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庄子”!一起走进庄子的“逍遥”境界

 花间一酒壶 2023-04-04 发布于浙江

逍遥游

什么是逍遥?

又有怎样的流变?

在内卷时代,人,一定要有用吗?

作为“躺平派”鼻祖,庄子会怎么看?……

图片
图片
3月25日上午,觉度空间、正心国学堂“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系列讲座(第三场)如期举行,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宁波中华文化学院讲师傅齐纨从庄子的“逍遥”出发,为大家带来了一堂思接千载、神游六合的生动、深刻又接地气的哲学课。


(“六合”常用于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合,含有联系、关联、影响、作用的意思)

图片

讲座撷英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诚率题绝句》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讲座一开场,傅齐纨博士引用马叙伦先生的这四句偈,点出《逍遥游》这一篇之于庄子思想的重要性。

首先她揭示了“逍遥”这一文化意象的历史意义。

她说,庄子的《逍遥游》让“逍遥”就成了中国文化一个很独特的意象,并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色。

“可能没有人不向往那个'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所以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庄子,逍遥是每个人的心灵向往。”她说。

其次,她指出“逍遥”具有很强的当下价值。

对于“逍遥”的诠释,两千多年一直没有中断过,今天我们还在谈论。为什么逍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这个世界永远不完美,永远有着无数的无可奈何,所以我们才迫切地渴望逍遥,渴望心灵自由,渴望心灵解放。

“我们今天流行一个词叫做内卷,与之相对叫躺平。庄子其实是躺平派的鼻祖,他高喊躺平有理,但是庄子的躺平绝对不是庸俗的躺平。”傅博说,庄子的躺平是有哲学高度的躺平,他对于人为什么要“有用”提出质疑:人为什么不可以无用?就像自由它就无用,但很可贵。为此,庄子给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论证。这背后包含着对于人之为人的理解。

再次,傅博还将庄子跟儒家进行了比较。

孔子始终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来思考的。但庄子思考的是纯粹的个体,纯粹的自我——人的位置该在哪里?个体的自由该如何实现?

图片

接下来她带领大家进入《逍遥游》的宏大世界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傅博先是以鲲鹏之视角为听众展开了《逍遥游》描述的宏大世界。大家的视角也随之由平视人间变为了俯视的上天视角。当我们从天的视角去反观人世,看到的是人间的微不足道,原来你认为有价值的事物可能也要重估。

不受世累的大鹏真的就自由了、逍遥了吗?也不见得。因为它需要很大的海面,才能浮起来;要很大的风才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仍是“有待”的、有限制的、不究竟的自由。

庄子又借用蜩(tiáo,蝉)与鸴(xué)鸠(斑鸠)从一个微观视角看待鲲鹏之志,道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小境界”的悲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而“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树能活几万年。(寿命之短,叫做小年,反之叫大年)人也一样,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多岁。普通人相比起来,也是很悲哀的。

庄子通过这样一个小与大的对比,揭示生命的有限性。万事万物都是受局限的,这是一个很深的悲哀,而要摆脱这种悲哀,就要获得“逍遥”。这也是庄子的一个哲学思考。

接着,傅博士为听众展现了庄子眼中“逍遥”四层境界 ——

第一层是斥鷃之境。就是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仅仅是燕雀与鸴鸠的境界。

第二层是宋荣子之境。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他有一个“八风吹不动”的宠辱不惊的不受外在干扰的内在世界。

第三层是列子之境。能够御风而行,似乎很自由,然而“犹有所待”,有所依凭。

上乘则是至人之境。即所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到了这一层,至人无己,彻底地与万物融为一体。去我执之意呼之欲出。

那么,在庄子眼中的治世是怎样呢?

庄子通过尧与许由的对话,借许由之口表达了对天下的思考——一个真正天下大治的社会,政治清明、天下有道的世界,应该包容逸民,包容所谓无用的人。这背后体现的是对人的深刻理解,就是我为什么不能做自己?所以庄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非常现代,非常超前的。而从反面看,法家对待人是工具化的理解,有用则用,无用则弃。

《逍遥游》中,惠子以有用无用之境界观物。但庄子最为关心的,是真正的无用之用,比如自由。真正的自由,只有当你进入“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的世界之后,只有把负累都舍掉后才能拥有。这就是“为道日损”,这就是做减法。目的可以舍弃,身世可以舍弃,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是庄子的境界,真正的自由之境。

那么,庄子的思想是逃避现实吗?

傅博士说,不然。在庄子的另一名篇《人间世》中,能够找到他思想的起点,即是着眼现实世界,从现实中出发,由世故而天真(经过人间历练后解脱出来的天真)、超脱而逍遥(达到“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的境界,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在天人之际来去自如)。                                                                               图片


之后,傅博士还对逍遥思想的义理演变进行梳理——

 庄子是“无待逍遥”。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对于那些无可奈何的事情,你就把它当做是命。所谓命,就是努力了半天,最后你发现改变不了的东西,所以只能接受。能逃的东西,庄子在拼命地逃,但是逃不掉的,只能去接受。有了这样一个安之若命的态度之后,人就能够哀乐不亦失乎前,能不为种种情绪左右,不去做无谓的挣扎。这个过程,是从想要超脱的大鹏境界回到人世之间,就是庄子对于人世的态度。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化”的过程。所以《庄子》开篇最精彩的字,其实就是“化”。那是一个心灵的转化和超越的过程,是庄子所讲的一个“逍遥”的过程,没有那个“化”的过程是不可能“逍遥”的。

