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人生,慢些走,稳着来

 百花A彩虹 2021-12-13

文/馨月

《道德经》里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亡:没有);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念lei:不平坦,崎岖之意);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建:刚健;偷:意即懈怠、懒惰);质真若渝(渝:假,空虚);大白若辱;大方无隅(隅:转角,棱角);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希:无);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文章图片1

万物本应遵循着自然的“大道”而行。我们若依此,才会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那么,先来看看,听闻“道”之后,人们首先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老子说:上士(悟道较深者)能够很快领悟到“道”中真谛,并将其做为指导,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中士(对道半信半疑者),是不能完全理解、半信半疑地,所以自然不能将“道”真正地在生活中运用;下士(不了解道者)呢,完全否认“道”的存在,还会对其嘲讽,当然,对于这种情况,老子很宽容:若其不笑,咋能反衬出这是“大道”呢。

其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道”是无处不在的,却又“道隐无名”,“道”无形、无言还无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尽人事”,即“进德、修业”之中,有时“日用而不知”。只是“进与修”的程度如何,各人的造化不同而已。相信我们一定都想做“上士”,以能更好地修好今世的“人生功课”,身心健康自在地,去尽量走近我们向往的幸福生活。

那么,如何“修”呢?对此,老子提出了原则和方法。

原则:万事万物都是处在永不停歇的运动变化之中,如:有阴就有阳,有轻就有重,善与恶,是与非,正与反,黑与白,等等。我们唯有“尽人事”,踏踏实实的,脚步走稳,用“恒”向着既定的目标,克服困难,突破障碍,并禀着“致中和”的谦谨,知足常乐的心态,适时地进行“自我”阶段性调整,然后“自我”成长。

从这个认知的角度我们再来看:

<1>“明道若昧”,光明的道看似暗昧。那“黎明前的黑暗”不就是此“道”的一种“象”吗。

<2>“大器晚成”,南怀谨老先生这样说到:“其实大器晚成这句话,是以物理来讲人生,一个大的建筑物,不会建造的那么快。⋯⋯人类的历史,更不是一天构成的。”确实啊,人生,稳着走,慢慢来。慢才是快。稳,才能进退自如,“反者道之动”。着急没有什么用,又有什么可急的呢。

<3>“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崇高的德行好似那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呢,又好似有不足之处,刚健的德好似怠惰的样子,质朴纯真好似浑浊未开。

如此等等,终究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济才好。

文章图片2

方法:“夫唯道,善贷(南怀谨:善贷是善于假借一个东西,假托一个东西去表达出来)且成。”意即通过“道之用”,显示“道之体”。就是说,得在“事上练”,在现实的平常生活中修,就姑且可以看出它给予万物、辅助万物的功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