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赏析三方不同风格的蝉形歙砚

 名者说收藏 2021-12-12


图1




图2


图3


       “镜须秦汉,砚必宋唐”是明代学者、书画家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提出的观点。的确,我国砚文化从新石器时代研磨器开始历经两汉、魏晋、隋唐的发展演变,到宋代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无论实用性还是美观性,从选材、造型到雕刻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蝉形砚就是宋人创制的一种新型仿生砚式。


       砚台的仿生,指外观轮廓仿生物形状。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的《西清砚谱古砚特展》一书中,就署录了宋澄泥虎符砚、宋哥窑蟾蜍砚、明红丝石鹦鹉砚、清松花石双凤砚等多种仿生砚式。下面介绍三方蝉形砚:

       图1:蛇形足蝉形歙砚,长22.5厘米,宽14厘米,高3.5厘米。此砚用写意手法雕琢成蝉形状,线条粗放、简洁、流畅,形状古朴、大气、庄重。砚池深洼开敞,砚堂平开不留边沿,经长期研磨使用凹陷较深,墨锈深入肌理,让人感觉满目沧桑。晃动砚台有绸缎般的“折光”,砚石敲击发出清脆金声,系采用歙石金星坑上等石材琢成。石质坚紧,温润细腻。虽包浆厚实,湿水后仍可见点点稻谷金星,撒于乌黑砚堂,宛若夜空繁星。砚背所琢蛇形足,线条优美,富有动感。该砚饱经千年风雨,虽略有残破,仍不失为传世精品。


       图2:蜻蜓花边蝉形抄手砚,长24.5厘米,宽19.5厘米,高4厘米,系采用阳雕隆边凸起的技法,把连结砚堂砚池的周边沿线刻划成蝉形状,线条优美圆滑,图案端庄典雅。砚面四角上端两边是两只在枝条上活泼飞舞的蜻蜓,下端两边是绽放的桃花,花开蝉鸣好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极富美感。此砚柔润细腻,触摸像孩儿肌肤,看上去很像端石。但经湿水后仔细观察,石材纹路均为细刷丝罗纹,洒有金星点,显现歙石石品特征。


       图3:双乳足蝉形歙砚,长28厘米,宽16.5厘米,高5厘米。此方大砚采用仿真手法,通过取舍,夸张创造出来的蝉形砚图案栩栩如生,见砚似乎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蝉鸣声。该砚砚堂、砚池及宽边沿线均采用深刀雕刻,技艺娴熟。砚池巧作蝉首,正面一双眼睛连接的曲线像翅膀,似有飞起来的感觉,中部内敛,扭曲的三道湾连接蝉腹作为砚堂,开阔而适用。此砚石出自济源坑,色泽青灰,砚面砚背均布满鱼子鳅背纹。砚背制作成人性化的双乳足,左右不是完全对称,右足稍靠后一点。经反复把玩抬拿,才揣摩到此翻设计正是匠人的高妙之处,根据手掌前四节指头的长短形态,抄拿时更有舒适感。


       通过对以上三方蝉形砚的解读,我们基本可以概括总结为:

       一、石材:三方蝉形砚均为产自婺源龙尾山不同坑口的歙石大家族凿成。它们的石质、石品花纹均符合歙石的特征。歙石的开采从初唐开始,宋代使用量最大,元明以后就基本未开采。目前古歙砚的存世量较少,用歙石琢制的蝉形古砚则更少。因此具有一定的稀罕性。


       二、年代:蛇形足蝉形歙砚应为北宋时期的产物,从它开门见山的包浆、古拙生动的造型、大小适中的规格看,均符合北宋文官治国、崇秀喜巧的时代风格。蜻蜓花边蝉形抄手砚为浅抄手式,宽大厚实,砚面雕刻的蜻蜓和桃花简洁粗放有元代蒙古人彪悍豪放的气息,此砚定为元代较为适宜。而双乳足蝉形砚,虽为宋式造型,但形体偏大偏高,具有“粗大明”雄壮威武的特征,且传世包浆不够浓厚,应定为明代或更晚时期的产物。

       三、形制:三方歙砚虽统称为蝉形砚,但制砚人不同的风格和创意都留下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烙印,他们各俱特色和风格的造形雕刻把大自然中的蝉活生生地在砚面上展示出来,使砚更有灵气,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仿生砚是出于一种情趣,也是出于一种信仰或崇尚,就像唐代崇尚龟形砚一样,以龟龄喻人之长寿。蝉形砚是历代仿生砚中最普遍、传承最多的一种砚式之一。《史记·屈原传》:“禅,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古人把蝉视为禅,脱俗清高。表达历代文人不附庸风雅,独往独来,直面人生的精神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