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论治---郝万山讲伤寒论(三)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一,六经辩证

1,三阴三阳

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个简称。三阴三阳的概念来自阴阳学说,具体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三阴三阳的本意是指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

阳明:阳气充足,是二阳。

少阳:阳气量最少,是一阳。

太阴:指阴气强大,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阴气的量是一阴。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它的含义,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

2,生之本,本于阴阳

中国的古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源于阴阳二气。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子女。

如《黄帝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生之本,本于阴阳。"

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时候,也要看一看化育人类的父母,就是天与地。《黄帝内经》提出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是中医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的思路。

3,直中

春天夏天的自然界阳气盛,人们都容易贪凉、容易饮冷。这个时候你要特别注意不要多贪凉,不要多饮冷,要保护自己的阳气。

秋冬气候比较寒冷,人们常吃一些辛辣的、温燥的食物,容易耗自己的阴液,所以秋冬呢一定要保护自己的阴液。

所以《黄帝内经》上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直中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

比方说夏天,喝了冰镇的矿泉水,然后晚上开着17度的空调,睡着麻将凉席,早上起来就着凉拉肚子,这就叫太阴直中。

西方每年流感都有许多年老体弱的人死亡。病人出现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类似于"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的少阴病证候。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是死于少阴直中。

二,辩证论治

1,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第 16 条原文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既是治疗变证和坏病基本原则,也是中医辩证论治精神在《伤寒论》中的、文字描述上的集中体现。

"观其脉证",是看看现有脉象表现,证候特征。

"知犯何逆",是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这里的“逆”是错误的意思。

"随证治之",是根据他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病例一:过敏性哮喘

有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药或者中药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所以这样反复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1)问病史

宋老先问患病经历:

病人是通县农民,在三年前为了参加天安门广场的五一劳动节游行,连夜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当时北京的天气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直接猛喝自来水,又吃了很多油饼。结果,游行没有结束他就开始喘了。从那以后,每年五一节开始喘,喘到国庆节为止。

(2)检查病情

宋老问完病情之后,看了舌象和脉象。

(3)开方

宋老给他开了个方:栀子 15 克,焦山栀 15 克,淡豆豉 15 克。

药量很少,也只开了七付。

(4)疗效

一周后,病人还是喘,胸闷憋气有所缓解。持续吃了两个半月的药,从此就不再喘了。

(5)分析总结

宋老的解释是,栀子豉汤是治疗郁热留扰胸膈的,确实没有治疗喘的记载。

那个病人就是在走得又热又累又渴的时候,喝了大量的凉水,吃了大量冷的食物,就把热郁在胸膈了。只是他的表现不是烦而是喘。

抓病机用方,要想清除胸膈中的郁热,就只能用栀子豉汤。

宋老的这个思路就是来源于《伤寒论》。

3,病例二:神经性呕吐

一个病人神经性呕吐,喝水吐水,吃饭吐饭,喝药吐药,状况持续了三个月。

最奇怪的是,输液超过两瓶,她都要变成粘液给吐出来,输两瓶则不吐。

(1)问病史

作者先询问这个病人怎么得的病。

病人说是因为丈夫在外面找小蜜,生气吵架后得了这个病。

再看曾经用药的情况。

中药方也是和胃、降逆、止呕一类的,寒的、热的、补的、攻的都用了。

(2)检查病情

看舌苔和脉象,发现舌光红无苔,脉细弦而数,一派阴虚的现象。

询问睡眠情况,发现病人严重失眠,常常整夜睡不着觉。她以前就有神经衰弱,经常睡不着觉。

再进一步确认原因。

病人称,在得这次神经性呕吐之前,过去有慢性的泌尿性感染,经常反复发作,小便不利,尿道涩痛,而且这次又有犯。

(3)开方治疗

上面有口渴有心烦,有心烦不得眠,下面有小便不利,有尿少,符合《伤寒论》中的猪苓汤适应症。

猪苓汤适应证的病机是阴虚水热互结,出现小便不利,口渴,心烦难眠等三组主证。另有咳嗽、呕吐、下利等三个副证。

当然,对她来说,这三组主要症状都不突出,而突出的是个呕吐的副证。作者很怀疑这个病人就是阴虚,水热互结证,水邪犯胃所造成的剧烈呕吐。

作者开了猪苓汤,并要求病人的丈夫必须每天陪着她,将煮好的药每个小时喂她喝一勺。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一是防止病人吐药,影响药效。每次少量喝,可以让她逐渐适应。

二是让她丈夫通过这样的陪护来赎罪,以求得她妻子的谅解。

(4)疗效

病人服用后,没有吐,而且非常乐意喝。一个星期后,她可以进流食了。两个星期后,已不用输液了。

中间她吃了个凉的西红柿,又吐了。继续用这个方子,三个星期后,病人就出院了。

神经性呕吐这种症候是容易反复发作的,这个病人则再也没有复发过,说明对症下药,效果可靠。

(5)分析总结

猪苓汤的主证里头没有呕吐,只有水邪犯胃的时候,那么它可能才出现呕吐。这个病人最重要的主诉症状就是呕吐。可是对猪苓汤证来说,它却是个副证。

抓副证的这种思路也是源自《伤寒论》。所以,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不仅要学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还要学它辨证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的变化,现在得温热病就比较多了。所以到明清以后,人们发现固守《伤寒论》中一些方子,对临床上的一些外感病,在治疗上效果不好。

于是逐渐就产生了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就我们今天来说,卫气营血辩证主要是辨温热病的,而三焦辩证主要是辨湿热病的,那么六经辩证主要是辨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病变的。把这三种辩证方法综合起来,就涵盖了所有外感病的辩证方法。

(以上可见,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与判断、继承与发展都秉承辩证的思维。具体诊断时,从历史和细节入手,按照望闻问切等方式,推导出病因和病理,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且,中医注重环境、地理、心理对病情的综合影响,即“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文中要求病人丈夫喂药,就是以赎罪行为来辅助治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