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泡沫化、土地问题---读《战后日本经济史》(4)

 云蔚志读书 2021-12-13

经济泡沫化

1,日美贸易摩擦激化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与美国的差距也逐渐缩小。1965年,美国对日贸易出现逆差。此后,两国的贸易摩擦渐渐发展成政治问题。

最先出现争端的是纺织产品。以1955年美国降低纺织品关税为契机,日本向美国的出口急剧增加。围绕纺织品的贸易摩擦,两国的谈判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日本钢铁产量从60年代也开始迅速增加,又因为提高了制造的工艺,成本更低。而美国的高铁产量一直徘徊不前。日本的低成本钢材大量出口到美国,引发了日美钢铁贸易摩擦。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扩大到了半导体、机电产品以及汽车行业。

美国汽车产业的“三巨头”(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汽车贸易摩擦成为日美之间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日本的金融及资本市场仍然不对外国开放,遭到海外的猛烈批判。

在此压力下,80年代后,日本逐渐开始推行金融制度的自由化,努力缩小国际贸易顺差。

2,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

随着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希望日本和德国能承担火车头作用,牵引世界经济发展。

1985年9月,发达国家的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国际会议,发表了被称为“广场协议”的声明。

五国达成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汇率向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的方向发展。

由于日元的急剧升值导致出口增长减缓,要求实施金融缓和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引发纽约股市暴跌。环球同此凉热,世界股票市场同时下跌,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也大幅下跌14.9%。

这一时期,日本已经开始出现地价上涨的苗头,本该进行加息,转变缓和的金融政策。但是加息将会加速美元贬值,有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则“日本成为引发世界恐慌的源头”。因此,日本银行决定推迟加息,在1987年2月至1989年5月期间,将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2.5%的极低水平。这种放任宽松的金融政策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发生。

3,泡沫形成

在来自海外的自由化压力之下,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阶段性地推行金融自由化。市场决定利率,金融机构在开发和销售金融商品方面也享有了更大的自由。

(1)企业投资金融

1972年,日本开始允许通过发行股票来增资。由于80年代日本的股票价格持续上升,上市公司很容易通过发行股票来获取资金。于是,大企业开始减少向银行的贷款,转为在股票市场上融资。

企业获得了大量低利率的资金后,也开始通过资产运作和金融投资来获利。

(2)地价开始暴涨

1983年,东京市中心的土地价格飞涨。当时的人们都相信“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东京将会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企业聚集在东京市中心,自然会推高了这里的土地价格。在这种预期之下,人们开始抢购土地。

(3)政府背书

1988年,日本国土厅公布的《国土利用白皮书》指出,“以东京附近为中心的土地价格上涨是由实际需求所引起的。”

政府为土地价格高涨背书又使土地泡沫进一步膨胀。除了城市中心地区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的价格也显著上升。

1990年,东京周边的公寓价格已经超出人们平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高达将近20倍。在首都区域,不要说独栋住宅,就是公寓价格也涨到了平民百姓难以承受的水平。

这一时期,人们纷纷买进开间公寓,准备等价格上涨之后卖出赚取差价。

日本国有铁道公司存在着盈利的内部转移,即将一个区域的盈利填补和补贴其他亏损的区域。这却使大城市的通勤线路一直没有得到加强,作者认为这也是造成8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泡沫的根本原因之一。

(4)投资产品的泛滥

市中心地价暴涨的同时,地方城市也掀起了修建高尔夫球场的热潮。人们把这当成了“梦幻炼金术”。建造高尔夫球场的开发商采用预付会员费的形式筹集资金,再加上银行的贷款,哪怕身无分文也可以投资100亿日元的不动产开发项目。银行也对高尔夫球场的项目大开绿灯,通常都会批准贷款申请。

于是,之前一直踏踏实实地经营祖业的地方名流都纷纷投身于高尔夫球场的建设热潮中。1987年公布的《综合疗养地区整备法》(俗称《度假地法》)又掀起了度假地热潮,推动了别墅的建造。

就这样,泡沫经济时期的投资对象从城市不动产到高尔夫球场,再到海外的度假胜地。范围逐渐扩大,最终连美术品也成了投资对象。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因为土地价格暴涨,工薪族即使辛勤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自己的房子,而倒买倒卖土地却能不劳而获地得到巨额财富。这样的状况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尊严。

土地问题

1,并非土地不足

当时,一般认为日本地价上涨的原因是土地资源的不足。日本是面积狭小的岛国,土地总量少,这里汇集了全世界的顶级经济活动,地价自然会上涨。

诚然,日本的国土面积比起美国、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等国要小得多。但是价格暴涨的土地仅仅是城市用地,并非全国所有的土地。如果比较可居住面积,日本的土地面积并不狭小。美国虽然国土广大,但其中的可居住面积却只有一小部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也大致如此。比较各国的城市面积,日本并不算极为狭小。

2,城市土地的低利用率

作者指出,地价飞涨的根本因为是日本城市的土地利用率比较低。

与纽约、巴黎相比,东京的土地容积率非常低。也就是说,东京不是土地不足,而是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第一个原因是,战争时期中修订的《租地法》与《房屋租借法》强化了土地和房屋租赁方的权利。

在日本,承租方享有非常大的权利,而将土地租借给别人几乎等同于失去了土地。如果没有特殊理由,所有者就不能将土地收回,也不能随意把租客赶走。这导致土地所有者宁愿空置也不愿意出租。

过于强大的租地权与租房权是1940年体制的产物,为战后的日本社会起到了平均财富的作用。然而,在80年代却变成了负面影响更多的做了。

第二个原因在于,拥有土地的税收负担(固定资产税和遗产税)太低。

从表面上看,税率可能并不低,但土地评估价值要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特别是城市里的农业用地的评估值,与住宅用地相比被压得很低。

虽然东京的地价高涨,但在泡沫时期,仍然经常可以看到随处都有破旧的平房(现在也偶尔可见)。不仅如此,城区里还仍然存在大量农业用地(现在也如此)。

这些制度阻碍了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它们才是造成土地价格暴涨的真正原因。

3,地价崩盘

在报纸和杂志上,认为“地价高涨反映了日本经济的增长,是正常现象”的观点占绝对优势。作者所持的“现在的土地价格是泡沫”的观点,总是遭到强烈的反驳。

在泡沫经济正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很难承认它是泡沫。而要指出它是泡沫,则是一件更难的事,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

1991年5月,为了坚决控制土地价格,日本制定了“地价税”,对一定面积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征税。但该法律与1990年的总量限制政策一样,并未见效。1991年9月之前,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价格仍然持续上涨。而且,当时下跌的股价和上涨的地价更坚定了一些人“土地价格果然并非泡沫”的看法。

当时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股票价格上下浮动,所以会发生暴跌。但土地价格与之不同。”确实,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全世界,曾经多次发生过股价暴跌的情况。例如朝鲜战争期间的“斯大林暴跌”,以及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等,股票价格都曾经出现暂时下跌。但是在土地问题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日本的国土面积总量匮乏,地价不可能下跌。

泡沫崩溃了,才能知道是泡沫。

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地价开始下跌,而且跌幅的速度很快。从1991年7月开始的1年间,东京住宅用地的价格就下跌了14.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