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后,水和药喝进去,立马就吐出来了,这个说的是水逆证,本来他是小便不利,胃中有停饮,水湿之故,应该用利尿走下排出来,结果“若更发汗”采用了发汗走表的形式,让停水从外走出来了,这就是误治来了,就会导致必吐下不止,就是上吐下泻停不下来,这时候肯定伤了津液了,津液大伤之后出现了,“虚烦不得眠”,不是真正虚了,虚烦是因为有热, 也可以理解为炎症,津液不足了,导致热量不能顺利的被带走,身体的循环时有个前提的,就是有水的参与,如果水少了,自然就循环不起来,循环变差了,那热量不能被顺利的带走了,所以虚烦不得眠,虚烦而且睡眠不好,“若剧者”如果在严重了,就会心中懊恼,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心里特别难受,懊恼是比虚烦的程度更重了,热更甚了,这时候就要用栀子豉汤,来清心中之热。但不是一遇到虚烦不得眠就用栀子豉汤,比如说有的人,就有失眠的情况,整夜不眠,一宿一宿不眠,心中烦,事情多,这时候你用栀子豉汤就错了,本病条是有一个前提的,1.这里是一个临时的虚,是误治后导致的一个临时的虚,而不是一直这样,是短暂的。2.病人向来身体不错,津液水平不低,很快的能恢复津液水平,所以能用栀子豉汤,如果是长期的虚的时候,就不能单纯的用这个汤头了,栀子十四枚,一枚4-5克,十四枚大约60g。伤寒一两约等于15.62g方便使用以15g为主。香豉,淡豆豉,没有咸味,用到了四合,大约就是30-40g之间,这两个放在一起就能解决虚烦的问题,是用来清心肺的热,“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热盛了,人气就短,《内经》云”壮霍食气“少气,喘不动气,呼吸短促,这都是急迫状态,不是真虚。现在来看,肺循环有问题了,我们身体里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跟血管组成的,那这个循环系统呢,又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当肺循环功能弱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喘不动气,就是少气的这种情况,因为津液不足了,得不到儒养,而弱。这时候加上炙甘草,这里是保水剂的作用,甘草也缓急迫。是甜药都补,尤其补脾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恢复津液,同时解决少气这种现象,”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如果出现呕逆,加生姜,原方生姜用到了5两,说明呕逆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生姜起到健脾降逆的作用,为什么不用半夏,或半夏加生姜,呕逆那么严重,这时候是有上吐下泻的情况,在里的津液虚了,加半夏,虽然能降逆,但同时也有走水的作用,它会带走一部分的津液,这时候津液已经虚少了,就不能在减少了,所以不用半夏。栀子豉汤临床常用,解烦去热,不是真虚,真虚用不得苦寒药,像虚劳那种虚,用这个肯定不行。凡是心中说不上来的烦躁,大概都是栀子豉汤证较多。这个要不会吐,降息法说吐,有误。栀子和豉全是解烦去热,消炎。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劈 香鼓四合,绵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劈 香鼓四合,绵裹,甘草二两炙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劈 香鼓四合,绵裹,生姜五两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肯定伤了津液了,而烦热,因为津液伤了而有虚热,而导致了烦热,”胸中窒者“,如现在有些人,感冒发烧之后,发了好几天高烧,吊了几天水之后,就会在膻中穴位置附近,两乳头之间,感觉堵的慌,憋闷,又如吃蛋黄,感觉从嗓子一路噎下来,到膻中这就觉得堵得慌,特别得噎,这种感觉就是胸中窒,因为这个地方有虚热了,虚热绕在这里,导致它有一个阻碍感,这时候就用栀子豉汤,来解决这种证候。关于食道方面,有很多机会用,这里不是整个胸,那是柴胡证。胡老举例食道憩室,不是说这个药能治疗食道憩室,它治发生憩室的这种证,就是心中懊憹,烦热,膻中这块觉得滞塞,堵的慌。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一条承接了77条,为了让你弄明白,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大下之后,也是伤了津液,这就是给治错了,伤寒没有吃泻药的。这时候大下,使着邪陷于里了,热邪内陷,所以身热。”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就是因为这里还是有热,没办法通过循环带走,出现了结痛,道理同而程度不同,这时候也可以同样用栀子豉汤来解决。再次强调,这是临时情况,因为误治,不是素来就有的。如果是不能单纯使用。 这个书里心中,是指着心脏所说。胡老认为可能类似心囊炎这类病。未欲解也,这不是伤寒要好了,胡老治疗急性心囊炎,用栀子豉汤是有效的,可不是只用栀子豉汤,配合其他药一起。不要乱用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