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若弼之死与犹太人之国

 峨嵋吹雪 2021-12-13


隋代名将贺若弼的故事极富有中国特色。
书上说,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这一段并不复杂,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以勇武刚烈知名,在北周作到金州总管,受到宇文护的妒忌谋害。临刑之时,把贺若弼叫到跟前,告诉他自己未竟的志向是平定江南,期待儿子完成遗志。再交代他自己死于祸从口出,要他对此多加思考。并且还把贺若弼拉到跟前,用一把锥子刺破他的舌头,告诫他慎口谨言。
结果呢?
当北周一朝,贺若弼在伐陈战场就颇立军功。至杨坚代周之后,又被拜为吴州总管,被委以平陈之事。贺若弼忻然以为己任,并且献平陈十策。隋大举伐陈之际,以贺若弼为行军总管。
灭陈之后,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拜右领军大将军。这时可谓功成名就。
然后呢,他就有些摆不平了。
书上说,后弼以贵盛,位望隆重,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怨望愈甚,后数年下狱,岁余复爵位,然从此帝亦忌之,不复任使。及炀帝即位,尤被疏忌。大业三年从驾北巡至榆林。帝为大帐,其下可坐数千人,召突厥启民可汗飨之。弼以为太侈,与高颎、宇文弼等私议得失,为人所告,坐诛。年六十四。
自以为功高盖世,地位尊崇,每每认为宰相职位非他莫属。结果最后提拔的是杨素,而他仍不是个将军。就开始愤愤不平,脸上有,口中更有。因此被隋文帝免官。
这下子更加不平,数年之后被下狱。在监狱中关了一年多,又被恢复爵位。然而从此之后,连隋文帝也开始忌惮他,根本不再任用他担任使命。
到了隋炀帝即位之后,尤其被疏远忌惮。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跟随隋炀帝车驾北巡到了榆林。
隋炀帝的风格,一向都很铺张。树立一个大帐篷,下面可以容纳数千人,再把北边突厥可汗叫过来,隆重招待。
贺若弼就认为这做法太奢侈,私底下与高颎、宇文弼几个大臣议论隋炀帝的得失长短。结果隔墙有耳,被人举报。
隋炀帝是什么风格?批评我!背后里批评我!妄议,诽谤!活得不耐烦。杀!
结果贺若弼几个人被一并诛杀。死之年六十四岁。
读罢当时,有一个感觉,贺若弼明明是遗传了其父的基因,不仅仅勇武刚烈,志向远大。而且性情耿直,脱口而出。
为了告诫儿子不说话不会死人,乱说话容易死人。贺若爸爸不仅耳提面命,以身示范,再把锥子拿来,把儿子的舌头刺破。这番用心,这片告诫,诚可谓椎心泣血,简直无以复加。
然而,他儿子不仅因为说话而被免职、下狱、忌惮、疏远,更因为乱说话而被砍头。贺若弼的死因,和其父毫无二致。
这难道不具有中国特色吗?
尤其是当他遇上一个喜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又遇到一个耳目众多,密探横行,钳制口舌的旧时代。
他的死法,难道不极具代表性?
但是思考启示的时候我有些踌躇。
为什么呢?
因为我想起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所作的《少年中国说》: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当我絮叨贺若弼时,是否在“常思既往?
梁启超在文末志气洋洋: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可是,120余年之后,我中国果少年否?我少年仍中国否?
再继续回望,当贺若弼等人被举报妄议、诽谤朝廷1413年后,还有没有妄议、诽谤这样的罪名或行为?
简单对照之后,简直想找把锥子把自己的舌头刺破。一边刺还要一边骂,我让你再胡咧咧,我让你再胡咧咧!
这又使我想起了犹太人。
据说犹太人特别能创新,至少可部分代表创新能力的诺贝尔奖曾获得了不老少。
犹太人是怎么做的呢?
据说犹太人,或者说现在的以色列国吧。讨论问题的时候,先让会场上最年轻的人先发言。
他们的经典《塔木德》说“怀疑比盲目信仰更值得肯定”。
他们相信,有智慧的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看问题。对一切事情都要有怀疑的精神,即使面对权威,也要有胆量去质疑。犹太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鼓励孩子多问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好学、好怀疑的精神。这种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所以犹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敢于质疑。
犹太人让年轻人先发言;让年轻人去做事情,鼓励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拒绝僵化和保守。


2020年8月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