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首卷家在三峡《人石对悟》《雄关冷月》《烹茶三游洞》《如酒醇香》

 元辰1948 2021-12-14

家在三峡全卷目录

【230000字】

目录

面壁十年不为功

 人石对悟

 雄关冷月

烹茶三游洞

如酒陈香

东去逝水

雾笼西陵

 红日西沉

 云在天心

 敬畏三斗坪

 感受石牌的厚重

十一 忘魂腊梅峡 

十二 诗魂不老

十三 泉上情悠悠

十四 关陵随想

十五 巴人之河

十六 粉黛林畅想

十七 走进高坝洲

十八 紫薇梦

十九 烟云苍茫葛洲坝

二十 月下荡舟黄柏河

二十一 怀想嫘祖

二十二 白马洞的心灵交欢

二十三 南津关:诗意与战火重叠

二十四 一涧清幽梦里来

二十五 五宫游罢不恋洞

二十六 仙人溪的生态美与女性美

二十七 掌中化石万万年

二十八 夜风掠过古兵寨

二十九 银瀑泻凉

三十 西塞国秋色

三十一 时间以外的村庄

三十二 天河龙宫的祈水风情

三十三 从四溪到九畹溪

三十四  邓村喊春

三十五致命的穿越

三十六 宜昌是个不错的中等城市

三十七夕阳下的暮阳溪

三十八 这里的石头在歌唱

三十九 未了邓村缘

四十  艳滟官庄春风里

四十一 又访香溪碧水流

四十二  百里荒抒怀

四十三 听山品水读上洋

四十四 我的大三峡

四十五 水中的木桥

四十六 耳边的歌师

四十七 桃子园地名传说

四十八 桂苑山庄宴亲

四十九 到军田坝钓鱼看白荷

五十 重庆的险恶、诡异和坚忍

五十一  又去幽静的下牢溪峡谷里喝茶

五十二 大消夏神龙架

五十三 故园赋 

五十四 王岩赋

五十五 月光桃花赋

五十六 玉玺佳苑雅集记

五十七 “雅韵流芳”书兰茶友会记

五十八 难忘篆刻缘

五十九  斗室之乐

六十 悼父文

六十一 过去的秋思

六十二 秋季里的寻找

六十三 守着儿子过中秋

六十四 富足与孤独的记忆

六十五 春雨隔窗

六十六 黄昏的时候想回家

六十七 我是行者没有家

六十八 换猫记

六十九 抱炉烹茶看博客

七十 回眸三十年

七十一三月诗香

七十二 文会情深

七十三 墨香四月天

七十四龟与鸡共享小鱼

七十五 读书看

七十六寻找动人故事

七十七 雪后的灾难

七十八 野菜香

七十九  想起小时候吃核桃

八十 活法

八十一 忙,累,痛

八十二 寻找内心的热度

八十三 淡看名利勤拭剑

八十四聚会长江市场

八十五商户的诚信

八十六 在这个迈过花甲的秋季

八十七 寻找“城市之心”

