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湖北新媒体文学联展||兰桂腾芳:乡村系列散文

 元辰1948 2021-12-14

夷陵评论

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0-078 总第 555 期  编发:元辰


    兰桂腾芳,本名王学兰。荆楚网东湖社区-荆楚文坛版主。长江网长江论坛长江文坛版主。武汉作家协会会员。

元辰微评

      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城市化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必然引起高度关注。比如扶贫攻坚正在决战决胜时刻,比如乡村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我们大家都期望的。

      乡村同样是精神与文学的母亲。人到了城市,根还在乡村,梦还在乡村。一些人明知回不去了,依然梦魂牵绕。写好乡村,能给城市化安魂提劲,不用怀疑。

       但是如何写好乡村,如何还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一个梦,需要探索努力,不能总是停留于事物表面,不能总是简单的个人回忆。散文不是简单地把陈年旧事唠叨一边,而要有新的发现与感悟,这是深度。广度呢,要集中题材,集束表达,系列画像,揭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细节依据'和变化情态。题材需要规划,深度需要开掘。兰桂腾芳的实验有意义,是他正在做着开掘与体验的工作,努力认识着发掘着正在悄然变化的新乡村。也许还不够精美,但努力无疑是可以出成果的。谁行得早,谁先得梦中之月。我信。

兰桂腾芳

乡村系列散文

乡村商店

曾几何时,天门乡下小卖部铺天盖地。一般的每个湾子都有一家。甚至有些湾子里有几家。有的是在门前屋后盖一栋小房子,有的是在村头路口做一间小屋,也有的在正屋厢房腾出一间房间,做一个简易的货架摆上商品就可以开张营业了。小卖部里经销的是一些烟酒副食、烟花鞭炮、香纸蜡烛、日用百货之类的商品。村民们足不出湾就可以购买日用生活用品。更有甚者用一辆大板车摆上几只大木箱装上商品到人流量比较多的村头路口就做起生意来。他们披星带月,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任劳任怨,乐于此举。

自然农耕时期,小农经济时代。乡村商店都是私营的专业型的小型店铺。销售布匹的叫匹头店,销售烟酒副食的叫杂货铺,销售锅、炉、锁、链的叫铁器铺,销售缸坛罐碗的叫陶瓷店,销售针线鞋帽的叫百货店,购销粮食的叫杂粮行,杀猪卖肉的叫肉案,供应早点的叫勤行。形形色色的店铺中要数杂货铺的生意最好。 那时候,天门农村自然集镇体小量多。天门的乡村商店一般都散布在这些小集镇上。还有一些走村串户的货郎担送货上门蒙妇孺。

在那火红的年代,大办农业的岁月。每个大队一个商店,那是公社供销社设的代销店。有的代销店规模比较大,商品比较齐全。诸如烟酒饮料、副食调料、笔墨文具、铁钉铁丝、五金工具、电线电灯、煤油蜡烛、农资农具、锅碗瓢盆、布匹鞋帽、针线毛巾、牙膏牙刷、搪瓷制品、洗涤日化、胭脂花粉、雪花膏、花露水,等等。一应俱全。还代办供销店的收购业务。收购一些废品和土特产品。俨然一个供销店的分店。大部分的代销店就不同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卖部。只是比后来的个体经销店规范些。他们只代销一些日常商品。就是一些日用小百货和烟酒副食之类的。供销社是不往代销店委派职工的。代销店的员工大都是年级大了退下来的大队干部。素质都是杠杠的。社员们利用空余时间到代销店置办一些急需用品比起到供销社的供销店里去要方便多了。到供销店里去购买商品往往是要向生产小队干部请假耽搁工时的。代销店是供销社为农民建设的一项名副其实的便民工程。

代销店为供销店承办代销业务。供销店是区供销社在各个公社开设的综合商店。设副食门市部,百货门市部,布匹门市部,五金门市部,农资门市部,杂货门市部,饮食门市部,收购门市部,市场交易所。地址都设在本公社范围内的比较大一点的集镇上。集镇上同时还有食品门市部,其业务是收购生猪和鸡蛋以及杀猪卖肉。天门农村有的公社的集镇上还有棉花公司开设的棉花采购站,粮食部门设置的粮食购销站。粮食购销站夏季收购小麦和黄豆,全年销售稻谷和大米。不是每个公社都有粮食购销站和棉花采购站的。以后撤区变社了。原来小公社的供销商店,粮食购销站,棉花采购站依然保存。供销社是乡村农民早于人民公社的一个合作化组织。其全称是供销合作社。棉花公司和粮食购销站都是供销合作社的下属部门。供销社的员工是有别于农民的集体所有制职工。农民却是供销社的股东。以前供销店在本公社范围内的其他小自然集镇上也分设分店的。分店的员工是供销店分派的。到后来供销店撤销了其分店而在所在大队改设代销店。几年以后慢慢普及到了每个大队。供销店完成了其商业网点的全面布局。供销合作社把农民自己的商店办到农民自己的家门口。