所以庄子说他的人生态度是“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这里面其实是“游”的态度。怎么能够真正“逍遥”?要游起来啊!“乘物以游心”,就是在世间万物之上,游来游去,忽左忽右,既不过分地进入,也不过分地出离,是若即若离的态度。“托不得已以养中”,人生在世,仅仅是一个寄托。天地、人生皆如逆旅,只是一个旅店,仅仅是在这里过一宿而已。由此庄子获得了他的逍遥。

【西晋】郭象是“适性逍遥”。

他以后世士大夫的立场和心理,提出了“适性逍遥”,世间万物只要能够自适其性、自得其乐,就一样可以逍遥。即燕雀亦可“逍遥”,只要合它的自然本性。

这成为庄子之后对于逍遥的主流解释。因为它符合多数士大夫的心态,他们身在庙堂,而心在山林,这也是两千年以来文人的普遍心态。这样的阐释给他们在繁重的人世间一个喘息的机会,一个出口。

【东晋】支道林是“空性逍遥”。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适性逍遥”的一个致命问题:若以适性为逍遥,盗窃杀人很快乐,那是不是可以说盗窃杀人就是逍遥的?所以他主张逍遥回到庄子的鲲鹏之境去,回到超越的逍遥上去。他很明确,逍遥就是至人的境界。鲲鹏与燕雀都不究竟,前者失适于体外,后者矜伐于心内,故都不够逍遥。只有至人(姑射神人),能够“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乘物以游心,不为物所累,超然于物外。“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是用玄学化的语言来表达佛教般若空性的思想,有点费力,其实就是在说空。他批判燕雀吃饱了就逍遥,但它没吃了就逍遥不了。归根到底它还是有累的,有束缚的。

这个解释,除了至人无我无己的境界外,其实还隐含一个自性自足的思想,佛教的东西慢慢就出来了。

讲到这里,佛教中国化的问题就已经呼之欲出了,因为义理上确实是可以通过去的。用庄子来接替佛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从玄学入佛学成为顺其自然的事情。很多士大夫去接纳佛经,未必是信仰,但是佛理从义理的层面上来说,它的思辨有本土文化没有达到的高度。很多士大夫是被思辨所吸引,被义理所吸引。玄学发展到后期,佛学大盛,而很多名僧大德都精通庄子。这个时候庄子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庄子也是在这一时期(魏晋时期)兴起的。以前一般是称“黄老”组合,魏晋时期才开始流行“老庄”的说法。

这就是庄子与佛学的因缘。

图片

华严境界是“空有不二”,“于一切时,恒得自在”。

从义理的角度来说,还可以再往上,它就是华严境界。仅有般若空性,就是自足的逍遥、至极的逍遥了吗?华严境界说“空有不二、理事无碍”,仅有空是不够的,还得回到现实世界。

“空有不二”就是“空有为一,就是“常行于世,不染世法”,“于一切时,恒得自在”,这就是华严境界的逍遥。就说在利益众生的同时,不妨碍有大自在之心;在得大自在的同时,不妨碍心中利益众生。这个境界很难达到,但可以是一个生命应该的朝向,就是个体的自由自在与利益众生相互统一,自利又利他,这样才能做到“于一切时,恒得自在”。

最后,傅博把这个祝福送给大家。近两个小时时光倏忽而逝,留在大家心里的,是她那沉静而舒缓的语调,清澈而简美的语言,熨贴每一个毛孔,大家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逍遥旅行。

图片学员听课中

图片

学员感言

图片

学员胡晓军

傅博开口就讲《庄子》太美了,他是在用最美的语言来说哲理”。确实《庄子》美得深邃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都说“《庄子》不是一部书,是一个世界”,感谢傅博引着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图片

学员应红

刘成有教授认为,选择性接受可能是佛教中国化的核心特征。所以,或许般若空性正因为与逍遥义有着大旨相通之处,才被中华文化所接受。


人生在世,既经受着自身欲望不断膨胀的考验,也经受着外界价值观的挤压,痛苦大都由此产生。庄子之逍遥,想消解的或许就是自身有限性与世界无限性的张力。

傅老师的课堂,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静水流深而毫不张扬。俯首可拾的闪闪发光的智慧,让我们如同驻足于一池金光粼粼的欢喜,又如同徘徊于大椿树之下的自在,流连忘返不知归途。您说庄子破了老子“美言不信”之说,您也当是庄子一派,能够超越语言、课堂之有限,引领我们体味自由无限之美。


图片

学员陈晔

傅博展示给了我们一个很宽泛的视野。首先是全新的视角,一个天的视角。有鸟有鱼,有风有海,唯独没有人的世界。这是庄子不同于其他哲学经典独特的地方;其次是哲学的思考。小大之辩提醒我们丈量这个世界时,尽量意识到标尺的刻板和个体智性的有限,无用和有用更让我们思考无用之下深层次的自由的坚持和向往;再者是义理的追问。从庄子对逍遥的四层境界,到郭象提出适性逍遥,到支遁借佛教义理来解般若空性逍遥,再到华严境界的“空有不二、理事无碍”的逍遥,义理上层层相长又相通。从出世到入世,再到出世,最后到得出入间无挂无碍大自在,这堂课带给我们是一场精神上的穿越,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图片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