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的构成和形制(端砚系列讲座二)

 率我真 2016-02-19
(一)砚的构成
    砚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
    砚堂:又称墨堂、墨道、砚心。砚堂指磨墨的位置,是砚的核心地区。
    砚池:砚池是砚的低洼之处,用来存积清水或墨汁,其面积可大可小。砚池又称砚泓、砚湖、砚沼、墨池、墨海。
    砚额: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的部位。砚额是展示砚雕刻水平的重要之处,主要图案和纹饰一般都安排在此。
    砚岗:砚堂中间稍高,并向四周渐渐地低下去的地方。
    砚边:砚堂周围略高的边缘带,它像围栏形成砚的轮廓。砚边又称砚唇、砚缘,起蓄水和蓄贮墨汁的作用。
    (二)砚的形制
    1.足支形类
    足支形砚是指以足支撑的砚台,流行于盛唐之前。
  ①三足形
       足支形砚最早的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
  ②圈足形
       圈足形又称多足形,砚面多作圆形,砚足围圆周而立。
   ③萁形
      萁形砚是足支形砚在唐代经改进而出现的新的砚形。
    2.暖砚形类
    暖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墨堂下凿出空腔,灌注烫水于内,使砚面的温度升高;另一种是在砚面之下设置底座,一般用金属制成砚匣,置炭火提高砚面温度。  
    3.抄手形类
    所谓抄手是可以用手抄砚底,便于拿取。
    4.扁形类
    扁形类的砚台种类特别多,大致可分为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和随意形。
    ①几何形
    几何形包括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六棱形、八棱形等。
    圆形砚也称圆砚,墨堂较高,砚池环绕四周。
    方形砚和长方砚是最常见的砚台式样,同圆形砚一样,要有好的雕工,质料上乘,或有年份的才有收藏价值。长方形砚中有淌池砚、门子砚和长方砚。
    ②动物形
    蟾蜍砚,有吉祥长生之意。蜘蛛砚,即根据蜘蛛的形态雕刻在砚面的砚。龟形砚,即制作成乌龟形状的砚台,多见出于陶砚一类,有单龟、双龟、直颈、屈颈、交颈等。龟形砚上刻有隔壁,并附有盖。
    蝙蝠砚,因为“蝠”读音与“福”相同,所以刻砚常用到蝙蝠的图形。孔雀砚依照孔雀开屏的姿态,选用上等的有石眼的端石制作。蟹砚又称横行君子砚,也有将荷叶与蟹雕刻在一起的,称为荷叶君子砚。鱼砚,特别是双鱼砚大多用歙州砚石制作。
    除此以外,还有蝉砚、鹅砚、鲤鱼砚、牛砚、猫砚、贝壳砚等。
  ③植物形
    用植物作为刻砚主题的不少,如竹节砚、焦叶砚、荷叶砚、柑桔砚、桃砚、瓜样砚、松皮砚、蘑菇砚、灵芝砚、荔枝砚、苦瓜砚、樱桃砚等。
  ④纹样形
    将花纹刻在砚边、砚的表面或砚背面的砚称为纹样砚。有夔凤纹、夔龙纹、云龙纹和动物花卉图纹等。
  ⑤器物形
    器形砚是指砚的外形采用常见的一些器物的形状,如瓶形、壶形、几形、钟形、书卷形、斧形、凤池形、石鼓形、圭形、提梁形、瓦形、山形、琴形、鼎形等。
  ⑥典故砚和随意形砚
    典故砚是根据历史典故或传说故事雕刻的砚。
    随意形砚是根据材质的不规则形状设计制作的砚。此种砚不在乎砚的轮廓外形,而是依据砚材的纹理进行画面的创作设计和雕琢。随意形是纯艺术性的工艺品,又是高雅的收藏品。
    显而易见,砚之雕刻(尤其是石砚雕刻),往往与砚的制作工艺始终融为一体。有了这种认识前提,我们便能抓住古砚的自身特点来考察不同时代的砚雕。
    (一)唐前砚雕
