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卑汉化、​以门第取士、废黜太子--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一百一十三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鲜卑汉化

孝文帝想要改变北方风俗,文武群臣表示支持。

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能兴。孝文帝下令,禁止使用鲜卑语,全部改用汉语。

三十岁以上的人不受限制。但是,三十岁以下的官员不准再讲以前的语言,否则将受到降职和免官的处罚。

之后,孝文帝又下令,全面禁止在朝中讲鲜卑语,违者免官。

北魏孝文帝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就姓拓跋。因为土是万物之元,应该改拓跋这个姓氏为“元”。

他下令鲜卑族改姓。比如,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的姓氏,不可胜数。

以门第取士

孝文帝与群臣们议论如何选拔官员。

孝文帝倾向于重视门第出身,而不注重才能方面的选拔。

他认为,地位和品德是一致的,门第出身的人就算无才,也有更好的德行。君子与小人不可混淆,必须以级别区分,即名门士人分九级,低贱做官的再分七等。

李冲不同意,反问道,难道傅说、吕望这样的人才是从门第中选出的吗?孝文帝以为他们是旷世奇才,不是常见的情况。

李彪也说,陛下如果专以门第取士,那么对于鲁国的三卿季孙、孟孙、叔孙氏与孔门四科人才,是选择三卿还是孔门?韩显宗也质疑,孝文帝的做法会导致贵贱地位的固化难变。

孝文帝只好说,如果遇到出类而拔萃者,自己也会破例的。

司马光评论道,先门第而后贤才的举荐制度是魏、晋时期的一大弊端,历代沿袭,都没有改变。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出身,今天的人们都明白这一道理。而北魏孝文帝这样贤明的帝王却也持有偏见,可见能明辩是非且不受世俗影响的人实在太少啊!

废黜太子

北魏太子元恂不喜欢学习,肥胖的身体又受不了河南夏天的炎热,经常想回到北方。孝文帝赐给了元恂汉人的衣服和帽子,他仍私下穿着胡服。

中庶子高道悦多次劝谏元恂,元恂竟然在宫中亲手杀了他。

孝文帝得知后,大吃一惊,与咸阳王元禧轮番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将他囚禁在城西。一个多月之后,元恂才可以起床。

北魏孝文帝又召见百官,商议废掉太子元恂。

太子太傅穆亮、少保李冲摘去帽子,伏地磕头,为太子求情。孝文帝不为所动,坚持大义灭亲。他认为,元恂企图违抗父命,私自叛逃,如果不被废掉,将会成为社稷的一大忧患。

北魏废太子元恂为庶人,将其安置在河阳无鼻城,并派兵看守。对他的衣服饮食供应,也仅仅是免受饥寒罢了。后来,御史密告他企图谋反,元恂被赐死。

北魏改立皇子元恪为太子。孝文帝在宴会上提到元恂时,李冲又为自己身为当时的太子师傅,疏于教导而谢罪。孝文帝安慰他,自己尚且不能教化他,何况老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