农民挣工分计报酬的乡村分配方式结束后。农民们再也不用到生产队出勤做工了。劳动纪律对农民失去了约束力。农民们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社会活动。农村经济政策也在渐渐地放松。一部分有经商头脑的信息灵通的农民到工商所申办个体工商执照就办起了经销店。经销店与代销店是不同的。代销店是代理供销店行使销售活动,不可以自行进货的。经销店自己进货,自己销售,自负盈亏。代销店是集体的,经销店是个体的。两者同时为村民服务。竞争是难免的。只有客源竞争,没有价格竞争。价格是统一的政府定价,没有活动的余地。经销商虽然是自行进货,也只能到供销社批发部、百货公司批发部、副食品公司批发部进货。批发价也是统一的。利率也是统一的。一包大公鸡香烟到处都是卖一角五分。批发价是一角三分四厘。乡下人大部分都抽的大公鸡香烟。请客设宴或者请匠人过师傅大部分都是圆球香烟,条件好一点会派新华香烟。游泳香烟在城里也属干部香烟了,在乡下是很少见的,当然也不是没有。无论供销店也好,无论代销店也好,无论经销店也好,根本上不存在价格竞争的条件。经销店是不会给农民带来额外的暴利的。

天门南部汉江一带的经销店都是在岳口进货。岳口的批发部有好几家。有国有公司的,也有供销合作社的。岳口百货公司批发部是批发小百货的,经销店规模本来就小,也只能销售一些小百货。岳口副食品公司是批发烟酒糖盐等一些副食品的,也批发烟花鞭炮。还有一家小庙供销社批发部是一家综合批发部。到后来蒋场供销社也在岳口设了一家综合批发部。岳口批发部算是不少了。各个批发部的生意兴隆的很。早晨,批发部还没开门营业,就有很多经销商排队等候。中午,批发部营业员中餐午休时间,批发部门外还是排着长长的队伍。营业时间,开票的也好,发货的也好,营业员们是没有功夫休息的。岳口的批发部不仅仅只是为天门汉江一带的经销店服务。潜江沔阳的沿汉江一带的经销店也在岳口进货。除夕和元宵节,批发部的员工也要忙半天了下午才能回家吃团年饭。天潜沔把除夕的晚餐和元宵节的晚餐都叫团年饭。进货的经销店主更是只有急急忙忙地往家赶,家人们都望眼欲穿地等待他们回家团年。

农村政策越来越松,市场经济越来越活,农民消费越来越高,乡村商店越来越多,流通渠道越来越宽。自然集镇上起步早的经销店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已经做起了批发业务。百货公司和副食品公司的批发部随着企业改制关门闭张了。供销社的批发部也随着供销店的解体退出市场了。小集镇上的个体批发部越来越成气候。经销店进货越来越方便。乡村店的数量越来越膨胀。乡村商店的门类也越来越齐全。杂粮行,农资店应运而生。

