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丽丝的诗集翻译者柳向阳

 置身于宁静 2021-12-13

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来自美国的77岁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奖。 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格丽克的诗歌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白派传统。她和自白派们一样,都表达孤独、痛苦等个体经验。不同的是,格丽克一方面赋予自白以现代特质,一方面深入到古典又核心的内心世界。相较于典型的自白派,格丽克的诗歌形容词更少,动词的张力更强,抒情主人公更为多变,绝望感更为冷涩锋利,借鉴传统的诗歌类型更多。诗人罗伯特·哈斯称格丽克是“现在最纯正,最有成就的抒情诗人之一”。

格丽克的诗歌最重要主题是死亡。死亡遍布于诗句之中。在生与死、爱与性、存在与丧失中,诗人找到了真实的、普世的诗歌。她的每部诗集,几乎都是精巧的织体,可作为一首长诗或一部组诗;而她的每一部单篇,都应该组成一本来读,从而组成一个独特的小世界,以此映照和折射出整个西方精神文化史。

在接受《诗人和作家》杂志采访中,她坦陈:“如果你做的是创作类的工作,就必须好好生活”,因为“你的作品需要来自真实的生活。如果你为一项艺术服务时抑制了你最强烈的热情和冲动,你会犯下可怕的错误”。

格丽克的中译本主要是《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格丽丝的诗集翻译者柳向阳说:“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

画像

一个孩子勾画一个躯体。

她尽力涂画,依旧是大片的空白,

她无力填满它,靠她所知道的事情。

在那些无用的线条里,她知道

缺少一些生命;她从别人那儿

剪下一块做背景。正如一个孩子,

她求向她的母亲。

而你画下一颗心

补完她尚有空缺的作品。

作者 / [美国] 露易丝·格丽克

劳动节

前门外面,我姐姐的女儿在骑小车

一如去年的样子,

沿着边道上上下下。

她想做的

是让时间过去。

而我们中的其他人

整个一生一无所有。

今天,你是金发少年,还掉了一颗牙齿;

明天,就是一个老人,喘着粗气。

终于是一无所有,真实地,艰辛地

在这世上的一刻。

没有一个句子,只有一口气、一个逗号。

柳向阳介绍,他和诗人没有见过面,只通过网络联系,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至少交流过几百个问题,此前北大中坤国际诗歌奖邀请露易丝·格丽克来中国,她的经纪人比较热情,但她个人感觉一般,最后也没有成行。柳向阳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把菜端到了大家面前,喜不喜欢都没关系,但至少多给了诗人和大家一个机会。但这没法概括,诗歌尤其没法概括,具体得去看文本。” 关于诗人获奖,柳向阳说,诗歌本来就比较理想主义,要往极端上走,诗人获奖,也只是多了一个出来遛一遛的机会。如果读者平时不喜欢诗歌,即使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也还是不喜欢。诺贝尔文学奖译者柳向阳:格丽克是位值得多角度阅读的诗人。

作者/[美国]露易丝·格丽克

露易丝·格丽克自顾自地轻吟着从自己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诗歌,满头银发之际,走进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圣殿。


柳向阳:关于这个问题戳到了我的痛点,翻译格丽克的作品花费了我长达十年的时间 ,我从2006年开始翻译,到2016才出版。格丽克是非常认真的作家,我曾主张做一本她的诗选,但她无论如何不接受,要求精选她早期的作品,或者从近期的书中一本一本来精挑细选。


澎湃新闻:你对于这位作家的印象是怎样的?


柳向阳:她最大的特点在于美国文学传统,属于后自白派,但后期有所超越,对古希腊传统的运用和结合是其主要特点。


澎湃新闻:在翻译中,你感受到的她的诗歌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柳向阳: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她的诗歌写作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也有许多让人颇费思量的地方——即阅读的问题。格丽克是一位值得多角度阅读的诗人,包括她很少被提及的诗随笔,也是理解她的诗歌的一把钥匙,她在一段随笔中写:吸引我的是省略,是未说出的,是暗示,是意味深长,是有意的沉默。那未说出的,对我而言,具有强大的力量:经常地,我渴望整首诗都能以这种词汇制作而成。它类似于那看不到的;比如,废墟的力量,已毁坏的或不完整的艺术品。这类作品必然地指向更大的背景;它们时常萦绕心头,就因为它们不完整,虽然完整性被暗示:暗示另一个时代,暗示一个世界,让它们置于其中就变得完整或复归完整。


澎湃新闻:你了解的这位作家的写作在哪些方面是最为突出的?因而使其可以从诸多美国诗人中脱颖而出?


柳向阳:我觉得她最大的特点是,与美国其他诗人相比,是对古希腊文化的重视,其他诗人在运用上不突出,这一点非常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