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hat”与““How and Why”---读《史记的读法: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一,为什么读《史记》

1,传统经典

两千多年来,《史记》在中国史学和文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和所有中国传统经典一样,《史记》是在与我们不一样的环境及时代中产生的。

经典最简单的定义是“经过时间淘洗后存留下来的古书”。较之同时代的书籍,传统经典不仅可以使我们感受不一样的人类经验,也能感受一些经过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反复检验的共同价值,学习世代累积下来的共同智慧。

在世界各种文明中,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最发达,历史记录最完整。司马迁的《史记》是这种传统的集大成者。

司马迁的著作现实意义是从历史中学习面对当下情况的方法和教训,更深邃的哲学性意义则是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出发来掌握和理解历史。

2,学习历史

在一般的教育体制下,历史的学习常常是死记硬背,缺乏深入地思考,难以从中有所收获。

但历史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实,即“What”,而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解释“如何”及“为何”,即“How and Why”。这是与我们当下学习历史的态度差异最大的地方。

今天我们读《史记》,还可以学习司马迁看待历史的态度,以及书写历史的方式。

二,用什么方式读《史记》

1,《史记》难读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是一本好看却难读的书,主要原因如下:

(1)该书由文言文书写,所以今人难读懂。

(2)不易把握作者的主观动机及目的。

2,成书的历史背景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追溯了自己的家世,表明记录历史是传承了近千年的司马家传统。

司马迁在二十岁的时候,他开始壮游,去追求更广、更大、更高的经历及思想。

父亲司马谈把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整合为六家,又厘清六家的要旨,交代其脉络渊源。

但汉武帝在举行重要的封禅时,没有带负责记录历史事件的太史令司马谈同去。司马谈觉得未尽职,受到了侮辱,因而“发愤且卒”。

接受父亲临终遗命后,司马迁写道: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从周公到孔子相隔五百年,从孔子到司马迁生活的年代正好也是五百年。这样的排列彰显了司马迁巨大的自信和野心,即他要继承孔子,写出延续经学、具有真理探索地位的文本。

3,著《史记》的目的

司马迁用了几个重要的观念解释《史记》的目的。

(1)“究天人之际”

在解释历史上人的行为、判断是非善恶时,必须区分这是不是意志可控的事情。要公平地评价一个人,从他的行为因果中得到智慧,就一定要区分“天”与“人”。司马迁讲的“天”指庞大的背景,是与个人努力无关的部分,而“人”就是一个人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如何作为,在最后如何承担责任。

“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执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他这样写是有深意的,里面有一种评断。秦并不是一个好的国家,但它毕竟最后统一了天下;汉高祖一生中有太多的理由失败,但是他竟然也没有失败。这里面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神秘东西,所以“岂非天哉”事实上是一种评断,认为单纯从人事的道理看这些事本不应该发生。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有人做了那么多坏事也没怎样,如果相信这些偶然,就看不到人事的教训和道理。所以司马迁清楚地告诉我们,写历史首先要分清什么是天,什么是人。

(2)“通古今之变”

即在更长的时间周期里,观察人的集体行为。“通”表示这不是对个别事件的解释,而是能够归纳的、更明确的模式,对于古人或者今人都有效。

(3)“成一家之言”

这要求史学家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能人云亦云。

历史没有标准答案,不一样的人看历史会有不一样的评断。司马迁的写作不是历史的定论,更不是标准答案。然而,用这种精神写成的《史记》,在中国传统史学中竟然变成了“正史”的起源。事实上,《史记》变成正史的起源,大部分是来自它在体例上面的贡献。

后来,中国传统史学认为正史里写的东西都是真相,都是事实,都是标准答案。

三,品读《史记》

《史记》分成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本纪基本上是把政治事件逐条列出来,世家与列传则把这些大事相关的人和事做更详细的说明。在周的封建时代和汉代早期,纪年非常混乱。用表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还可收录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

1,次序

各类的排列也有清楚的时间轴概念。时间越早,顺序就越靠前。

司马迁在《史记》中非常用心地安排时间先后,让大家体会其中的细微意义。在世家、列传中,司马迁对人物的顺序也有讲究。而除此之外,列传还有其他分类,比如他会把活动领域相近的人放在一起。

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是汉武帝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有三篇有关的列传,即《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被放在一起,里面还列了和征伐匈奴有关系的一些人,例如霍去病、公孙贺、李息、公孙敖、李沮、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等等。

与卫青、霍去病相比,李广并没有很大成就,位阶也不高。司马迁不只为李广单独作传,还把它放在《匈奴列传》前面。

司马迁如此设计,自然与他的生平有关。司马迁被下狱受宫刑,主要就是因为替李陵辩解。李陵的祖父就是李广。

2,本纪

本纪是用于记录皇帝。

项羽出生于楚,曾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也仍是“王”而已,没有真正当天子建立一个王朝。在《史记》里却写的是《项羽本纪》。

在五行安排上,汉代认定自己是土德,也就是直接接在秦后面,中间没有项羽。司马迁不认同官方的观点,认为灭亡秦的是楚而不是汉,是项羽而不是刘邦。

接在《高祖本纪》后面的是《吕太后本纪》,而不是《惠帝本纪》。在司马迁眼中,吕后与项羽基本上一样,实质上已经把刘家天下改造成吕家天下了,只不过最后被刘氏所败。

3,世家

依照体例,世家本来讲的是封王的贵族,这是因应西周封建体制而特别设计的。

孔子没有王位,在封建秩序里也没有正式的贵族地位。对司马迁来说,没有人比孔子更加重要,就给予了世家地位。

陈胜被列在世家里,是因为陈胜、吴广是秦朝最早起义的人。虽然陈胜、吴广的王位是自封的,但是司马迁愿意承认他们的历史重要性。

萧何、张良等人是协助高祖建立庞大王朝的功臣,有些并没有真正封王,可是为了凸显他们的巨大贡献与特殊角色,也都被列入世家之中。

4,书

“成一家之言”最特别的贡献是书。本纪、世家、列传、表基本上都是以人为主,但书以事件为主,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史学体例的发明。《史记》所写的八书,尤其是《封禅书》,里面的内容有更多历史的评断。

在《封禅书》中,他罗列出过去帝王与封禅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其实在秦始皇之前,所有封禅的故事都不太可信。

封禅最初的来源是秦时鄜畤的祭祀,是秦立国之后受到西戎习俗影响而来的。到了秦始皇的时期,齐鲁的方士又给封禅附加上了神话的光环。司马迁是想告诉我们:

第一,封禅是后来才产生的,尧、舜、禹、汤没有这样的东西;

第二,封禅是两个巨大的迷信系统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一个来自秦和西戎,另一个来自齐鲁方士的幻想,是秦始皇完成了封禅这个制度。

接下来司马迁又写了秦始皇封禅时的种种荒谬内容。他铺陈封禅的背景与来源,最重要的是要显现他对于另外一个经常被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的皇帝的评断,也就是随时有权力杀他的汉武帝。

中国文字最早的执掌者就称为“史”,他们最早记录的是人与神鬼之间的沟通。

一直到汉代,史官的工作都还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有一部分来自商代的神鬼世界,要观察天文,计算历算,甚至去预卜吉凶;另一部分则来自周人对现世的强调,要记录人与人的交接、许诺,不同亲族如何建构秩序、规范行为。司马迁认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才是史官应该首先承担的职责。

在《封禅书》中,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如此害怕死亡,以为封禅可以长生。在各种方士的骗术下,他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