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在东北的内部争斗 一,蒋介石的用人手段 1,分而治之 蒋介石一贯以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分而治之为其反革命统治的法宝。 抗战胜利后,云南的部队或出国或出省担任受降事宜。在此期间,他曾利用龙云、卢汉、孙渡三人的矛盾,将孙渡的第一集团军缩编为一个军,脱离第一集团军的指挥。又把龙云和卢汉在云南的部队缩编为第六十和第九十三两个军,隶属第一集团军归孙渡指挥。第一集团军的副司令分别为欧震(薛岳的人,即陈诚的人)、杨宏(龙云的人,后被调走)和陈铁( 胡宗南,何应钦的人)。 在龙云被解决之后,紧接着又解除了卢汉的兵权。他们的部队存有戒心是极自然的,尤其是远调东北,又归解决龙云的杜聿明指挥,更感到不安。第九十三军军长卢浚泉初到东北就很愤慨地说:“真是奇怪!我们在云南碰到的就是老陕(云南省警备司令关麟征是陕西人),来到东北碰到的又是老陕(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也是陕西人),简直是老陕的天下了。”解放军很清楚云南部队与国民党中央军的矛盾,一直在争取他们。 蒋介石要孙渡多接近中下级军官,暗示他替换高层军官,使之成为自己的部队。第六十军的第一八四师分割出去后,将由特务部队改编的暂编第五十二师划入,实际上是在监视该军。 2,偏向嫡系 蒋介石一贯喜欢用浙江人,陈诚因此受到重用。 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在一九四七年四月曾对杜聿明说:”陈诚在关内指挥作战都失败了,想来东北出风头,挽回他的面子。现在正想打我的主意,我走了,你也难顶他。我们两人要想法子对付这个小鬼。“七月十二日,陈诚到了沈阳,召集东北军事会议。熊式辉认为陈诚要来接替他,向蒋介石连上了七封辞职信。蒋一再复信抚慰,仍忽然令陈诚接替他。熊式辉未料到会被蒋的权谋整下台,感叹无人肯再为蒋卖命。 一九四七年十月,东北解放军发动秋季攻势,消灭陈诚部队十万人,把陈诚吓得胆战心惊,无所适从。在冬季攻势中,解放军又消灭了东北精锐部队之一的新编第五军。 陈诚星夜电蒋介石告急。蒋介石于一九四八年一月十日飞沈阳。陈诚优柔寡断,致使被围的新五军撤退迟缓。他却把责任推到将领不服从命令,请求惩办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及新编第六军军长李涛。蒋在会上责骂廖李,二人不服气,称未收到援救的命令。最后,陈诚只得无奈承认自己指挥无方,请求惩办。蒋介石借口正在打仗,等战后再评功过,未作处理。 后来,陈诚叫他老婆向宋美龄求情,得以调回南京。为躲避东北人士的攻击,陈诚请假赴美治病。 傅作义的部队在打通北宁线之战中,主要采取了“集结强大兵力,机动灵活作战”的方针,取得不错的战绩。 蒋介石本来想要傅作义统一指挥东北,又感到傅作义的部队已在东北出了一次大风头,再让他指挥下去,恐怕将来尾大不掉,无法控制。所以,蒋介石亲自指挥。 二,任人唯亲 东北的工商业比关内发达,是一个肥缺,国民党军各方对于东北的争夺激烈。 杜聿明需去北平做肾结核手术,怕他的病一时不能痊愈,蒋介石派别人代替他的职务。此时,陈诚、胡宗南等都向蒋介石推荐接替杜聿明的人选。杜聿明既舍不得东北的高官厚禄,也连一带去东北的几百幕僚的饭碗不保。于是,他向蒋介石推荐郑洞国为东北“长官部”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职务。 郑洞国与杜聿明在黄埔一期和军校高教班两度同学,又曾在第五军任杜聿明的副军长兼荣誉师师长,做事认真,打仗稳当。两人曾在昆仑关与日寇作战,互谅互信。郑洞国又有中国远征军副总指挥,打通滇缅公路的声誉,预料蒋介石不会不准。 由郑洞国代理职务,可以保全杜聿明的班底。杜聿明也邀郑洞国来北平面谈,把东北双方的情况及内部人事作了介绍,准备万一病情不治,就由郑洞国接替他的职务。 杜聿明认为东北是他为蒋介石卖命打下来的,蒋介石不会那么不仁不义马上换掉自己。最终,蒋介石批准郑洞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在杜聿明养病期间,代理司令长官职务。 郑洞国当时是第三方面军汤恩伯的副司令官,实际上是做客。 当时,开到东北的新一军和新六军都是抗战时期他曾指挥过的中国驻印部队,第五十二军又有许多旧日的同事。所以,人事关系比较好,工作上也比较便利。 梁华盛是与杜聿明同时被任命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面见杜,本想代理长官职务。杜聿明虽与他是同期同学,担心他处事轻率,易变决心,可以共安乐,而不可共患难。杜聿明本就不想将东北重任托付与梁,就以蒋介石已任命郑洞国回复。 手术前,蒋介石派军统头子戴笠来确认医生的水平。 手术后,蒋介石一面电询问治病情况,一面派范汉杰到东北,名义上是协助熊式辉指挥作战,实际上是要范接替杜聿明的职务。范没有正式任命,也无收复东北的任何计划,只是在视察部队。这引起赵家骧、赵公武(第五十二军军长)等东北将领的不安,担心范要用胡宗南的一套来整东北将领,要杜聿明立即返回主持大计。此时,国民党军未攻下四平街,又在本溪惨败,蒋介石急需打开局面,也催促杜回东北。 