杂粮行是古老的名称,新时代当然要有新名称。新名称更准确些。美其名曰粮油交易所。也确实就是做粮油交易的。最先起步的交易所仅仅只经营粮油兑换,销售生猪饲料。慢慢地生意规模越做越大,业务范围越做越宽。由单纯的粮油兑换拓展到五谷杂粮收购,兼营面粉和大米的销售。同时也做土特产交易。后来由于村民们都不再饲养生猪了。饲料市场在乡村消失。交易所就干脆只做粮棉油交易了。原先粮油交易所都是做坐店生意。村民们把收获的五谷杂粮和油料晒干后送去交易所换钱。交易所的食油生意是有兑换起步的。名曰兑换,其实是一种代理业务。村民们把晒干的棉籽、菜籽送到交易所验收划级。交易所开一张兑换单给村民。交易所把收购的油料送到食油加工厂兑换回食油。村民们凭兑换单去取油。到后来交易所从外地引进一种植物食用油。叫棕榈油。棕榈油进回来后,交易所就开始销售与兑换兼营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步步提高,食用油也提档升级吃色拉油。棕榈油脱出市场。交易所也撤掉食用油业务只做粮食生意了。乡村生意自古都是杂粮行最容易做。名曰交易,其实也是代理。既不需要本钱,又两头吃价。无本的买卖,只赚不赔的生意。粮食是赊账收进来,现钱销出去,销出去才付款。粮食交易所门槛低效益高。追随者风起云涌。店多是把双刃剑,利弊相间,喜忧参半。喜的是店多了容易形成市场。所谓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然不是把交易所集中起来建成硬件市场。市场便可以吸引外地大客商来采购。这样就解除了杂粮行的学生之忧。忧的是店多了竞争就激烈了。恰似分子未变分母增大了。交易所虽然可以坐在店里销货了,但是,坐在店里很难收到货了。风水轮流转,买卖倒颠覆。以前是农民下生下气地道交易所卖货。后来是交易所摇尾乞怜地到农民家里收货。以前是交易所赊账收货,销货后付款。后来是交易所先下定金见货付全款再提货。竞争愈演愈烈。竞争到了直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收割才能收购到货物的地步。一些实在受不了此等罪的交易所关门大吉,改行从事别的行当去了。渐渐地乡村粮食交易所越来越少了。

农资店是个新生事物。什么生意都见过,未见过农资这一行。农耕社会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不用到商店去买的,都是自家自备的。村民们收割农作物时筛选的的颗粒饱满的果实留下来做来年的种子。每家都饲养了生猪,鸡禽。有的还饲养了耕牛,耕牛也有几家供养的。这些禽畜的粪尿是极好的农家肥。农具都是请匠人师傅在家制作的。科学技术进入农业领域后。农业生产资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子由原种场专门培育。肥料是农家肥与化学肥料相结合。农作物病虫害有了农药防治。喷雾器是当今农民唯一使用的农具了。其他农具都被农业机械替代了。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就由农业生产资料商店来完成。农资商店的生意一般都是赊账销售。而且还要店主送到田间地头。到年底了商店老板再到各家各户求爷爷拜奶奶滴收账。

时过境迁。农村人口涌到城里去了。乡村已是空壳。很多小卖部日落西山。那些批零兼营的经销大户顺应时代进化。学城里的小超市样子办起了综合超市。超市里货源是不需要超市老板出去进货的。都是城里的批发商开车送到家,按店老板布置好的位置摆放好,然后清点数量再结账付款。超市里除了零售外也做批发业务。不过不是对小卖部批发,而是对村民们的红白喜事批发一些喜糖、礼品、烟酒、鞭炮、调料,甚至连冷冻的鸡、鸭、牛羊肉,还有生鲜的鸡蛋等等。同样也是开车直接送到客户家里按主人布置的位置摆放。等到宴席结束后货主把一些没用完的商品退回来时再结账。超市老板们个个都喊冤叫屈。没有生意焦虑,有生意焦躁,不来生意苦恼,做了生意烦恼。不知道如何是好。

天门的乡村商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不好做了。

乡村诊所

天门乡下每个村都有一间村办西医诊所。村民都习惯叫医院。村民们有头疼、发烧、咳嗽、腹泻、外伤的,就会到到诊所来医治。因为是医护治疗疾病的处所,所以乡下人就叫医院了。一般诊所里只有一名员工。既是所长又是医生,既是司药又是护士,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总之,一个人总揽全局。诊所里一间门诊室,一间药房,一间注射室,几张病床。几乎就是诊所的全部设施了。诊所里是没有化验室的。更不会有其他医疗设备。一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二是技术力量不支持,三是病人病情不适用。有了也是闲置。诊所只是方便村民们一些小病小伤的治疗,大病是无能为力的。

很早很早以前,乡里人管诊所叫药铺。是私人中医诊所。乡村医生也只是中医。那时候,村民们称中医医生为先生。为了区别私塾里的教书先生又把医生叫医病先生。药铺与私塾一样都供有祖师爷的牌位。只不过私塾供的圣人孔夫子,药铺供的是药王孙思邈。乡村药铺一般开在自然小集镇上。天门一般都叫,也有叫的。应该是有交易市场的中心村。乡村药铺里的先生医术不是很高。也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瞎忽悠的。药柜里草药有的生霉有的长虫。乡村医疗条件非常恶劣。什么生意都还价,没见过药铺让过价。药铺里是既不做价,也不赊账的。村民们的小病一般不去药铺不求医就诊。大病药铺又治不好。乡里人的身体体质很劣,健康状态蛮差。人生寿命能圆满六十花甲就是莫大的荣幸最大的奢望。

