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墨子连山 2021-12-13

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归纳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最终,这两条路汇集到一处,那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1、人类一切的复杂认知必然是基于语言的,所以要学好语言,主要是母语。尤其是中文,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演化几千年的电影,他的潜力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的母语是中文,更应该珍惜。训练自然语言的方式是读书和写作,读书还只是理论基础,写作才是联系实践。

2、纯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是自然语言的精简版。之所以说精,是因为他是纯粹形式逻辑的、是准确而精密的。之所以说简,是因为他只是形式逻辑,只能够在系统内运行演绎法,缺少了类比与归纳,以至于无法与客观世界建立联系。所以,训练纯数学可以使人熟练形式逻辑工具,此外,还需要训练数学建模,这样才能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3、科学是数学语言的最主要应用领域,现代科学实际上就是数学建模加上实验验证。除了科学知识、理性主义之外,科学引入了实证主义,也就是俗话说的“光说不练假把式”,这是科学区别于传统思辨的关键。我们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说的多么动听,你说重的铁球先落地,去把实验做出来,看到了我就信。别说铁球了,你说有上帝,设计一个足以证明上帝存在的实验,只要实验结果验证了,别说上帝创造宇宙,你假设白菜创造宇宙我们也信。

4、不论理性还是实证,其运作方式绝不是去直接发现真理,与此恰恰相反,其方式是排除错误。于是,辩论成了对理性最大的侮辱,因为他错误的把理性用于说服他人,不管对错,没有实际目的,也根本不关心如何实践。一个贫困户,扶贫给了他几只会下蛋的母鸡,想让他靠卖鸡蛋脱贫,结果他却把鸡炖着吃了。不但吃了,吃完还到处显摆,说扶贫给的鸡真好吃。拿着逻辑去辩论与炖了扶贫的母鸡,是不是异曲同工?

5、如果说科学的对象是客观世界,那么如何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呢?中国自古有一门学问,叫格物,格的对象包括了念头、情绪、欲望,目的是“诚意正心”。明确的了解自己,是什么欲望导致了现在的念头,不要自欺欺人,这叫诚意。了解之后才能不断的引导欲望实现纠偏,摆正我们的“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当然,过去的“物”还包含了客观事物,不过现在这些已经由科学接手过去,那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方式,交给他我们大可以放心。而对于“我”,科学并没有给出特别好的模型。为什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包含了一个价值理性的存在,而价值理性不同于逻辑,他是一套混沌系统,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解构。所以,不论是心理学还是认知科学,他们始终无法解释“应该”,这个领域应该属于格物。

6、朱熹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这本没有错,可关键是,他并没有说要如何格?以至于阳明先生年轻时格竹子,什么也没格出来不说,还大病了一场。好在,先生痛定思痛,提出了“知行合一”,“事上磨练”。于是,人们才发现,背的滚瓜烂熟的《论语》,原来自己连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都没弄明白,还要阳明先生来教。而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知行合一”从方法论的高度进一步上升到了“认识论”,指出没有实践就不可能真的“知”,或者说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改造世界。不骑自行车就永远学不会骑自行车。

于是,我们便找到了方法,如何构建价值观?

要广泛的尝试,并在尽可能多的领域获取极致体验,这些体验便是构建价值观的砖石,而粘合他们的则是价值理性。将构建起来的价值观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并获取更多的极致体验,这就是“事上磨”。久而久之,我们将价值观内化到潜意识里,最终便可以达到“随其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那时,我们的认知体系便趋于完善,也就是“吾道一以贯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