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认识了诗友女儿国海鸥,看到她批驳了弓长一的一首七律并斥之为老干体,对于这点我深表赞同. 关于什么是老干体我已有相关文章专门论述,文章名为《学写格律诗必须避开的坑》.如果大家懒得翻阅的话,就在头条搜索栏里输入'老干体'三个字,三分钟就能搞清楚什么是老干体. 今天我们就以弓长一的这首标准老干体为例来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并予以改进.如此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屏幕前的你就处在这个阶段,总想突破而苦于没有方法,也许封狼的一些案例分析能有助于您突破这个阶段. 这就是今天要剖析的案例 首句'游人络绎访吾乡',直白无诗味.我这样说,肯定有很多人要说'直白有什么不好?'.请注意,我所说的直白是那种缺少诗味的寡淡的直白.我并不反对通俗易懂,甚至我认为诗道终极的境界就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当然如果一个诗人没有经过由俗到雅,再由雅返俗的过程就直接开始以俗为雅而号称自己的诗通俗易懂,那么他就走入了一个误区,甚至会把顺口溜的直白当成一首诗的通俗易懂来理解.一个诗人必须经历过雅的阶段和典故的阶段,甚至是晦涩不易懂的阶段,再去试着通俗易懂才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佳作.上来就以俗当雅,只能说作者对诗道的认知太浅薄. 第二句'古道名城万仞墙',这句倒是有了一点诗感了,只是内容太过泛泛,可能任何一个初学者你给他点题写孔庙,他都有可能写出类似的场景描述的句子.当你写出一个句子,你甚至可以推断出别的初学者大概齐也会写这样类似句式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泯然众人矣'了.如今网络诗词圈号称几百万人,假设有310万吧,再假设有1万人律诗已经入门,那么剩下309万人几乎都在'古道名城万仞墙'的水平.如果屏幕前的您不信或者不服,那么您可以假设一下,假设您没看到我这篇分析,也没有看到这首老干体范例,让您来描写孔府您会不会写出类似的句子? 首联读完,大部分人就几乎可以知道后面作者要写什么了.无非就是夸孔子吗!而且根据首联的寡淡也已经可以想象出后面的夸赞之词该有多俗套了,到这里很多鉴赏能力比较高的人就已经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了. 接着看颔联'暮鼓晨钟成旧事,金声玉振仰宣王','暮鼓晨钟'成语入诗,再加三个字结尾,老干体凑句惯用的套路,比如'辟地开天八方震',按照这个凑法,一天写几十首没问题.另外'暮鼓晨钟'来源于佛家,作者用来形容'孔家',不觉得不合适么?这一句话七个字都是凑的,所以也没法进行正常的理解,这样的句子只能由作者生硬地解释才能进行翻译.再看对句'金声玉振仰宣王',这句和出句一个凑诗套路! 一个成语随便接三个字,最后还押了韵.这样凑诗的方法,我称之为4+3凑句法,放在偶数句就叫凑韵法.同理对于五绝和五律就叫2+3凑句法.这种凑句凑诗的方法,在老干体里都是最末等的.一个人初学格律诗创作,一周之内基本都能达到这个水平.这个水平是大部分人必然要经过的阶段,我反对的是那些长期处在此阶段并且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人,我并不是在这里鄙视初学者,恰恰相反,我的这些刺耳难听的话,如果一个初学者能听进去,或许会有助于自己早日超越'初级老干体'这个阶段. 第三联'儒家礼乐兴邹鲁,论语纲常立庙堂',这联和第二联异曲同工,就是凑了两句合辙押韵的话.我们说老干体寡淡无味,你就真的寡淡如水之无味也行了,总不能如泔水吧? 尾联'二河长'一句,大家可以仔细体味一下这种脱胎于顺口溜的语感,不要总把这种'浅陋的直白'说成什么通俗易懂了,真的会贻笑大方.通俗易懂是个人就能,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没几个人能达到,那是返璞归真的境界,是终极追求不是初始阶段.所以当各位再看到有些格律诗觉得费解的时候,建议不要马上喷人家'晦涩难懂'、'堆砌典故'什么的,因为人家必须经历过这个阶段才能具备追求'返璞归真'的底蕴和基础.遇到这种情况建议自己悄悄查一下人家用的典故是什么意思,不认识的字有什么含义,这样比无脑乱喷强得多. 总体来说,作者想写孔庙,没有什么好的立意.这个立意就非常非常平常,100个人写孔庙可能98个人都这个写法,言之无物.说白了就是想凑一首,但就是没词儿,生拼硬凑搞出来八句话,题目前边标个七律,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真正方家一眼便知你的才情驾驭不了寡淡的灵感,你整个拼凑的过程都呈现在别人面前,只能去唬那些没有格律诗创作经验的浏览者以及和自己同层次的初学者. 这种情况,非要凑一首的话,感觉自己凑八句话特别吃力特别勉强的话,建议用绝句.把那些套话废话都砍掉,把意思表达清楚,没准还能小清新一下出个亮点什么的,也算是一首过得去的绝句了. 以下是我步韵的一首七律,后附翻译. 七律.步韵弓长一《曲阜即咏》 曲城千折柏苍苍,儒道高兼夫子墙. 惟叹春秋遗旧梦,莫嫌钟鼓奏新王. 循仁甘做紫芝客,优学仕登金玉堂. 向古才贤尽如此,风流雅颂正弥长. 步韵弓长一 曲阜古城曲径回折松柏苍苍, 儒家思想在这里与孔庙丘墙一样耸峙. 感叹夫子生前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莫要苛责这礼仪器物服务于新的朝代. 后人遵循您的教诲,穷则独善其身而守其节, 学而优则仕的人才则到关键岗位施展才华. 自古品德高尚的贤人都是如此, 这正是您千古遗风的源远流长. 紫芝客,典故,指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七十位博士中的四位: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因不满秦始皇暴行而隐居于商山.相传他们作'紫芝曲'以表明自己不屈从强权的心意. 如果您看到了这里,就点个关注吧!也许多看我的诗评,有助于你突破格律诗创作上的瓶颈和提高你的鉴赏能力! 我愿与真心热爱格律诗的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