八十八 去小峰河拍照

八十九参加吕志青小说研讨会

九十 第二次被人撞飞

九十一  

九十二 说狗心欲碎

九十三 桂花茶

九十四 一团乱墨

九十五 家常茶与文人茶

九十六 七月的三场创业培训课

九十七 有乡无家的时候回家

九十八 眷眷战友情 

九十九 飞花逐梦轻

一百 与女孩一起看蚂蚁

一百零一 天地一壶春

一百零二 简单快乐

一百零三 且就香茶临兰亭

一百零四 整个夏天弥漫着母亲的味道

一百零五  五月蒿香

一百零六 爱上崖柏

一百零七 摇摇欲坠的老屋

一百零八 玉米金黄

一百零九 秋日絮语

一百一十 黒砚台 红石榴 绿秋茶

一百一十一听香慢拂弦

一百一十二 慵懒的三月

一百一十三 不码字的日子真爽

一百一十四

1
代序:面壁十年不为功

——散文《人石对悟》创作谈

    兴奋、荣耀、惶恐,都因为三峡。
    生来与三峡有不解之缘。家乡清澈见底、曲折婉蜒的黄柏河,就是三峡的支流,在西陵峡出口处进入长江。六十年代上宜昌“二高”,在入口处下游不远。高考前遇上“文化大革命”,像《人生》中高加林找饭碗一样,参军远行。16年前转业回地方,又与三峡朝夕相伴。
    原本爱好数理化,可没机会再学,好在中学作文基础不赖,就学文吧。从1970年发表第一篇文艺评论稿开始,一写28年,可谓不辞辛劳。然而写的多是公文,杂感、评论、随笔只能是夜间余墨。经文友们鼓励和出版社成全,得以对1978─1996年间的习作搜罗剔扒,计87篇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这就是“三峡文艺丛书”之一的《悠游人生》。
    年来不再以公文为业,却又陷于事务。写作在困顿中得以坚持,动力来自内心的冲动和外界的冲击。大有“为写心中无限事,不计工拙不计多”的感慨。不写,对不起几十年的爱好;不写,对不起身边的三峡。
    三峡的景观、历史、文化,三峡的民风民俗、神话传说、社会生活,三峡蕴涵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宇宙精神,使我无法搁笔。况且三峡工程实为古今文化、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象征,风云际会,各路文友、名师巨匠,竞相耕耘,本地作者,怎能无动于衷呢?
    我选择的是散文、随笔。一则稍长于此,二则有利于时间安排,三则便于真实表达情感。
    然而,三峡博大富有、人所共知,已有无数名作、名家,自知实在难以写出像样的作品,只能将勤补拙,以长补短,力求在人所已见之外寻立锥之地。
    想用特殊的视角和方式感知三峡的生命意味,非面壁十年,直到潜入其中不可。而且是双向到达,既要穿过三峡人文、景观乃至地质的道道石壁,又要穿越散文样式道道绝妙的风景线,以至对此有所把握,然后才能到达深处,做到表达利于接受,文本具有特点。
    深知文本要有特点,不易。三大要素吧,就难以把握,只能便打便向。想是想做到:在“形”上,语言是散文的、有“嚼筋”,结构是散文的、高度自由、不着痕迹,材料是散文的,片段式、新颖;在“神”上,注重生命形式和精神走向,力求往深里走;在“质”上,求真恶虚,即便荒诞,精神内核也必须完全真实,虚构就不如写小说。但真要做到,很难。那就长久地面壁,一点点深入,成败不必计较。就如生活,不仅要面壁,而且要碰得鼻青脸肿呢。
    我想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也许有一天,我会到达三峡的深处。眼下的几篇拙文,或许是前行中的一浆、一桡。