人民当家做主后,天门乡村有了集体开办的公办诊所。一般都是一个乡公所一间中医西医兼容的卫生所。区公所或镇上就叫卫生院了。卫生所又在离乡公所比较远的小自然集镇上设一间分所服务周边的乡民。乡里人叫联诊所,大概就是中西医联合诊所之意。卫生所的职工都是集体性质的商品粮户口。大都是县卫生局征招的乡村里一些有中医基础的文化青年到中等卫生学校培训的中西医兼容的医生。也有一些旧时药铺里老中医和一些中等卫校毕业的西医生。所里的业务尖子理所当然的担任所长。卫生所的医生轮流到联诊所执医。村民们小病到卫生所或联诊所就诊,大病就到卫生院里去就医。乡下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态比旧时都有明显的改善。

卫生所里没有化验设备。医生们诊断病情全靠望、闻、问、切。医者仁德,大都是蛮规范很认真。凭理性知识诊病的医生也是有的。当然,这样的医生属于稀有人才了。天门有一个卫生所里一位姓肖的卫校毕业的西医生,看病的程序很简单。病人到他办公桌下一坐下,他只问姓名和年龄,然后提笔就开处方。而且千篇一律。只是姓名、性别、年龄不同而已。他时常教导所里的同事:到我们这里来看病的除了上吐下泻就是头疼发烧,何必搞得那么仔细。人们给他编了一段顺口溜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男女老少都倒背如流:老肖老肖,看病开药,简单扼要,头疼发烧,爱皮西(APC)三包,多喝开水,少吃辣椒,如若不好,再找老肖。其实,肖医生说的也是实话。到卫生所了来看病的病人何尝又不是一些头疼发烧、咳嗽感冒、肠炎腹泻之类的小病呢。

小病只能在卫生所以及分所里治疗。乡村农民一般头疼发烧、伤风咳嗽、便秘腹泻跑到城里大医院区治疗。那就是头顶石头唱戏。人又吃了亏,戏还唱得不好看。到大医院看病,病人要有耐心,不要伤心,只有寒心。首先必须起早赶车进城。接着马不停蹄地直奔医院。到医院后排队挂号、排队候诊。好不容易等到往大夫面前一坐。医生只问你什么症状。如果病人说头疼发烧还咳嗽。医生马上拿笔刷刷刷,开一张胸部透视单。再看下一位。病人就又得要排队交费,排队候视,排队取报告单。等到透视结果一出来,病人兴冲冲地拿去医生一看没毛病。医生接着刷刷刷又开一张胸部X光拍片单,病人又去排队。病人再把拍片结果拿去医生看,还是没问题。刷刷刷,医生有开出一张血液检验单。病人还得去排队。最后病人拿着化验单给医生一瞄,也是没问题。刷刷刷,医生又要开检验单。病人问医生还要检验啦,医生就说病还检查出来,当然还要继续检查。病人说钱已经用光了。医生就会脱口而出,感冒,回去小诊所里买点感冒药就行了。

减少疾病,保障健康。是农村合作医疗的宗旨。乡村享受爱民春风,农民沐浴惠民阳光。患病农民到合作医疗站就诊一次只需要五分钱挂号费。村民们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天门农村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间合作医疗站。合作医疗站的医生大都是接受过医疗培训的农民。美其名曰赤脚医生。卫生所委派一名医生到各合作医疗站坐诊。合作医疗站的医疗水平与卫生所是保持同步的。赤脚医生们对于一些常见疾病还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有些赤脚医生钻研业务非常用功。有人还总结出非常经典的诊疗经验:来合作医疗站看病的无非就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服用乙酰螺旋霉素片;消化道疾病服用诺氟沙星(氟哌酸)片。赤脚医生只要会用这两种药足矣。合作医疗站与卫生所一样,只有这两种病人来此就诊的。合作医疗站除了治病还兼备防疫。防疫是免费的。合作医疗站有一名赤脚医生专门负责防疫。定期走村串户为婴幼儿注射疫苗。小学课堂是为少年儿童注射疫苗的最佳地方,一个也漏不掉。成年人也要防疫。春季预防流感,夏季预防疟疾。脑膜炎流行的那几年主要是预防脑膜炎。合作医疗站里抽调一名赤脚医生带领各生产小队配备上来的一名防疫员组成一支防疫队伍,先采集能预防疫情的新鲜草药集中熬好汤。然后分区分片到各家各户,田间地头,学校教室,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倒给人们口服。无论男女老幼每人都要喝到。预防疟疾是卫生防疫部门分发下来的片剂。脑膜炎隐迹了,疟疾消灭了,流感的威风扫地了。乡村里控制了瘟疫,减少了疾病。村民们不再为生病而烦恼和忧愁。