    唐代以前,是中国古砚的诞生,流传至基本定型期。这一时期跨度较大,与古墨制造及纸的发明有直接关联。此阶段最为典型的砚雕当推汉砚,汉代砚台已经比较成熟,砚雕颇具朴拙雄健的时代风格。如王靖宪藏汉三足圆形石砚(参见王氏著《古砚拾零》),其砚石质坚密,砚面光滑平整,细润若玉,三足与砚侧相连取平,与砚面垂直,形体庄重,线条简洁规整,砚底刀痕交错,未经修饰,极见古朴劲健之美。汉砚重视实用,但也不失对装饰美的追求,有时在砚足等局部刻成虎、熊、螭龙或其他简单线纹为饰。汉三足辟雍石砚,砚体雕成一大鼓形,环侧上沿一周鼓钉密集,砚面开凿辟雍池,砚下三足壮健有力,足侧即凸雕回纹弧为饰,颇显古拙。还须指出,汉砚往往配有研磨石,此石有时亦雕有纹饰。如王念祥藏汉长方形石板砚,所附硏磨石下部呈正方体,上部作短圆柱体,顶面雕一盘龙,通体曲卷,简练抽象,富有装饰美。
    汉砚用材多为石或陶,形制多圆形三足,长方四足及长方形石片板。亦或有青铜,铁,漆等所制者。其中有一种龟形砚,也是汉砚盛行的制式,砚体龟形常雕作昂首行走状,形象生动,多为陶制,其制式一直延续到唐代。金彤藏隋至唐龟形陶砚,即以灰陶烧制,质细密,龟背开砚堂,龟首向一侧引颈斜望,双目圆睁,口微含而鼻略张,底有三乳足,似做行走状,形态逼真可爱,造型圆浑古朴。
还须一提的是,汉末至南北朝间,“凤字形”砚雕的出现。前文引米芾《砚史》所称顾恺之画绘,及宋人收得王羲之旧用“凤凰池”砚,谓为“晋制”,并描述其雕琢之形“头狭下阔”,砚首两唇“绰慢”,砚尾二足“狭长”,其状飘逸流畅。此种雕式亦颇典型,唐代流行的“箕形砚”及“斧形砚”的雕制似均与之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二)唐代砚雕
    唐代雕刻,上承大汉遗风,风格简朴大气,砚雕亦然。从砚雕的主流形体看,唐砚由前代的圆形渐向长形过渡,砚堂开琢由平面向斜坡演进,于是出现了唐代最为典型的“箕形砚”。这种砚式使用便利,储墨汁量大,或以为其雕式自“凤字砚”及“龟形砚”演变发展而来。王念祥藏唐箕形澄泥砚,以早期澄泥烧制,色青灰,砚体作簸箕形,砚面前端翘起,整体微弧而向内渐斜,砚尾底面有二乳足撑立,与砚首弧背形成三个支点,上俯下仰,体式美观。又藏唐箕形紫端砚一方,石质绵密细腻,砚尾由外向内平面斜凿,砚首由上向下微弧斜凿,首尾相交于中而成折痕,砚面两侧呈束腰竖起,体式首尾翘而中间凹,雅美古巧。
    前代出现的砚式,如“凤字砚”,“辟雍砚”等,在唐代继续流行,其雕琢更加流畅,选材日趋讲究。首都博物馆藏唐凤字形歙砚,即选用上等水波罗纹石,砚面淌池,石纹宛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此砚硕大,雕琢精美规整,充分利用弧线体相接而成变化丰富的造型,至显线条流畅之美,当属唐砚之佳品。又如王念祥藏唐辟雍端砚,取材唐代早期紫端,制成圆形辟雍状,雕琢简洁,有雄浑宏阔之气。
    (三)宋代砚雕
    宋代是砚台制作十分繁荣的时期,端、歙、洮河诸佳石不断开采,澄泥烧制俞臻精善,朝廷显贵到一般文人皆以拥有良砚为荣,砚台的实用性与赏玩性已经融而为一。就砚雕言,力求精巧雅致,体现出极浓厚的文人品味。
    宋砚的雕刻风格,主于简练纯质,线条乾净利索。砚雕的形式,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承续前代之制,通过对砚体器形的塑造来实现审美情趣,砚形愈见生动多样;二是发展了砚台周边,四侧及砚背雕刻工艺,开拓了砚雕的空间,留下了诸多山水,人物雕刻的佳作,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砚雕的艺术风尚。
    由于宋砚体式纷多,其见诸载籍者即不下百种,如抄手砚、覆手砚、太史砚、蝉形砚、斧形砚、钟形砚等,皆是最有代表性的砚式,故砚雕往往因其式而推陈出新,常有引人入胜之妙。如两方宋蝉形歙砚,一大一小,皆雕作蝉形,蝉首为墨池,深而宽;蝉身为砚堂,平而阔。身首间略呈束腰。砚首底部作前足,砚尾背面雕二乳足。由砚背总貌观,或以为颇似女性人体雕塑,足可想见宋代砚工对器物造型艺术美的一种追求。
