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在下不敏 2021-12-12

第六十九章  用兵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大家好!今天继续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之心得。

上章以“不争之德”阐释“三宝”之用,本章继续作进一步的阐释。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段话是引用古代兵家之说,说我从不敢首先挑起争端去进犯他人,我只是在不得已时才被动应战。作战时我从不敢首先发起进攻,为了表明不主动争战的意图,我宁愿后退半步。

老子这里为何要引用兵家的这段话呢?

这是因为军事上的争端或冲突,究其实质还在于人们内心的不安及冲突,只有让内心安宁下来,外在的争端或冲突才有解决的可能。

因此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仅仅说的是外在的作为,更多的是在说引发外在作为的本源,即内在的德——“不争之德”。

谁才是我们生命的真正主人?

是“我”吗?

不是,是大道赋予我们本自俱足、本自圆满的性,具有生生不息之造化的本性。

因此“我”的使命不是为主,而是为客,是服从、顺从我们的本性,而不是以贪嗔好恶、分别取舍来干扰本性之生生不息的造化。

为什么我们总是好与他人相争?

因为我们的贪嗔好恶、分别取舍作了生命的主,因为我们的贪嗔好恶、分别取舍认为若是不争,就咽不下这口气。

然而若“我”能后退半步,不让贪嗔好恶、分别取舍做这个主,而是以客的身份来观这口气,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照它时,就会发现这口气它其实并不代表任何意义,它仅仅只是胸口中的一团气而已,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消除它不可,只要能认清这个感受的真相,不在其上攀附任何的知见,自然而然就拥有了“不争之德”。

所以老子下面接着连用了四个“无”来告诉我们怎样养这个“不争之德”。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行无行”,“行”打仗时排列的军阵,“无行”不是没有军阵进行作战,而是虽有军阵作战,但作战的目的不是为了耀武扬威,不是为了争霸天下,而是迫不得已的应战,为了更多的生命不遭屠杀,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被掠夺,不得已而战,就叫“行无行”。

攘无臂”,“攘”奋臂却敌,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的意思。因此“攘无臂”也是不为己战,不是为了好勇斗狠,而是为了更多的生命,为了更多人的利益而战。

仍无敌”,“仍”敌对双方相互对抗,“无敌”,不是没有敌人,而是没有私敌,不是为了私欲而战。

执无兵”,“执”手握兵器,“无兵”,不是没有手握兵器,只是这个兵器不是为己而握,而是为了保护百姓,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及利益而握。

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原来这四个“无”都是告诉我们一件事——无为。

什么叫无为?

所有的作为都尊从大道之生生不息的造化规则就是无为。具体说来就是爱人爱己,慈爱的爱,不是有欲望、有目的的那种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慈爱,所以能够养他人和自己的生,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心中充满慈爱,所以才能在日常的应对进退中以养生(生生不息的造化)为准则来权衡行事的利弊,而非贪嗔好恶、分别取舍,这就叫无为。

因此,无为就是养“不争之德”,就是为客不为主,就是宁退一尺不进一寸。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轻敌”的“轻”在这里不是说对敌人掉以轻心,而是指对争端缺乏戒惧之心,正因为有这样的“轻敌”,所以才会为了一己私欲而制造争端,与他人相争,而只要有争,必然“杀生”,杀掉我们内在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所以叫“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是说“轻敌”自然好争,而好争则是因为内心缺乏慈爱,缺乏一颗爱人爱己的心,即丧失了老子所讲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宝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因悲天悯人而战,而非一己之私而战叫“哀者”。两军对垒,因悲天悯人而战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因为悲天悯人就是“不争之德”,就是爱人爱己,就是慈,就是老子在“三宝”章所讲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慈,源自人的本性,能产生无比的力量和智慧,所以“哀者”可胜矣。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就将德理解为空洞、僵化、说教的道德品质,其实老子讲的德是道之用,它是活泼的、变动的,而且是人们能够切身去感受的。

譬如当我们内心充满慈爱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内在无比宽阔的心量,而这种无比宽阔的感觉就是德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当我们内在时时充满这样的德时,我们就拥有无比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

这也许就是本章所带给我们的启发吧。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