      【1998年4月3日问石斋,原发《三峡文学》

  一   人石对悟

   三峡!我的生命怎样和你融合为一体?
                          ─题记

上古遗韵

      生于斯,长于斯,千百万次使用眼睛,从水路或陆路观光,对三峡也难全然了解于胸。我只好常常对着笔立千仞的岩石发呆:为什么三峡会如此的雄奇壮丽?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游客会因它激动不已?千古吟唱是否唱出了它的韵致?万峰耸立是否表达着特殊的生命信息?
      悬想再悬想,发呆再发呆。
      彻夜有梦,梦中神游于三峡上空。俯瞰山山怒耸,水水婉蜒,白云时起时散,植被时黄时绿。一个苍茫的声音穿过两亿年的时空,在耳边响起:
     “两亿年前,你们称为三迭纪。中国西部一片汪洋大海,与古地中海相通。海水碧蓝,风波连天,船帆既无,白云悠闲。'一泓海水杯中泻'碧海青天夜夜心。可是,我积蓄了太多的激情,肌腱鼓胀,不能不舒展筋骨。我一动,便是山崩地裂,声光雷电,漫天奔走。地壳错落,显示我生命的伟力;岩浆喷涌,表达我昂扬的情绪。海水腾雾,使我如美女出浴;虹霓当空,是我着五彩霞衣。乘风驭电,尽情在太阳系奔跑;手持惊雷,把呼唤传向天宇。于是,道道山原隆起,犹如战舰游弋海疆;无边海水渐退,仿佛战场烽烟平息。这次名为印支的造山运动,使西部不再是汪洋一片,其东有当阳湖、鄂湘湖、鄱阳湖,其西有秭归湖、巴蜀湖、西昌湖、滇池等众多湖泊。湖山相间,翡翠碧绿,捧日映月,好不壮哉。
      力的雄奇,光的喷涌,火的炙烈,使我如身临其境,大汗淋漓。
     “大约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古新世,我在中国西部又发动一次名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同样是生命勃发,热血喷涌,火光冲天,电闪雷鸣,威力更胜于前。我尽情伸展筋骨,惊雷阵阵作响,电光传遍宇宙,湖水化作满天云雾,火焰映出七彩虹霓。震天巨响和火球飞舞之后,三峡地区和四川盆地隆起,秭归湖消失,洞庭、云梦盆地开始下降,厚厚的岩层被挤压成形状各异的褶皱,使得三峡地区的黄陵背斜、神龙架背斜、大巴山弧基本形成。
      我再一次感受生的洗礼,汲饮光的乳汁,舔食火的血液,力量勃发,筋骨膨胀。
     “ 眨眼到了三四千万年前的第三纪渐新世,我再次发动西玛拉雅造山运动。无法遏止的生命冲动,使我把沉重的高山再一次举起,让三峡以西的广大地区越升越高。地火奔突,板块与板块强烈碰撞;岩浆涌起,山体与山体拼命挤压;反复揉搓,三峡地区形成高山、深谷;多重挤压,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屋脊。在三峡以东,由于我用力平缓,因而上升缓慢,甚至下降,就成为丘陵、平原。
      西高东低的地势形成之后,经年风暴不息,大雨如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江水挟裹风雨雷电,猛烈冲击七曜、巫山、黄陵三大背斜,终于切出一条大峡谷,始有大江东去不复回、'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
      醒来,我发现这个苍茫的声音,不只来自国际地质学界把黄陵背斜天柱山段裸露岩层定为寒武纪、震旦纪国际标准地质层这一事实。细心访问三峡河滩上、山洞中、岩壁里的生命遗迹,那些清晰可见的远古化石,形态各异的火山岩、沉积岩,以及由于地壳隆起形成的向斜、背斜,无不日日在喃喃诉说这个生命过程。
      对于三峡,不仅要用眼看,而且要用心听。

潜入岩石

      潜入石中,感觉如何?
      会不会有峨岷高万丈,夔巫锁西风(陈毅),岸崖双壁立,峡道九肠回(郭沫若),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康熙)的景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郦道元),纵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张问陶)的叹谓?
      三峡地区的峰峦绝壁,历经两亿年风风雨雨和印支、燕山、西玛拉雅三次大的造山运动,加之九亿年来的水陆生物化石,六七千来巴楚先民的生息繁衍,历代文人墨客的心血吟唱,一起丰富了它的内涵,体验它不潜入怎么行?
      这是臆想,但又不全是。禅宗初祖达摩西来,一苇渡江,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影像嵌入石中__想必有过与石壁融为一体的体验;蓉城陆锦川写《六祖惠能传》,干脆说惠能得到五祖真传法衣之后,为防师兄弟们不服引起内乱,秉承五祖旨意,连夜渡江,到南方隐居,可还是被追上,乃至防火烧山,逼他交出法衣,迫于无奈,他定住心神,潜入石中一月方出__想必不全是吹牛;况且儒家以为,仁者应有与万物同体、与圣人同心的气度__不潜入石中,怎能与石同体?佛家认为,物物共性,性皆佛性,岂不是说石性如我性,我性如石性__怎么就不能潜入石中体验一番?即使一切不过在于意念,于精神修练不是也很必要吗?
      山也有性,石也有情。蓝田玉暖日生烟__温性温情;蒲田玉美如凝脂__柔性柔情;不周山折天地倾__刚烈性情;三峡石坚托两坝__坚韧性情。潜入石中,绝非想像的那般冰冷;即使冰冷,也不见得就是坏的性情;潜入对象,就应放弃先入为主的一切观念,悉心体察对方的品性,并用来改造我们的心性。
      面对石壁,万念寂静,宠辱皆忘,似听非听,似想非想。灵性浮动之中,马上会觉得全身筋骨舒展,身材同山岩一样伟岸高大,心性同山岩一样坚韧不拔,两臂同山岩一样擎天拔地,肌肤同山岩一样坚韧无比。乃至胸腹坚挺,可以击石;气力鼓荡,可以撼山。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这不过刚接触石之表性。渐渐会发觉,你已同石融为一体。岩石的呼吸就是你的呼吸,岩石的颤动就是你的颤动。岩石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筋有骨;同你一样感到斗转星移,四季变换;你的忧伤苦痛,岩石能够为你分担;岩石的忧伤痛苦,你愿不愿分担?不要思维,用心性体验。进而你会感到,岩石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智慧灵通,性情豁达,他会告诉你天地人生、风云变幻之理,讲那些神奇美妙的故事;你也会把他当作一位无话不说的朋友,尽情倾吐心中的疑虑;这位老人不只有擎天立地的伟力、遗世独立的品格、宁折不弯的气度,而且有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的情怀,一默如雷、万世不语的美德。莫道无言,其声如雷。我们平常很少想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的道理。难怪有禅师终生不语,死后的碑上单刻一个字。
      潜入石中,听得见众多生命的喃喃细语、高声吟唱,看得见众多历史场面的交错上演、兴亡更替。一面石壁,就是一部生命史。它的形态、质地、纹路,它所包含的各类成份,或者化石,它的存在,都在明明白白地向诉说它诞生、成长、发育的故事。

