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剧照 1 周末两日,没有走出家门享受阳光、冬雨,我将时间都用在了追《女心理师》上。 其实,当该剧刚播映时就想看了,只是担心心理题材又被拍成纯偶像剧。结果,这个剧挺实在,剧中人物形象饱满、朴实(女主的外套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套),虽有恋情但总算谈得并不是十分用力。事业,在女主身上仍然占据最大比例。 看这部剧,让我想起了将近20年前,大一(2003年)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同学们一起看过的一部港剧《心理心理有个谜》。主角是一位男性心理咨询师。他的名字我如今都记得,这位咨询师名叫万家和,咨询风格温柔细腻,知识又渊博,十分令人信任。 杨紫扮演的女心理师,也是渐入佳境,从刚开始做危机干预时有些用力过猛,过于凌厉、果决。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咨询时候,渐渐有了温度,女心理师声音温柔,态度坚定,给来访者十足的力量和安全感。 在18年前,《心理心理有个谜》让我对心理咨询师的形象有了梦幻般的建构。虽然我想成为万家和那样的心理咨询师;但那时候看剧,就真的是纯看剧,看不出咨询师使用的咨询技巧也不懂来访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内心冲突。 欣慰的是,到《女心理师》,我不再是门外汉了。看剧,不只是关注男女主角那些情情爱爱,而更关心剧中所提供的个案以及处理方法,好的处理方法要借鉴(哪怕只是一句咨询结束语),不好的要规避,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术。 2 在《女心理师》中,根据目前更新的剧集,可梳理出7个有代表性的来访个案。 个案1:自杀危机干预。女高中生,拨打心理热线,准备自杀。女心理师作为热线接线员,有效地阻止了自杀事件的发生。后来经过心理咨询和家庭咨询,了解到父母关系不和是该女生做出过激行为的根本原因。 个案2:暴食症患者。一名30岁的女性,长期与母亲两个人生活,父亲缺位。母亲望女成凤,希望她能一直做个乖乖女,在钢琴领域有所成就。但女儿想要摆脱母亲,又无法摆脱,母亲在方方面面都对她管控严格,于是只能将情绪发泄到食物上。 个案3:产后抑郁。一位二胎妈妈,脱离职场,全职主妇8年。因激素水平、生活琐事,自身成长的欲望与生活的牵绊等,造成心理危机。她觉得自己非常苦痛,旁人没有人能够理解,以至于想要伤害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 个案4:讨好型人格。小莫在公司经常被同事们欺负,他想反抗又怕因此失去和谐的同事关系,所以事事忍让、默默帮助同事。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获得好人缘,同事们仍然看不起他。经过咨询了解,小莫在青少年时期也曾遭遇过长期学校霸凌,反抗不过,只得唯唯诺诺的讨好,这种行为延续到职场。 个案5:不完美受害者。这个不纯粹是心理问题。该女性因为想要在职场上获得更多,很能豁得出自己,如陪客户喝酒、衣着暴露,一次被客户灌醉后又被性侵。作为受害者,她无力谴责侵犯者,反而对自己横加挑剔,认为自己“脏”,认为自己衣着暴露、行为不检点导致对方有机可乘,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 个案6:咨询师本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咨询师的弟弟在8岁时因一场意外丧生,咨询师认为是自己间接造成了弟弟的死亡,非常自责。在弟弟去世后半年内,曾因这个打击失明半年,如今虽然表面上无事,但是经常做噩梦、怕水、怕幽闭空间。 个案7:咨询伦理。咨询师的师姐在剧集开篇,就因为与来访者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恋情,导致被吊销执业资格。咨询师的导师,也在几十年前,爱上了自己的来访者,如今来访者的儿子找上门来,意欲报复。 剧集围绕着个案处理而展开,对案例的探讨也足够多且非常注意心理咨询知识的科普。 比如,该怎样布置心理咨询室,来访者与咨询师座椅摆放为什么不能面对面,要呈现90度角;咨询师为什么不能给亲朋好友做咨询;咨询师应遵循保密原则,不能在任何场合、任何人面前暴露来访者的隐私(除非危及生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边界感;咨询师价值探索(不是拯救来访者的活菩萨而只是在来访者自救过程中,给他一盏明灯,真正能救来访者的人只有他自己);咨询师的职业危险,如来访者的移情、来访者的信息被泄密、来访者的报复(有可能危及生命)等等。 咨询师在处理咨询个案中,所使用的咨询技术:自杀干预、想象放松、量表评估、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投射卡片、房树人分析、识别不合理认知…… 这些都在剧情推进过程中,被一点点介绍出来,细节中,能看到制作团队的用心。所以,这是一部不可多得心理咨询宣传片,至少能够帮助培养大众的心理求助意识。 3 当然这部剧也有不切实际的地方。 比如,大半年过去,咨询师只接了这几个个案,还得接受督导,她的工作室靠什么维持? 咨询师能有机会与电台合作,相信这是很多咨询师梦寐以求的事情,她竟然不答应,要让男主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 咨询师过于热诚,总将来访者视为朋友,在咨询室外的联系过多,如何避免多重关系? 且这种剧,总有个误区,心理咨询师本人一定要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若咨询师的创伤性应激障碍如此严重,我想她是没有足够的能量做好咨询的。 剧中,心理咨询师不仅是一个咨询师还是一个私家侦探 …… 但是作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影视剧,允许它脱离实际;而且聚焦积极有效的部分,将其发扬光大,这不正是现代心理学所提倡的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