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史的特点 1,重视实践 《论语》开篇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人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对孔子观察日常人生,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经验的一种记录。 中国人做学问,总是“知行”并重。无论说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行合一云云,都是在强调知与行两者的紧密联系。如《论语》提到的那样,只有做到“学而时习之”,才有“不亦说乎”。然后继续实践,直至“不亦君子乎”的人生境界。 因此中国人教人做学问,必须把知与行相配合。学与问,都须用实际行动来完成。 2,重人文、轻自然 与中国学术传统类似,西方人的现代科学也很重视实验。 不过,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对象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而中国传统学术所在意人文(人事)有关的事物,并认为人文即可囊获所有一切的领域。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多起源于西方了。) 3,专家与通才 正因为此,中国以往的学者很少专门钻研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 中国学术史上也没有专家,而在天文、历法、数学、音乐、法律、医药、水利、机械、建筑等领域,都需要有专家。但中国基于传统的人文精神,学术上更重在通而不在专。像孔子是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甚至是社会学家,但孔子的伟大,并不在他的某一项专门学问上,即所谓的“博学而无所成名”。 钱穆先生也提醒人们注意专家的局限。 在西方人的经济学中,亚当.斯密斯的“自由经济”理论常被奉为经典。然而这种思想体系涉及的面太广,时间跨越太长,反而会在实践中出现问题。 4,重视善 相比西方人把真、善、美的单独讲解,中国人特别重视善,并且把美与真也包括在善之中。整部中国史的主要精神和追求,可以用一个“善”字来概括。 我们常说的善人善政,善言善行,青史留名,都是善的体现,也正是儒学中最为重视的品质。虽然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古代圣人被指为伪造,也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们希望中国历史是一部善的历史。而且,后世的人们一直相信这些圣人的故事,也说明了人心的向善。 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学术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心性之学,一是治平之学。 1,心性之学 心性之学也可说是德性之学,即正心、诚意之学,旨在修养性情、陶冶人格。中国所讲的心性之学,又与近代西方的心理学不同。 近代西方的心理学用狗或老鼠来做试验,主要是从物理、生理方面研究心理,把心归入到自然中的事物。中国的心性之学,则是在探讨在人生实际问题上,人类所共同并可能的心理感受。 2,治平之学 治平之学,亦可称为史学。 研究中国学术不外乎心学与史学两种方式。如《论语》首章孔子所说的“说”、“乐”与“不愠”,都是讲内心的品德修养,人格境界,人生真理。此项真理可以反而求诸己,所以有宋儒称:“不识一字,亦可还我堂堂地做个人”。不识字也可以做学问,这就是中国学术的独特之处,即所谓的心学。 史学也同样是中国学术的一大主流。如果要在修、齐、治、平上作出成绩,总要了解过去的历史,探求变化的根源,然后才能针对现实有所作为。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学术的大部分内容均不出史学的范围。史学的开山之作是孔子的《春秋》。经学在当时也是史学。后来的儒学大体也是归属于经学与史学之中。那么,儒学也是史学。 所以在中国学术史上,史学的地位极重要,可与心学分庭抗礼,平分秋色。中国学术传统主要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心学是做人的宗旨,史学则是做事的方式。如果要研究儒家学术,必须要兼备心学和史学这内外的两方面。 评论历史人物 1,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中国学术传统主要在学做人,追求人生的三大目标,即春秋时晋叔孙豹所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与西方人所谓的灵魂不朽不同,而是为社会大众树立品德、言行上的不朽模范。 中国人认为,无论是追求著书立说,建功立业,以及其他社会成就,同时也必须进行一番心性修养,其人格德性要成为行为的根基。这种心性修养和人格德性所达到的境界,才是最为重要的。 2,人物类别与修养境界 中国传统学术喜欢在评论人物时,就是按照心性修养与人格德性所到达的境界,分别冠之以圣人、贤人、君子、小人等类别。 对于三国时代曹操和诸葛亮,我们对他们的评价,不专注在事业或者文章学问上,而是主要看他们的内心境界与德性学养。这种评判标准基于中国学术传统的主要精神。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功业上并无大成就,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备受后人崇拜。在隐居隆中时,他抱膝长吟,自比管仲、乐毅,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到先主三顾草庐,又能不惧艰难,许诺出山辅助。这样的大节当然受到后人敬仰。 至于曹操,在他的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以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下,尽管他能横槊赋诗,不愧为一代文豪,政治和军事方面超群,但他还是备受后世的嘲讽和轻视。由此可见,这里的人物评价已无关学术。历史误解 钱穆先生提出了几点被近代所误解的历史事实。 第一点,近代人常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从此学术独尊儒术。 实际上,东汉以后,庄、老道家思想重新兴起。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佛学传入,成为中国学术传统中重要的一支。所以,不能说中国学术自汉以后就只尊儒术了。 第二点,常有人以为,中国历代帝王利用儒家思想,作为其对人民专制统治的工具。 学术来自社会,并不受政府控制。例如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当时朝廷所推崇的是今文学派,但此后民间所流行的却是古文学派。魏、晋、南北朝时,政府崇尚儒学,然庄、老与佛学却是社会风尚。在中国学术史上,往往在朝在野双方意见相反,常是在野的学术得势,反被政府采用,再被在野的新学派反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