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伟大在哪里

 历史的精神世界 2022-08-24 发布于北京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当我们看完《汉武帝-汉昭帝:雄主的晚年困境》,也该送别一位陪伴我们很久的老朋友了。

司马迁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大家《史记》与《资治通鉴》合称史学双壁。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创作通史的难度极大,二十四史中唯有《史记》是通史,其他都是断代史。

但凡不是史学大家,不是知识储备充分,不是史料详实,都会避开通史的领域。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从三皇五帝起始,收束到汉民族最鼎盛的武帝朝末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太史公著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人物列传,十表八书,全书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缕清晰,史学之集大成者。

《史记》之后的《汉书》等著作,多有模仿《史记》之嫌疑,《汉书》的体例与《史记》基本无异。

刘向: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柳宗元: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郑樵:六经之后,唯有此书。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代名人,对于《史记》不吝赞美之词,司马迁和《史记》也成为中华民族之魂。



司马迁成为史学大家,与父亲司马谈分不开。

司马迁及其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朝先后任太史公。

太史公是汉武帝设立的官职,其位在丞相之上,掌天官,不治民。

太史自周朝设立,掌管史书编写、国家典籍、天文历法,自周宣王开始,一直由司马氏家负责,司马家是史学世家。

汉武帝崇天敬神,所以设立了太史公职位。

只在武帝朝有两位,就是司马谈及司马迁。

司马迁死后,太史公就改名为太史令,职权也大大削弱。

所以太史公是司马迁父子二人的专属职位。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作者有两位,由父子二人联合创作,当然,以司马迁为主。

司马迁出生大约在汉武帝继位前后,今已不可考。

而其去世,大约也是在汉武帝驾崩前后,今也不可考。

不得不赞叹命运之奇妙。

司马迁一生贯穿西汉最鼎盛的汉武帝朝。

他见证了武帝朝开疆拓土,文治武功,趋于鼎盛的辉煌,也见证了穷兵黩武,人口锐减,民生凋敝的惨状。

所以司马迁对于汉武帝的情感很复杂,既有忠君爱君之情感,也有痛君憎君之情感。

(相似的情感)

汉武帝千古一帝,经天纬地,纵横捭阖。

他身旁却一直跟着一个冷眼旁观之人,看到了封狼居胥的王朝巅峰,也看到了穷兵黩武的累累白骨。

汉武帝创造历史,司马迁记载历史,两人相爱相杀了一生。

司马迁十岁即能阅读古文,少年时耕读放牧。

青年时父亲被任命为太史公,父亲便让年轻的司马迁游历天下。

他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流连山川,考察人文,缅怀战场,寻访前贤。

他曾北抵泗水,在齐鲁大地上考察孔子之遗风,也曾西出巴蜀,接受武帝诏命,担任朝廷侍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都做到了。

(司马迁游历路线图)

这样的山川游历和社会经验,使得他的胸怀,他的见识,都已远高于一般书斋中的学子。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大典是汉兴以来最重大的仪式,昭告天下,内外宾服,王朝已达鼎盛。

司马谈由于连日操劳,身体染病,无法参加封禅大典。

封禅大典,百年一遇,这对于一个对汉王朝怀有强烈感情的重臣,是一个重大打击,继而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司马迁赶到父亲身边,父子病榻前一番深谈。

老太史公告诉小太史公:

尽孝道,首先侍奉双亲,其次侍奉君主,最后谨守德行,留名于后世,这才是孝之大者。

史书的意义:

周公之后,五百年出孔子,孔子整理《诗经》、《尚书》,编写鲁国历史《春秋》,作为学者之法则。

孔子以降,又四百年,这期间天下大争,礼崩乐坏,但终于我大汉王朝一统寰宇。

现在边疆安定,国泰民安,君明臣贤,不可使国家历史中断

面对父亲的临终教导,小司马迁流泪道:“我虽不才,必将继承父亲遗志,完成编纂历史的大志,不敢有丝毫阙漏。”

从此,司马迁谨守史家之德,秉承父亲遗志,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开始了《史记》的创作。

《史记》的意义,不仅仅是司马迁的个人追求,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项神圣的家族事业传承。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战匈奴,遭到匈奴重兵包围,援军不至。

李陵苦战数日后,弹尽粮绝,最终投降。

汉武帝大怒,群臣皆声讨李陵,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

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被定为“诬枉”之罪,按律当斩。

在汉武帝朝,被判斩刑,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被斩,第二种拿钱赎刑,第三种拿一半钱,接受宫刑。

我们熟悉的飞将军李广,也因战败被判斩刑,但他交钱赎刑,缴纳了五十万钱,免于刑罚。

但司马迁钱不够,只能交钱一半,接受宫刑。

以司马迁的官职俸禄,大约只需要三年的俸禄,可以赎买斩刑。

但司马迁公正廉洁,竟然三年的俸禄都拿不出。

本想一死了之,但司马迁想到自己还有未竟的事业,父亲未完成的遗愿,忍痛接受了宫刑。

从司马迁给任安的《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受到宫刑后的男人,精神近于崩溃。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遭受宫刑后,司马迁受尽冷眼嘲笑,阅尽世态炎凉,拖着残缺的身体,用尽全力,投入《史记》的撰写。

宫刑的经历,惨绝人寰,但对于司马迁的人格塑造,却是浴血重生。

因为感同身受,司马迁更能理解项羽、韩信、屈原等悲剧历史人物的命运,在司马迁之前,史学界极少关注悲剧的历史人物,均着墨成功的历史人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如果不是一番深刻且沉痛的人生感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宫刑之后,司马迁完成人生转变,在宦海中沉浮的司马迁死去,在历史中的司马迁诞生。

从此,司马迁与《史记》融为一体,《史记》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就是《史记》。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这部伟大的作品《史记》终于完成。

但完成不是结束,更不是解脱。

因汉武帝刚愎自用,猜疑心盛,杀戮甚重,司马迁生前不敢将《史记》公布

有史料记载,因《景帝本纪》和《今上本纪》直书景帝和武帝的缺点,汉武帝大怒,《景帝本纪》和《今上本纪》被删除。

今天的《史记》只是残本。

到了宣帝朝,因政治较清明,才由其外孙杨恽将家藏的《史记》公布于世。

虽然《史记》宣帝朝被公布,由于《史记》意识形态与官方意识形态不同,两汉时期,《史记》不断被禁、被删、被视为离经叛道,命运多舛。

直到唐以后,《史记》才被高度重视和推崇,从此走上巅峰,成为中华民族之魂。

《史记》有多伟大?

因为历史对于秦始皇的血统存在争议,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是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却记载是吕不韦的儿子,前后存在矛盾。

这矛盾不是瑕疵,而是境界!

司马迁不怕被人攻击自相矛盾,作为史官,秉笔直书是第一使命。

司马迁对于史实,不刻意回避,不追求完美,但求尽可能向后人展现客观情况,这是一位史官最高的精神追求。

司马迁在记载历史的同时,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司马迁作为一位历史人物,被记载入《汉书》——《汉书·司马迁列传》。


这个系列文集,才写了八篇,刚来到汉昭帝时代,我们就要告别《史记》,告别太史公了。

多有不舍,拱手抱拳。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