乡村的分配制度由按劳取酬变更为联产计酬后,合作医疗站就成了赤脚医生的责任田。合作医疗退出了历史舞台。村民们也将合作医疗站改称为医务室。医务室自负盈亏。赤脚医生承包了医务室也就不再是赤脚医生了。卫生所便把委派到各合作医疗站的坐诊医生召集起来重新在离卫生所稍远的对周边有辐射能力的大队开办分所。与大队卫生室竞争。村民们看病就医再也不是五分钱就可以了。卫生所分设的诊所的药品是卫生所调拨。药价理所当然地有卫生所制定。大队医务室的药品就要到镇卫生院批发采购。药价就要加百分之十五的利率。诊疗费和注射费卫生主管部门有指导价的。大队医务室依然保留防疫功能。只是都要收取费用了。而且是不负担成人们的防疫任务的。

后来,生产大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大队医务室摇身一变就成了村医务室。村医务室其实质就是一间私人诊所。诊所的财务收支自行管理,药品采购自由支配,亏本赚钱自己负责。就是一家行医的个体户。再后来,卫生所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载入乡村医疗的历史史册,其分设的诊所也完成了角色的转换蜕变成个体诊所。

农村合作医疗的春风又绿集镇与村庄。五分钱看病的福利未回乡村诊所。诊所每年享受农村合作医疗补贴。合作医疗主管部门依据全村村民缴纳合作医疗金额的总数按比例将合作医疗补贴下拨村医务室。患病村民到本村医务室就诊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优惠。到外村的医务室去看病就意味着放弃享受合作医疗优惠的权利。村民们一般都是选择医疗水平相对高一点的医生看病。并不是一定到本村医务室就诊的。医生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差的医务室就只有坐享农村合作医疗补贴了。那些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好一些的医务室除了享受补贴外还可以创收额外的收入。有农村合作医疗作保障,天门的乡村诊所大概不会在优胜劣汰中造成太大的两极分化。

乡村学校

乡村学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没有橡胶跑道,没有投影屏幕,没有学习机,也没有豪华教学楼。只有黄土操场,只有水泥黑板,只有草稿本,也只有寒窗小教舍。天门的金凤凰大都是从这鸡窝里飞出去的。

乡村小学全都是民办的。乡村民办学校是民办公助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是村民集体的福利机构。与城里的社会资金办学的民办学校不一样。是不以创收为目的非营利性的学校。学生享受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待遇。只是教学条件存在差异而已。乡村中学都是公办的了。没有民办的乡村中学。乡村中学有的会聘请一些民办教师代课。代课的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存在差异,只是同工不同酬罢了。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民国。天门农村与别处一样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新式学堂,只有旧式私塾。几个幼稚童围着一个老学究读一读《三字经》,写一写《百家姓》,数一数《百千万》。基本上就可以结束学业了。有一些好学的会继续学一学《论语》,念一念《诗经》,对一对《对联》。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人们就会喊秀才了。也有读十二年长学的。那就是《四书》、《五经》全学完,资治通鉴也要看。这样的人也许会参加科举考试。有的人读成了迂腐先生,迂腐得什么事情都要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照着书本做。更有的人十二年长学读下来,愚钝得达到了幼稚童的智力。人人都说人从书里乖。这些几箱子古书能够横念倒背的书生乖到在任何事物面前都不知所措了。物极必反也是客观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天门乡下便开启了新式教育。初期一般都是一个乡三所公办小学。江汉平原原来都是县辖区、区管乡,只是到了现在才改成县辖乡了。学校的密度还是蛮可观的。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就差不多。父母都会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学习知识。只是一些女孩子读到三年级就回家挣工分了,也有一部分女孩同男孩子一样会读完六年级。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考到镇里去读中学。天门乡下,女孩子读中学的很少。原先区里是没有中学的。到了后来每个区才有了一所中学,与镇上的中学是不同的。镇上的学校是全日制中学。区里的学校是耕读中学,也就是半耕半读的农村中学。农村中学的学生完成学业就回乡务农了。