卫立煌主持东北军事时,也网络旧部,把原来第十四军的旧属陈铁请去,委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 不过,他极少变更总部人事,原来杜聿明和陈诚在东北的班底一律留用。这样有利于实行自己的计划,变阻力为动力。 四,派系纷争 1,中央军与地方军 孙渡率领的云南部队第六十军和第九十三军,正陆续开赴东北。 熊式辉和郑洞国商议,决定将其分开使用,避免形成集团势力。这种派系的猜忌,宁可牺牲战略上的利益,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普遍现象。 吉林战役期间,解放军只用了一部分兵力包围监视小丰满,并未发动猛烈攻击,是不愿意破坏这个国家电力工业的重要基地,保留国家工业的元气。与之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为了淹灭进占拉法的解放军,不惜挖开小丰满水坝。 第六十军在吉林战役中,付出重大伤亡。当时对上级隐瞒了实际伤亡的数字,一方面是为了邀功,另一方面是多领军饷和经费。 郑洞国和赵家骧亲自飞到吉林,下达撤退命令。郑洞国特别指示,要驻守小丰满水电站的部队在撤退前将其彻底破坏。但曾泽生指示驻守团不准破坏小丰满,只把带不走的一些炮弹和手榴弹炸毁。 滇军将领都是卢汉一手提拔的,对卢汉怀德报恩。尽管内受蒋介石中央军的排挤打压,外受解放军的进攻包围,仍任劳任怨,惨淡经营。即使在困守长春、弹尽援绝、杀马烹犬、勉强度命的严重关头,也仍死力挣扎,不负卢汉而后已。 2,中央军内部 中央军内部也矛盾重重。 当时,大家都争着要接受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既有机会搞劫收财物,吃喝玩乐的条件又比较好。杜聿明派第五十二军接受沈阳,派第十三军占领承锦线的朝阳等地,以掩护北宁线之安全。第十三军军长石觉就不满意,认为第五十二军的许多将领是杜的旧部,杜对该军有偏心。 一九四七年三月,辽东通化的国民党军被解放军包围,附近无机动部队可调,令远驻热河承德的第十三军增援,途中被歼灭一个师和一个团。该军军长石觉恼羞成怒,认为这次失败不是自己的过错,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指挥失当。于是,他径往北平,恳求国民党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石和李是同乡),将第十三军改隶北平行辕指挥。从此,该军就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不相往来。 第八十八师师长胡家骥来见杜聿明,报告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指挥不公,将主要任务交给第八十八师,而新六军主力尚未参加战斗。第八十八师已打得筋疲力尽,无法前进。廖还怪胡畏缩不前。杜聿明劝胡迅速回部队指挥,立功赎罪(擅离职守之罪)。胡坚决不肯回去。杜聿明认为胡既胆怯,又不服从命令,以临阵擅离职守罪将胡撤职押办。另任命自己的亲信韩增栋为第八十八师师长。这一人事变动,杜聿明未与第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商量,以后造成陈、韩间的尖锐矛盾。 3,留美派 杜聿明命令孙立人的新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分两路攻占长春,首先入城者奖东北流通券一百万元。而孙立人不听命令,以部队疲劳,需要休整为由,仅令一个师向公主岭、长春方面攻击前进。杜聿明和郑洞国也无可奈何。 后来,杜聿明才知道,自己曾下令将中长线以东划为新六军的作战区域。同时,新六军的先头部队已接近长春。孙立人认为,新一军无论如何也无法赶在新六军之前抢先进城。他觉得收复长春之名争不到了,就借口杜聿明指挥不公道,打四平就派新一军硬拼,收复长春却留给新六军。于是,干脆不愿遵令前进。 孙立人为什么敢于抗命?因为他是留美学生,以美帝国主义为第一靠山,以蒋介石为第二靠山。 早在一九四二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时候,孙立人担任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解英军之围立功。在远征军失败时,他不服从蒋介石和杜聿明的命令,而听美军史迪威的命令,随英军之后,退入印度。因此,深得史迪威的赞誉。以后,史迪威积极支持孙立人担任新编第一军军长,并从多方培养孙的威望,加强其实力,准备作美帝侵华的代理人之一。孙亦死心塌地与美帝勾结,甘心做美帝的忠实走狗。抗战胜利后不久,孙立人应英王之请,赴伦敦受勋。他到了伦敦,擅自赴美。蒋介石大发雷霆,令其即日返回。孙也置之不理。蒋碍于美国主子的情面,对孙也无可奈何。 在四平街久攻不下时,蒋介石曾向杜聿明征询新一军军长的人选问题,想借机对孙开刀。杜聿明考虑到,孙在东北没有美国主子直接做靠山,而且自己大权独揽,孙不至于再像在缅甸时那样不听自己的命令。同时,不明不白地撤换一个将领,总会引起很多的非难。不如等孙回来,看看他的表现再说。 不久,孙由美回国。不料他回到部队后,骄横跋扈,为了争名夺利,竟不听令,使杜聿明非常后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