欲识石中旧精魂

      想起佛教故事三生石。相传唐代李源与僧圆观(一说圆泽)友好,圆观临死前与李相约12年后到杭州天竺寺见面。李如约赴会,寺前果有一牧童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花吟月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悬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原来圆观生前与李结伴游峨嵋途中投胎南浦妇,牧童乃是圆观后身。唐袁郊《甘泽谣》、宋苏轼《僧圆泽传》、今人台湾林清玄《三生石上旧精魂》记述此事。
      从这个人生悟对、情谊缠绵的故事,想到三峡集石文化。其间人石相对、妙悟前缘的情趣,实在是不比这个故事差。
     从姜祚政、来层林等独自踏遍山野、搜寻剔扒,到协会内外数百人有组织地活动;从供置案头、独自把玩、默默无闻,到公开展览、电视播放、结集出版、名噪国内外;从只知赏心悦目,到全方位发掘、流派纷呈、著述繁多,三峡集石文化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终于走进了枝繁叶茂花满树、诗情画意竞风流的境界,成为三峡文化艺术园地一枝高标独树的奇葩。
      不仅仅需要芒鞋踏破岭头云众里寻它千百度的耐心,需要陋室透风君不计、怀抱顽石到天明的情怀,也不仅仅需要妙眼识金无遗漏、诗书赋尽石性灵的才华,而且还需要浩茫宇宙原相识、相逢无物不知音的灵性。能在自己简陋的居所放置一块奇石,真是万幸之幸。
      面对奇石,想起长江三峡地区三次著名的造山运动吗?那是地球母亲三次多么强烈的生命律动啊!天崩地裂,岩浆染红了苍穹;海水喷涌,彩虹挂满了天空;电闪雷鸣,地球在狂烈奔跑;声光交错,母亲披上了五彩盛装。所有的颤抖、呐喊、呻吟、蜷缩与冲动,统统浓缩在小小的三峡石中。每一次的面对,都止不住心惊肉跳、热血喷涌。
     想起9亿年来生存在古海洋中的那些原始生命么?它们被包熔在小小的三峡石里,静静地成为永恒,晶莹剔透、活灵活现。没有了汪洋大海的宽阔,没有了狂风巨浪的干扰,石质同海水一样冰凉。但它们活着。我们最早的祖先,想对后辈子孙说些什么?我愿读懂你们的艰辛和期望。
     想起那些背起行囊带上干粮、满河川苦苦搜寻,用衣角轻轻擦拭、用清水慢慢冲洗,放在掌中细细把玩、贴在脸上悉心体味的日子没有?这是比春种夏收更艰辛的劳作,是比吟诗作画更复杂的创造,是比谈情说爱更专一的爱恋。没有你们竭诚不断、一往情深的投入,怎会唤醒三峡石中那些沉睡的生灵,怎会有三峡集石文化的今日。一件作品,活脱脱就是一个活过和一个活着的生命的完美结合。
      欲识石中旧精魂,百万故事何从论;心性原若天边月,借得圆缺悟自身。
                 