    谈到宋砚雕刻的精细与气象的宏大,不得不首推“兰亭砚”,“蓬莱砚”等砚式。清人谢慎修《谢氏砚考》曾记“兰亭砚”云:“宋薛绍彭兰亭砚卵石,面侧具流觞曲水图,背周云水纹,中镌右军兰亭文,薛道祖书。”兰亭砚在宋代似颇风行,清乾隆御编《西清砚谱》曾收入多方。这类砚雕的共同特点是,以东晋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修稧为雕刻题材,表现人物众多,山水秀美。宋兰亭紫端砚,为长方覆手形,砚面精雕亭台楼阁,阁内王羲之临案作书,旁有童子奉卷,阁外翠竹摇曳,圆月渐上梢头。又于砚面下方凿环形小溪作砚池,取流觞曲水之意。溪上数桥横架,环溪之内为砚堂。砚周四侧雕刻兰亭聚会诸雅士,人物情态栩栩如生。砚背覆手内镌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字迹飘逸流畅。此砚雕工精美雅致,线条简练,刀法利索,当属较可取的宋代砚雕作品。
    宋砚多讲究材质,往往巧用砚材中特殊的品色雕为别致之形。尤其端溪砚石中的石眼,更是被砚工利用的重点。这一雕刻手法,对后代砚雕颇有影响。
    (四)元明清砚雕
    元砚雕刻受蒙古文化及北方民俗影响较深,有时展示出异域粗犷雄健,大胆夸张的风格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同化的特征,有些作品颇为生动可爱。元蟾蜍形澄泥砚,通体雕成一卧地蟾蜍,首上仰,目圆瞪,跃跃欲前。蟾背作近圆形砚堂,平整光洁,堂右上方凿一深圆墨池,若秋湖映月。此砚造型奇特生动,展示完整的具象雕刻,有颇高的艺术价值。李家栋藏元双鱼化龙歙砚,砚堂上方雕二龙左右相向,龙身上腾合抱成双鱼尾,双尾间尚夹一宝珠,形态新奇生动。
    明砚雕刻,延续了宋代砚雕的遗风,以洗练简洁为主,刀法考究,刻画形象颇为精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明十八罗汉洮河砚,砚体作椭圆形,砚面于墨堂四周雕刻宫殿,云龙,海水,砚背浮雕鱼龙戏水图案;砚侧环雕十八罗汉像,采用白描阴刻手法,线条明快简练,运刀苍劲圆浑,罗汉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状。又藏明曹学佺铭淩云竹节端砚,通体圆雕竹节形,制作精良,砚面左上方浮雕螭虎,其右刻篆体“淩云”二字;砚堂平正,堂右上方恰有天然剥蚀小洼,巧作墨池。此砚雕制精巧,兼之材质佳美,宜为明砚上品。
    清代因经济文化的发展,砚台制作也达到空前繁荣,砚雕艺术更臻精致华美。以石砚为例,往往能依砚材大小,纹理疏密及石眼高低,精雕细琢成山川木石,风云日月,虫鱼鸟兽,花卉人物等图案。如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清古柏端砚雕松石图,清赵国麟铭老子清静经端砚雕人物造像,清阮元铭云林小景端砚雕山水景观,皆可印证清代砚雕之风格。清高兆铭赤壁端砚,为随形老坑端石雕制,通体依石材自然凹凸之势琢成赤壁图,砚面中间略平处取作砚堂,四周环刻高山流水;砚堂左上方凿二圆墨池,一大一小相依偎,宛如明星伴月。砚背雕赤壁泛舟图,峭崖激湍,气势磅礴。此砚之作,非良工不能为,实可代表清代砚雕的艺术水准。
    明清两代雕砚能手辈出,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了砚雕艺术的发展。如清代著名女雕砚家顾二娘,即为突出代表。首都博物馆藏清緜瓜瓞端砚,便是出自顾二娘之手。此砚取天然端石之形态,刻为扁形瓜状,瓜体自砚背转展至砚面,背部瓜身上方又雕重重小瓜叶,小瓜蔓及累累小瓜,绵延翻卷到砚首正面。砚面在叠连缭绕之瓜、叶、蔓垂覆下,雕作一只展翅大粉蝶,蝶身居中,蝶眼巧用一双石眼,六腿四须伸缩有度,两片蝶翅铺展左右,分别琢成砚堂。通体构思新奇,雕制精湛,刀法传神,堪称绝佳之砚雕艺术作品。
    中国历代雕砚良工层出不穷,但能留下姓名者寥寥无几,宋代唐积《歙州砚谱》有“匠手”一节,记载婺源县雕砚名匠凡五姓二十一人,然仅记姓氏而未述作品。其他砚谱,砚史著作,有涉及砚工的少之又少,因此,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许多雕琢精美的古砚,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氏”所作,纵使未闻其名,我们又怎能不对这些为后人留下丰富文化遗产的无名艺术家肃然起敬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