生活在改善,人口在增长。公办小学不能满足学龄儿童就读。生产大队就办起了小学以方便社员群众子女入学读书并缓解公社的公办小学的压力。民办小学因此就应运而生了。所谓民办小学其实就是生产大队出资建校舍、置设备、安排教师而已。有的还是借用社员的民房做教室。也就是住房宽敞的一点社员无偿提供的。当时的民办小学仅仅只就是一所初级小学。学生读完三年级就要到公办小学读高级小学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国家全力推进普及教育战略,教育体制全面改革。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民办小学就肩负起乡村小学教育的重任。公办小学便升级成了乡村中学。乡村中学也只是实施的初中教育。学生初中毕业后大部分都回家务农。只有一少部分的优秀学生有学校和生产大队联合推荐到镇上的高中去继续读书。学生高中毕业了,统统回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发挥作用。

民办小学诞生之初。大队领导班子从村民中挑选出有文化的社员担任教师,称之为民办教师。民办教师不是工薪族只是是生产队社员。也就还是农民。每年比照生产队社员中高等级标准计工分。国家每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名曰民办公助。慢慢的乡村里有了小学毕业生,便充实到民办教师队伍里来。以后有初中毕业生回乡了。民办教师的师资水平就又上一个新台阶。到后来乡村开有了高中毕业生。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了。民办教师的主力军便是那些新时代的高中毕业生了。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教师都不定期的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业务培训,以提高民办教师的业务能力。寒暑假期间,全体民办教师都要参加由区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教师集训。假期集训不是业务培训是政治学习。是锤炼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的活动。如今政治气氛日益淡化,教师假期集训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后由于农村行政区划的改革。便由公社教育主管部门行使该职责了。民办教师虽然都是农民,其师资水平与公办教师没有太大差距,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教学质量也是不容置否的。

人口数量大爆炸时期,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乡村女孩和男孩一样都享受同样的教育。国家普及教育战略又上升到普及高中教育。乡村初级中升级为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下放到大队办。生产大队的民办小学便升级为七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了。那时候学制改革委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小学+ 初中为七年一贯制。初中班称之为带帽中学。带帽中学教师还是学校原来的民办教师。其待遇是高于小学教师的,每年级每科每月国家补助高出几元钱。如果有教师夸科任课就会又会多得一份补助。各科课程还是按教学大纲一点都没有缺少。国家恢复高考后,初中升高中是要经过县教育局组织统考的。然后按考试分别由县高中、镇高中、公社高中,乡村高中分批次录取。一般乡村学生都有就读高中的机会。只不过是层次不同。后来中高考剥离。高中教育的资格收归公社高中。乡村高中降格为初中。民办学校的带帽中学也随之脱帽。生产大队的学校又名归民办小学了。带帽中学的老师有的便就此结束了教师生涯。

应试教育浪潮兴起后,民办教师的工分考核指标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依据的。学生考试成绩主要是按照全乡镇平行班的名次来审定。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都是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命题,交换监考,统一阅卷,统一计分,统一归档。带帽中学还要参考升学率,毕业生的升学档次也是考核教师工分因素之一。师生们的教学任务压力山大。谁都不敢懈怠。中学班的晚自习是免不了的。当时,天门农村的照明用具还是煤油灯。大队也没有资金为学校置办发电设备。每到晚自习,教室里每人一盏灯。灯光昏暗,烟雾笼罩。师生们鼻子里充满黑色的鼻涕,眼睛里充满鲜红的血丝。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泄气。大家都梦想着一考跳龙门,一飞跃农门。虽然初中升高中还不能确定人生命运。但是,也是参加高考必须跨越的门槛。民办教师只有教出一届考试成绩靠前的学生才算是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凭着满意的答卷便可获得相应的报酬。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改为乡与村。大队民办小学便成了村办小学。村办学校的老师还是民办教师。只是不再计工分取报酬了。农村的分配制度已经由按劳取酬改为联产计酬。工分没有了存在的平台。民办教师的报酬由村民集体负担其工资。人口结构随着时代潮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也步入老龄社会。儿童数量有减无增。每个村的学校规模逐年萎缩。每村一所小学到后来多村联办一所学校。乡村学校在一步一步消失。民办教师有的转正做了公办教师,有的改行出外创业谋职,有的继续任教既当教师又当农民。天门的乡村学校已经很稀缺了。

乡村学校学生的座椅都是学生的私有财产。每个学生一套座椅从小学一年级一直陪伴到初中毕业。课桌课椅同书包文具盒一样是每个学龄儿童入学的必备品。家长必须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款式自制一套桌椅。学生才能正常入学上课。否则,学生只有站着听课,站着读书,站着写字。乡村学校只提供教室教学,只提供教师授课。学生活动的操场还是提供的。民办小学是这样,公办初中也是这样的。乡村学校的学生就这样要陪父母为其准备的课座椅走完从学前班到初中的全部历程。