【戊寅年三月初二 问石斋,曾载《三峡文学》、《安全生产报》文艺副刊,青海新闻网、湖北视窗多家网站首页转载


  二 雄关冷月

    朝思暮想的荆门山,可以说近在咫尺,我却始终没有勇气游历。或许是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历史的厚重;或许是热情匮乏,再美的风景于我终是白费。只肯坐了车,在江边远远眺望。

朦朦的月光,从依江而立的12座山峰顶端,若有若无地洒在江面。波光粼粼,有几只航标灯眨着眼睛,偶尔也有航船驶过,响起几声沉闷的笛声。浓重的夜色,吞没了白天的喧闹。江上江下以及两岸,旷远、寂静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

只能问我自己:这就是史籍记载上收蜀道三千之难,下锁夷陵一方之局的荆门山么?这就是曾经发生过7次大规模战争的楚西塞么?这就是历代诗人争相传唱仅《全唐诗》中佳作就有30多首的荆门12背么?流水叮咚、植被苍翠的秀色,朦胧中看不见了;草木溢臭、山花喷香的气味,夜风中嗅不着了;流霞如丹、曲径通幽的韵致,记忆中模模糊糊了:连何逊、瘐信、杨炯、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寇准、苏轼、欧阳修、范成大等著名诗人的咏唱,也融入夜色,渺不可闻了。心中叠影、流动的,只有白起、岑彭、陆逊、李自成、张献忠的金戈铁马、大纛狼烟;沉江的铁索,起火的战船,将士的喷血,建筑的焚毁以及满山遍野的枯骨在茫茫夜色中发出段段续续的哀鸣。

也许历史就该有几份沉重。没有人用血腥与双手构筑,没有人又用血腥与双手毁灭,就没有历史以及后人敬仰的历史精神。荆门山位于三峡东口南岸,距宜昌市城区5公里,北与虎牙相对,山有12峰相连,望之若仙人之背,且有天然拱桥,望之如偃月。既是楚西的第一屏障,又是入川的第一门户。山色俊秀,气象壮观。不仅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咏唱的胜地,而且是历代兵家争胜斗勇的要塞。山上曾建荆门城,以扼川鄂咽喉,做过古夷陵的县城。还建有楚塞楼,初为二层四角,后为三层六角,与古黄鹤楼、岳阳楼,并称长江三大名楼。江上曾建万里长江第一座浮桥,桥上还有斗楼,被岑彭一把火烧了。吴人在此以铁索封江,也被王濬以火攻破。刘禹锡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说的就是这回事。这些原本为战争设置的建筑,自然不会保存到现在。有人问我,宜昌的历史也很悠久,古建筑也很多,为什么没能像江陵一样保存至今。我的回答是战争。宜昌是要塞,不是都市。要塞非用火攻不可。白起拔郢都烧夷陵,一把火烧掉强楚之末抱残守缺的幻想;岑彭又一把火,烧掉公孙述据蜀称霸的野心;陆逊再一把火,逼得刘备从此一蹶不振;王浚还是一把火,使三国一统,尽归司马氏囊中,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后有陈隋夷陵之战,李自成、张献忠数度攻占夷陵,总是离不开火攻。有战火便有毁灭,象荆门山这样战事密集,再多的古建筑也会被烧光的。

文明在毁灭孽生,历史在毁灭中延长。腥风血雨的昨日景象,终究让位于纯粹的自然风光。长歌当哭的历史往事,已被长江逝水冲得黯淡无光,只有些断章残页,留在文人的诗文里、百姓的记忆中,发出些热情的赞叹或冷漠的藐视。我却想彻底忘记,温一壶酒,躺在江边的沙滩或堤坝的草坪上,赏之朦胧的月色。清歌雅唱,不亦乐乎!可我不能!不能忘记血写的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的血迹,也不能忘记历史的责任;甚至不能理解开展古战场旅游的意义何在——是让人追忆当年战火熊熊敝天日、尸骨成山阴风烈的悲惨场面,增长何必马革裹尸还的勇气;还是让人忘记历史的沉重,踏着青青芳草和芳草下先辈的血,尽情潇洒人生?我担心一脚踏下去,就会有无数的灵魂发出尖叫。我倒建议在这里开展国防教育,真有战争发生,我们便象荆门山的幽灵一样,扑上去咬断入侵者的脖子。当然,最好还是永远忘却。约二三好友,执一壶酒,尽情享受太平盛世,看雄关冷月,听潺潺涛声,唱大江东去月下飞天镜。朦胧的月色,巍峨的雄关,始终留在我的梦境。
    1996.5 原载《三峡晚报》文艺副刊】

