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本条出现的病症不是传经所致,不是六经病,属于误治出现的变证,或者说是坏病。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大汗伤阳气,造成了内寒,胃阳不足,不能温化水饮,如果饮水或者喝汤药,外水引动了内饮,就会出现呕吐,造成“水药不得入口”。这种情况在74条时叫“水逆”。“为逆”和“水逆”的情况一致,在康平本中为旁注小字,后人所写。这时候本来应该用五苓散治疗,但是,接诊医生可能是学习比较死板,将“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误认为是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中的“呕逆”,又用了麻黄汤大发其汗,彻底伤了胃气,中医的大胃系统观,包括胃、小肠、大肠,胃中无阳不能消谷,上不能受纳而吐,下不能消化而泄泻。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发汗吐下后”,不是说用了三种方法误治,而是对“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的总结,大汗伤阳,吐下伤阴,造成了里虚,阴阳俱虚,外邪乘虚入里,客于胸中,出现了“虚烦不得眠”的症状。医生锲而不舍的发汗,造成了胃气虚,“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失眠了。其实就是71条描述的“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的另一种表述。那什么是“虚烦”?阳盛则烦,阴盛则躁,“无热不作烦”,虚烦就是虚热而烦,与大青龙汤证的“不汗出而烦躁”的内热实烦是有区别的,实烦是绝对的阳盛,阴不亏,不会因为发热或者具体的某件事情而烦躁,不会出现失眠。而虚烦是阴血亏虚之后相对的阳盛,像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自己觉得热,量体温又不热,没事时候自己和自己较劲,总感觉心里不踏实而烦。第20条的桂枝加附子汤证,发汗造成了“漏汗不止”,为什么没有虚烦不得眠?就在于表阳虚,胃阳不虚,胃还能化生津液,化生气血。而本条多次发汗伤了胃阳,不能化生津液气血,间接导致心血不足,治疗这种虚烦就不能用石膏清热除烦。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如果严重的,就会出现两个特殊的症状,“反复颠倒”与“心中懊憹”,“反复”是简化字,康平本中作“反覆”,翻转,颠倒。反覆颠倒是一个意思,老百姓叫翻烙饼,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有了点躁的意思。“心中懊憹”不等于虚烦,应该是正虚邪实,也是心里的一种感觉,严重的烦懑。在《伤寒论》中出现五次,《金匮要略》中出现一次,大多是实证。如134条:“短气躁烦,心中懊憹,大陷胸汤主之”,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221条:“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228条:“阳明病,心中懊憹,下之”,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金匮要略·黄瘅病脉证并治》:“酒黄瘅,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豉汤主之”,《神农本草经》:“栀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栀子苦寒,能治胃中热气。豆豉,《神农本草经》中没有记载,最早见于陶弘景的论述:“豆豉,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懑,虚劳喘吸,两脚疼冷”,豆豉能治烦躁满懑,也就是“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什么是少气?成无己曰:“少气者,热伤气也,加甘草以益气”,柯琴曰:“烦必伤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也能伤气?《灵枢·五味》曰:“谷不入,半日则气少,一日则气衰矣”,反复误汗,造成了“水药不得入口”,也算是水谷不进吧,一天下来就气少了。所以我认为“少气”既不是某些注家说的呼吸困难,也不是短气憋闷,而是象干完重活以后又没有吃饭,少气无力的感觉,所以甘草在其中的作用不是某些注家说的“清热益气”,如果说生甘草可以清热,那么用火炙过的甘草带了火性,清热之功肯定不好。参《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甘草在本方中气的作用是“倍力”!对治少气无力,而“倍力”之功恰恰是人参、黄芪所不擅长的。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千金方》中为:“若上气呕逆,加橘皮二两,亦可加生姜二两”,说明生姜并不是唯一用药,用橘皮也可以。在伤寒论中,治疗呕逆主要两味药,生姜、半夏,那么,本方能不能用半夏呢?不行!《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半夏有“下气”之功,而本方中豆豉豆为肾谷,是入肾的,其形象肾,五臭为腐,五味为咸,发酵的过程就是腐熟的过程,所以豆豉气机的运行方向是向上的,向外的,葱豉汤就是治疗伤寒的一张小方。半夏的运行方向是向下的,会影响本方的功效。而生姜的运行方向是向上向外向体表的,可以协助栀子豉汤起效。由此又联系到本方将息法中的一句话:“得吐者,止后服”,那么说栀子豉汤到底是不是吐剂?服栀子豉汤会不会吐?几千年来,这是一个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问题。你说是吐剂吧,大多数人服药之后都不吐,你说不是吐剂吧,历代医家都有服栀子豉汤之后一吐而愈的医案流传下来。我认为,既然是“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仲师肯定不会作一张涌吐的方子来雪上加霜,但为什么一些人服药后又一吐而愈呢?如果邪热内陷胸膈,与胸中水饮互摶,服药之后,正气有了帮手,拒邪外出,胸为阳,腹为阴,“其高者,因而越之”,所以邪气从口而出,表现为吐。吐后正气得通,津液得畅,病情得解。 第77条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课前思考: 什么是胸中窒?胸中窒是实证还是虚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