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逍遥、要读原文、哲学能解决问题吗---读陈引驰《庄子精读》(四)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何为逍遥

《逍遥游》的中心当然就是逍遥这两个字。

逍遥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出现的非常多,并不是只有《庄子》提到了逍遥,在《诗经》、《楚辞》里就有这个逍遥。即使在《庄子》这部书里,逍遥也是出现多次的,不仅在《逍遥游》,《大宗师》、《让王》等篇目里面都有。

逍遥到底怎么理解,有非常多的不同说法。

《让王》中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能是对逍遥的一个比较清楚的表达。

鲲鹏可以乘风而上,看似逍遥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可以超越一切外在的条件。支持和限制是一体两面的。对你的支持,同样也限制。

鲲鹏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大海和海洞,还有风,它才能起飞。

文章的脉络

本篇从寓言开始,逐渐推展,然后得到一个中心结论。之后,再补充几段相关的论证。《庄子》中的许多篇目里面都是这样的结构。

文章的开头是“北冥有鱼”,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天、地、水、陆地,鱼和鸟,就是没有人。庄子所展展现出来是更加真实的世界,这与儒家孔孟他们所关注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不同。道家,特别是庄子,讲究世界万物的平等,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包括了天地万物的一种视野,要比儒家的观念更加广大。

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但庄子在《养生主》中是讨论生死的。

如何读本篇

第一,注意时间和空间的广阔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然后变成了一只向南冥的大鸟鹏。由北至南,这就撑开了非常大的一个空间,突破人们所生活的有限时空。

庄子就是这样考虑天地万物,而且考虑的是广阔的宇宙。类似的观点在中外也有。

法国文学家雨果写的《悲惨世界》里也有名言:“比大地更开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开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对于雨果来讲,心可以把整个天地都包容在里面。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吾心即是宇宙”的重要哲学命题。他认为客观世界(宇宙)的规律与人的主观思想(心)是同一的。

第二,最好读原文,不要受翻译的影响。

很多人在读各种古典文本时,就只读翻译,而不看原文。

陈引驰认为,这样阅读古典文学,是无法进入其文字世界的。而且,做任何语言文字的学问都要注意这一点。

比如,要研究法国作家,却不懂法文,仅能勉强读一点英文。哪怕讲的头头是道,也只能喜欢法国文学,达不到对其进行研究的程度。

类似的,不懂希腊文,就无法研究古希腊。

不懂梵文,就不能研究印度的佛教。只可以谈中国的佛教,因为主要的文献都是中文。

总之,如果要由真正深入的体会,你必须要了解这个文字,并从中得到一些提示。

道家的道与德

道德在现在是一个词,我们所理解的这个道德意义也是偏小,且有转移的。而在古代,道德与现代不同。

先秦诸子的思想家中有许多人谈到了道,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等。可能用韩非子的话可以把道讲得更加简单明白一点,即这个所谓的道实际上就是一个总的道理。

《道德经》提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里的“唯道是从”讲的就是道德的关系。

一方面讲道是比德更高的、更根本的一个东西。德就是得自于道的东西,比如万物得之于道。另外,在接下来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中又是两可之词。

我们现在已经不这样区分道与德了,其实还是留有一些痕迹的,比如可以评价一个人有德,却恐怕很难讲他有道。

哲学能解决问题吗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里是庄子站在高处,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他的所谓这个高,实际上是心理的高、心灵境界的高。

当心理境界高了之后,再回看这个世界,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

冯友兰曾经讲过,哲学没有什么用。陈引驰非常赞同。

对于现实中的许多困难,哲学显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是,冯友兰有办法使人对问题的看法发生变化。这就是哲学化解人们担忧的意义和重要所在。

陈引驰笑谈,自己没心没肺活到现在,没有什么特别担忧的。可见,他的心境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不会被一般的烦恼所困。

他曾鼓励一位因家中变故而对出国留学产生犹豫的学生。不管怎么样,哪怕就是去半年、去一年,辍学后再回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活经验。不要被眼前的一些问题困扰,当把这一切放在一个长远的视野里面看,就会完全不一样。

在劝说两个国家息战休兵时,庄子不是直接讲道理,而是用形象地用蛮触之争来说明两国的争斗没有意义。

文学中的想象

人是站在地上的,他不可能像鲲鹏一样飞到天上。庄子就设想,高飞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个地上的情况。

《逍遥游》中这样一种体会对方处境的想象,也是文学里面非常普遍的一种方式。

比如《诗经》里的《卷耳》这首诗。“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说的是一个女子在采耳时,由于思念心上人,采来采去,都装不满筐。

杜甫的诗《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就是他想象他的妻子在闺中的情景。

此外,像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是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