  三 烹茶三游洞

严格地讲,南津关是长江中游的起点、三峡的终点。这一带属石灰岩地区,洞系发育良好。三游洞就座落在关内,周围还有白马洞、龙王洞、金狮洞,以山水、洞穴、名人文化为主体构成三游洞风景区。来宜昌的人如果没有游览三游洞,不能算来过宜昌。了解宜昌文化的涵义和底蕴,当然可以去观光葛洲坝、三峡大坝,去拜谒长阳古猿人遗址、屈原祠,去触摸中堡岛或杨家湾的陶片,不过都稍嫌远了一些;最好最近的,还是去三游洞仰望那满壁的石刻、踏数那古老的石阶、触摸那黝黑的石壁。站在三游洞顶的山头上,极目远眺,葛洲坝横锁大江,宜昌城烟云一片,江水漫天,航船点点,心头猛然升起一阵激荡。回望山上山下的亭台楼阁,在明媚阳光下闪着光辉。忍不住从心底发出赞叹:好一处自然景观与工程景观的珠连璧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遥相呼应!

 如果有了悠闲的时光,邀二三好友,在三游洞的山顶找一块青石,酌了清泉,沏一壶西陵好茶,就着风景,慢慢品味,越品越觉得其味无穷。左边,下牢溪清澈碧绿,深不可测;右边,长江水势平缓,航船经过,涛声拍岸。阵阵山风从树梢上略过,扑面而来;清脆鸟声从四周的密林中传来,婉转宜人;杯中芳茗可口可心,细啜襟灵爽,微饮齿颊香。尘世的烦恼和困倦一下子忘得一干二净,心灵和身躯几有飘渺若仙的感觉。

      西陵峡地区的花岗岩分化土壤和长年云遮雾绕的气候,最适宜茶树生长。古夷陵历来是贡茶的著名产地。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欧阳修)唐杨华的《膳夫经手记》、明黄一正的《事物绀珠》、明王象晋的《群芳谱》都把夷陵产的小江园、朱萸缭、碧简、明月茶列为极品,而宜红茶更是名噪中外的上等好茶。唐代诗人皮日休深情地写到:簇簇新英摘毫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乌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文人品茶,需要好山、好泉、好友、好氛围。曾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深知这一点,他曾在黄陵庙下的蛤蟆碚酌泉烹茗,幽然自得,并写诗赞道:石溜吐阴岩,泉声满空谷。能邀美泉客,系舸留崖腹。阴精分月窟,水味标荣禄。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有趣的是苏氏三父子也曾在蛤蟆碚酌泉品茗,幽哉游哉。苏轼写到:禀受清若洁,独与凡夫隔。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然而,在宜昌访山问水、烹茶品茗,最好去处还是三游洞。

这个位于下牢溪口半山腰的巨大山洞,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不知躺了几千年之后,被一位伟大诗人发现,而开始了崭新的生命。这位伟大诗人便是写过《长恨歌》、《琵琶行》以及《杜陵叟》、《卖炭翁》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公元819年3月,他由江州易任忠州,偕弟白行简同行,与著名诗人、好友元稹相遇夷陵,畅游三日,在西陵峡口发现了这个山洞,喜出往外,作文以记,命名为三游洞。此后历代文人从此经过,无不前往,留下诗文满壁。欧阳修、黄庭坚、苏氏三父子、陆游以至冯玉祥,都曾在这里留下诗文墨迹。正是这些诗文铸就了三游洞的灵魂。此前也许早有名人造访,然而由于没有留下任何遗迹供人回味,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一旦有人留下诗文,山水也就不同既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山水与诗人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造就了山水,山水成就了诗人。文人品茶,品的就是这文化味。

