纹,身躯弯曲自然,游动纯熟、欢快,较为生动活泼,大有象征汉代国力昌盛、社会繁荣、人民安居、太平盛世之感。特别是这时制作工艺讲究、图案设计精美,有的在钮座外圈伸出四叶将主纹分为四区,每区饰有一变形蟠螭纹,更加和谐、安康,显得相得益彰。

       总之,蟠螭纹镜的铸行,时间跨度较长,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汉代,这是其他铜镜纹饰难以比拟的。尽管战国与汉代的蟠螭纹镜在图案纹饰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采用蟠螭纹题材作为主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精神面貌,而且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对龙文化的崇尚和一种追求神佑、幸福美好生活的理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