当今乡村,青壮年都外出或打工、或经商、或办厂、或创业。全村尽是空巢家庭,全乡都是空壳学校。天门乡下,只有空巢老人,很少看到留守儿童。大都跟随父母外出就读去了。少量留在家里由爹爹婆婆照顾的孩子都在涌进城里读书。高中进城战略刚开始实施,小学生进城早已形成了潮流。乡村学校在天门大约的确不会再存在了。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顾名思义,就是漂亮的农村,美好的农村。环境美,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而不是都市,也不是城镇。

美丽乡村具有乡土气息,美丽乡村保持地方特色。美丽乡村保持浓郁的乡村风土人情。何所谓乡土气息是与洋场气派互为反义词。也就是相对立的。对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阴阳也是相对立的。其实,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说,乡土气息里可以接纳洋场气派,但是,以乡土气息为主,以乡土气息为重。不可喧宾夺主。所谓地方特色是与千篇一律相对立的。俗话说,路隔十里,乡俗不同。美丽乡村不可以一个模样。也不可以大同小异。相同的是概念,都是乡村,相同的是视觉,都很漂亮。不同的是内容。美丽乡村的内容不应该是印刷品。不是统一编辑好内容,不是统一排好版面,印刷机一开,美丽乡村全部出来了。天底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树。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地球村里美丽乡村是千差万别的。所谓风土人情,当然是历史文化,地理物产,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风土人情也理应随之变革,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风土人情的核心内容是不能改变的。

美丽乡村不是都市化,也不是都市翻版。美丽乡村不是克隆都市形象,也不是复制都市版本。美丽乡村给都市人以新视觉新体验。美丽乡村不是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也不是城市小区。美丽乡村更不是都市游园。美丽乡村并不是旅游风景区。当然,美丽乡村是可以给都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消遣,游览,观光,体验农家生活的。美丽乡村是繁荣昌盛的农村乐园。美丽乡村是多姿多彩的农民家园。

美丽乡村拒绝脏、乱、差。美丽乡村杜绝荒、野、蛮。乡村是农民生活、生产,养息、繁殖的空间。乡村是田野、牛栏、鸡舍、猪圈的组合。垃圾、渣滓、桔梗、柴垛,牛粪、鸡屎、马尿、茅池,蛆虫、蚂蚁、蜘蛛、尘螨,苍蝇、蚊子、蟑螂、老鼠,共同组成传统村落的基本特色。荒坡、杂草、丛林、土垡,田埂、小路、池塘、泥巴,秃树、枯枝、野藤、乱篱,茅屋、破墙、残壁、烂瓦,共同体现古老农村的基本象征。这些特色与象征与现代农村是格格不入的,在美丽乡村更是踪迹灭绝。

美丽乡村可以是世外桃源,不可以是花花世界。美丽乡村要给人以安居乐业的感觉,美丽乡村不让人有奢侈浮华的印象。乡村当然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载体。美丽当然以兴旺为目标,以繁荣为理想,以平安为保障。美丽乡村首先应该是平安乡村,其次是富裕乡村,最后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村落不可以是空壳农村,美丽乡村的农民不应该是空巢老人。美丽乡村的产业不能够是萧条农业。美丽乡村必须人丁旺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美丽乡村当然不是产业单调,生活枯燥,文娱乏味的古老农村。美丽乡村除了第一产业外,二、三产业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产业把经济搞实,二产业把经济搞强,三产业把经济搞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全面兴旺。就成了美丽乡村。

 一个美好的词语

美丽乡村是一个新名词,很时髦,很新潮。似乎与新农村相互同义。其实,也不尽然。美丽乡村应该是新农村的样板或典范。建设美丽乡村也就是建设新农村的样品。美丽乡村也应该是新农村的升级版。美丽乡村的档次和品位应该比普遍的新农村要高。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建设新农村的精品。

乡村振兴战略其实质就是要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高潮。所谓建设新农村就是让农村旧貌换新颜。就是让农业辉煌腾飞。就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乡村振兴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实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重心在农村,重点在农民。神州大地,幅员辽阔。农村面积占据大部分国土。农村居民占据大部分人口。首先,大部分的国土和人口梦圆小康。其后,才能言之实现全面小康。