三游洞有名泉么?有!洞前石阶下的陆游泉,就是著名诗人陆游鉴尝后定的。这位身处北宋末年风雨飘摇中的伟大诗人,心怀收复中原的壮志和宏愿难酬的悲苦,赴剑门军中就任幕僚,途径夷陵,一路访山问水,体察民情,借以消解悲苦,宽慰情怀,写下了《入蜀记》和大量诗歌。久闻三游洞,疾走忘病婴。他为先贤的遗迹所吸引,为夷陵的胜迹所震惊,乃至恨笔不精:昨日到峡州,所见始可惊。乃知画非妄,却恨笔未精。《系船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韵》与《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水煎茶》二诗记载了这次游历。后诗写到:苔径芒鞋滑不防,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瓶满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一眼名泉于是诞生,而诗人品到的茶味究竞如何,则大有疑问。我想那茶一定非常苦涩,囊中日铸确是人所共知的名茶,可是走遍天下,找不到一眼名泉来沏它,那悲苦之味,不正是这位爱国诗人此时的心境么?所幸的是欧阳修在这里任县令时播下了诗文之种,并且诗人之祖屈原的巨大影响还留在人们心中,以至苏轼与父洵、弟辙同游的第二天,会有一位亭吏向他索要诗篇。我想这一定是三游洞最值得骄傲的一笔了。

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军政要人光临此地,他就是著名将领冯玉祥。那天,他迎着扑面的山风,健步拾阶而上,来到三游洞口,举目四望,满天狼烟,收复河山的愿望和处处捉襟见肘的现实,使他和陆游一样满心悲苦。抓起笔写下是谁杀害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1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然后才缓缓地叹了一口气。

而今,三游洞天天游人熙熙攘攘。象文化革命中被附近农民用来关牛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我的心情却并不因此而轻松。品着品着,便有了一丝苦涩、一丝不可松懈的责任感。这时,我想起福建方彩晖先生的《三游洞题诗》:一洞临江别有天,名山依旧记前贤。从此客梦长相思,最断人魂楚江边。

   【1997.4 原载《三峡晚报》文艺副刊,收入三游洞》一书

  四 如酒陈香

如酒醇香的是三游洞的多重情致。大自然的馈赠,经过了万代酿造,千秋埋藏,储之名川,传之于今。它是三峡的引子,三峡的头酒,却不能贸然掀开,喝得太猛。不然,一定酩酊大醉。它适宜慢慢挪开,细细品饮,心仪其悠长的气韵,神领其千古的芳香。

“夷陵西上二十里,层峦叠嶂摩天起;挂帆飞渡南津关,三游在望心先喜。”(清.张联桂《三游洞题诗》)

来到三游洞,首先会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惊讶。它三面环水,一面连山,位于南津关内侧下牢溪口,沿下牢溪岸和长江岸铺开,有山有岩有洞有泉,有苍翠的植被荫天的古树。苍翠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亭台楼阁、天然古洞、石阶栈道等景观。洞口位于下牢溪岸边半山绝壁。200米高的下牢溪大桥巍然高耸,桥底溪水殷蓝殷蓝,直通长江。山上山下,映出一溪一江的翠绿。

透过惹人爱惹人醉的自然景观,沉下心来,寻求山体洞穴形成的历史与成因,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三峡地区七曜、巫山、黄陵三大背斜,形成于大约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古新世燕山运动。西陵峡黄陵背斜天柱山段的裸露岩层,经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察,被国际地质学界确定的寒武纪、震旦纪国际标准地质层。奇怪的是,主要为花岗岩成分的黄陵背斜,在莲沱与南津关之间,横江斜插着一条石灰岩地带,即地质学上的 “喀斯特”地带,大小溶洞174个,三游洞为其中之一。于是美国工程师萨凡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把三峡坝址选择在南津关的意见被否定,因而三游洞得以巍然矗立于两坝之间。

三游洞山门题有“三游雨齐” 的匾额,古朴庄重。进了大门,沿着蜿蜒石阶,走进第二重山门,便看见洞口。洞内外满壁是诗文石刻和碑碣。洞高大宽敞,但不深。洞顶钟乳石悬挂。洞中央立着“前三游”三人雕像,四周碑刻、石刻琳琅满目。仔细观瞻,这些古典的现代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碑刻石刻,无不抒发着自己的感慨,构成绚丽的历史篇章。风雨沧桑,有的字迹已经脱落;有的在“十年动乱”中毁损,散落,重又找回来修复;有的字迹苍劲堪为法书;有的内容珍贵可为历史佐证。

