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笔砚纸墨皆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中国文人书房文房四宝中,砚因“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留千古而永存”,而赢得七千年历史之殊荣。 “坚丽质润,浮津耀墨,起笔益毫;扣之有声,抚之若肤,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中式设计书房案上一隅古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雕刻技艺,深受文人雅士之青睐与爱戴。 中式设计书房画案之上,砚不盈尺,却如一幅宣纸,有着中国画的雅趣。一方砚的设计构思,依据石形,石色,石品随感而创作,直抒胸臆,从而达到“心景相融,砚人合一”之和谐意境。而文人雅士深知“物无聚而不散,惟着之文字,则物虽散而仍聚”,故常留佳铭,言简意赅泠然可诵。 1 砚堂 又称墨堂、墨道、砚心,砚的中心研墨处。它是砚的核心部位,砚的好坏主要由它决定。名砚砚堂的大小和部位则因材而异,不拘一格。有些名贵石品,如端砚的鱼脑冻、蕉叶白,歙砚的对眉子或刷丝纹等,都精心设计、保留在砚堂的部位。(关于文中提及的歙砚、端砚纹饰将于下期文章中详细讲解) 2 砚池 别称砚海、砚泓、砚沼,或墨池、墨海等。指砚的低洼处,用来存清水或墨汁。它可大可小,因材而异。有些圆型砚的池设计在砚的边缘,还有的砚干脆不设砚池。不过用名贵石料制作的上品砚台,一般都会挖出很小的一处作为砚池的,因为砚池毕竟是砚的重要特征。 ·砚池· 3 砚额 也叫额头,指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的地方。砚的主要工艺雕刻、纹饰一般都安排在这里,以提高砚的观赏价值。 4 砚岗 指砚堂中间稍高的地方。从这里往四周渐渐变低,可使研墨时的墨汁随时向四周低洼处流淌而保存起来。 5 砚边 也叫砚缘,指砚堂四周略高的边缘带。它形成砚的轮廓,好像是砚的堤坝,起到蓄水或墨汁的作用。很多名品砚台往往不设砚边,故名砚会更加注重其观赏和收藏价值。现在有些名砚甚至只磨制一块砚板,不少人还喜欢收藏这种砚板,置之案头作为赏玩之物。 ·砚边· 6 砚角 相邻两边或两壁相交处,直角相角称倾角,圆弧过渡称圆角。 ①“看其材” 主要看砚台的材质、品相、工艺以及铭文等。砚台材质有很多,其中以歙砚、端砚、洮河砚、澄泥砚最为有名。(具体材质详解于下一期推送,敬请期待) 清·歙石蕉叶砚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砚歙石制,青黑色,通体布满牛毛纹,琢为蕉叶形。砚背雕刻的蕉叶脉纹向内翻卷至砚面左边,活泼而富于天然之趣。砚盒髹朱漆,盒面填金隶书“仿古蕉叶式”。 清初·端石瓜田砚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砚紫色端石制。巧做天然石子为缠枝瓜瓞形。砚面受墨处颇细腻,雕作一瓜,瓜蒂上方深处为墨池。自然石纹作叶蔓萦绕砚背。 宋·洮河石雕兰亭集会图砚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砚长方形,砚面及四侧面浅浮雕兰亭修褉图,描绘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同谢安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聚会时的场景。此砚石质细腻古朴,包浆厚,呈豆绿色,为宋砚传世之品。明末时由吴拭珍藏。 清早期,澄泥石渠砚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砚为澄泥烧制,砚体方形,较重,澄泥红色。砚面中央砚堂受墨处为方形,四周环水渠,故称石渠砚。砚边沿饰回纹,四侧面各雕饰一螭纹。砚背面正中双边框内篆书“子孙寿昌”四字,边框上刻铭:“石渠之名始自汉……乾隆辛丑御制”等,字迹剥蚀不清。 ②“摸其身” 好的砚台,用手抚摸,会给人以润滑细腻之感,就像小孩的皮肤,俗称“孩儿面”;另外,好的砚台还会给人以冰凉之感。 ③“掂其重” 用手掂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一方砚,重得好,轻者差。 ④“听其声” ⑤“用其墨” 石滑不涩,发墨利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 ①使用 砚的使用,主要是磨墨。使用新墨时,应在砚堂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浸泡稍软后再加力磨墨。 侧方磨墨手势展示 上方磨墨手势展示 ②养护 首先是洗砚,砚使用后,应及时洗涤,不能留存蓄墨,一面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古人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如恐沾油,洗时可用莲蓬或旧茶叶刷涤。加水以微温为好,切勿以滚水加之,以防爆裂。(切勿将墨条长时间置于砚台上,墨条中含有墨胶,风干后容易粘连在砚台上。) 以下为错误示范 ![]() ③收藏 将砚置于窗前、案头,自然阴干,长期不用时,应放于砚匣内。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易干燥,日晒也易使砚匣干裂。把玩时,桌子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接触金属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触。 ④配匣 砚匣具有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起到对砚的保护映衬作用。古人云:“砚无床,不称王。” 无论什么种类的砚台,都具有实用和赏玩两方面的意义。实用方面考虑,以石质为主,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样式雕工等等,这就涉及到了赏玩。尽管各有喜好,但有雅俗之分。而历来文人雅士更喜砚式大多以素雅为主,即便雕龙画凤,也基于“雅”。 砚台的实用最好能与赏鉴结合起来。名石、名品、名工佳制,都极为重要;进而,还要看砚台的传承;如有名人题诗作铭,则更是锦上添花。端砚中,文人雅士题诗作铭者最多,可参考历代砚谱,沈石友所藏《沈氏砚林》中有吴昌硕砚铭一百二十余条之多,皆切题工妙。其他如王福庵缩刻“石鼓文”砚铭也颇有金石雅趣。当然,自制铭文更是别具风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