清人龚绍仁诗云:“三游最著名,喧传自唐宋”。起因是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于被贬赴任途中,结伴游玩,发现这个山洞,并命名为三游洞,随后在文人中掀起波澜,宋时已游人如织,宾朋满门,为峡州三大景观之一。恰如苏辙诗云:“三人一去无复反,至今冠盖长满门。”明时列入东胡八景。历朝历代,数不清的文人墨客、风流韵士、政界要人观光于此。举其要者,有欧阳修、三苏、黄庭坚、陆游、钟惺、王士祯、张联桂、刘大魁、丁玲、冯牧、吴冠中、沙汀、峻青、姚雪垠、王朝闻、贺敬之、吴世昌、冯其庸、康濯、范曾、尚长荣、李默然,及冯玉祥、周恩来、李先念、方毅、肖克、廖汉生、宦乡、李瑞环、李铁映、张爱萍、吴仪、胡绳、钱伟长、钱其琛、何振梁、罗豪才、吴邦国等一长串名单,差不多占据半部中国文学史和半部近代史,至少也是很大一角。他们都在三游洞留下了足迹和墨迹。日本国前首相海部俊树也曾前来访问。三游洞现存宋碑达七块,唐宋以来诗文100多篇,蔚为大观。名人文化,是三游洞浓墨重彩的一章。

但是,三游洞如酒醇香的文化底蕴,仍不只于此,还有更古老的遗迹支撑着它的绵长高香。在白居易命名三游洞之前,诗人杜甫也曾泊船三游洞下岸的津亭并写下《春夜峡洲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一诗。朱庆基任峡州知州时,主修至喜亭,让由京城贬为夷陵县令初到的欧阳修作记,欧公在记中“一为舟子喜”、“二为朱公喜”、“三为自己喜”,至情至性,名篇千古流传。还有陆游品评为名泉并写下《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查茶》七律诗的陆游泉,为纪念黄山谷六年三游此洞而修的山谷亭,都够我们留连忘返。而建于东汉的古军垒、三国遗迹张飞擂鼓台,更使我们回到金戈铁马的年代,闻听东汉农民起义的烽火和三国争雄的大纛狼烟。至于发掘不久的西周时期练铁遗址,更把我国铁器文明上推了若干年。土地革命时期,三游洞曾是中共鄂西特委和宜昌县的地下交通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退入四川,三游洞曾是湖北省政府临时办公地。1939年在三峡督军的冯玉祥造访在洞中办公的省政府官员,题写了“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后刻于石壁。1943年石牌保卫战前夕,为阻止日军西进,第六战区司令官陈诚的指挥部曾驻扎于洞内。5月,日寇纠集10万兵力多路直插石牌,军民浴血奋战,挫败日军西进妄想,从此扭转战局。三游洞厚重的历史,压得人有点透不过气。

新建景观有:移地复建的楚塞楼、新修的震旦角石园、集当今名家印拓石刻的中华印章园,沿壁开凿的石栈道。也无不构思精巧,礼出有据,景上添花,使三游洞再添情致。 

三游洞固有的自然与历史资源酿出千年美酒,醉了西陵山水,醉了万古长江,更醉了千古游人。闻香赋诗,见景起舞,情景使之然也,性情使之然也。江山如美酒岂能无诗文以佐之?日日守着三游洞美景的峡州亭吏,爱诗如狂,应亭吏之请,苏询父子三人本已各题诗一首于洞壁,第二天他又向苏轼索诗,苏轼又写下五律一首。“山翁劝留句,强与写槎枒”。这正是三游洞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没有古人对文化的如此景仰,何来三游洞底蕴的如酒醇香?

“一洞临江别有天,名山依旧记前贤。从此客梦长相思,最断人魂楚江边。”三游洞就这样让游人沉醉在如梦记忆里。

  【2004年7月为《峡口风景区》一书作

文图均为元辰原创作品

微主简介

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作家,网络文学批评者,著有《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