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方针取得了举世震惊的胜利。东方睡狮猛然苏醒,东方雄狮叱咤风云。中华儿女挺起腰杆子站起来了。华夏民族巍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以先农村后城市的战略决策也同样取得了可喜可贺的进步。国民经济指标明显上升,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发家致富掀起热潮,土豪巨贾渐露头角。

实现小康以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也同样取得了重大进展。胜利在招手,曙光在前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到了决战时刻。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岖的。励精图治,砥砺奋进,让美梦成真。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不仅仅适合社会主义的中国。更适用于整个地球村。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粮食人类拿什么喂饱肚子。没有农业粮食从哪里来?人类要发展社会,必须先生存下来。否则,何谈发展?毋容置疑,农村,农业。农民乃国计民生之基础。

农业凋零,农村荒凉,农民进城。是当前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蛮荒的农田,萧条的村庄,年迈的农夫,岂能与小康社会是相提并论的。更谈不上全面小康。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心是乡村繁荣,农民富裕,农业兴旺。现实与初心的反差令人警醒。实现与目标的落差,更令人激昂。我国农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解决“三农”问题刻不容缓。

国土面积达世界第三的发展中的农业国家向发达的西方工业强国进口巨大批量的粮食。滑天下之大稽。农业强,才国强。粮食富,才国富。没有粮食,没有农业。说民族昌盛,讲国家富强,只能是空口谈白话而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家崛起,民族振兴,务必以粮为纲大办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粮食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

大办农业,其实质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顾名思义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掀向高潮。广阔的农村旧貌变新颜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基础。实现农村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实现全面小康不是中华民族的终极目标,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基础。实现现代化,才是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标志。

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

美丽乡村的图景

小桥流水人家,涓涓细流荡清波,葱葱烟柳舞婆娑。波光岸边燕剪柳,柳丝浪里莺唱歌。夹岸绿荫掩小桥,欢快水鸭桥下乐。香车对岸显风流,洋楼隔岸送秋波。炊烟袅袅出枝头,牧笛轻轻进村郭。碧波绿水隔不住,迎来送往小桥多。

小桥流水人家。最适宜饶场村美丽乡村的村庄面貌之目标。

美丽乡村必须村貌美,气象新,空气鲜。

美丽乡村不要水泥森林,不要钢筋峡谷。不要水塔烟囱,不要车水马龙。不要灯红酒绿,不要纸醉金迷。

美丽乡村美在乡村。乡村美,美在自然。自然美,美在山水。山美水美才是自然美。

饶场村地处江汉平原,没有高山,没有峻岭,连丘陵也没有。欲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唯有水文章可做。可惜,绕场村的水资源也不具备水乡资格。没有湖泊,没有河流。连小溪也没有。可叹,绕场村的水文章仅在人工开挖的排灌渠。

饶场村的自然村落已经初具“小桥流水人家”的雏形。全村的农舍不是面水而建,就是背水而造。但是,布局不够美颜。如果将各组(自然村)做如下调整。就会更加赏心悦目了。

窑河沟一线。

六组,方家湾整体搬迁至窑河沟与胡家湾对河而建:七组,将窑河沟以西搬迁至窑河沟朝东面向窑河沟而建,将窑河沟以东的前排湾子搬迁至窑河沟朝西面向窑河沟而建。六组和七组的一部分在窑河沟连成一体。

西湖沟(天南长渠)一线。

八组,毕家湾前排搬迁至西湖沟与十一组(小垸子)连成一体。七组的一部分,八组,十一组。全部面向西湖沟与天南长渠对河而建。

孟潭沟一线。

一组,何陈湾整体搬迁至孟潭沟相向对河而建。与十三组(狗屎湾)连成一体。

中心渠一线。

十四组整体搬迁至中心渠与五组对河而建。五组,幸福河一排搬迁至中心渠而建。四组,老湾搬迁至中心渠与新农村对河而建。十三组搬迁至范璋垸背向中心渠而建。

村部。

十二组在村文化活动中心一側以集镇形式而建。建一座饶场的“场”。

饶场村没有享怡神之眼福的天然风景,没有发思古之幽情的历史名胜,也没有兴土木之工程的资金财富。以上方案得以实施,饶场村方能够展示美丽乡村的村容村貌。才能给人以赏心悦目视觉。

渠中有水,渠岸有树,渠上有桥,渠堤有路,渠滨有村。一幅现代版的江汉平原清明上河图。

美丽乡村的颜值

天蓝水碧田园青,桃红李白柳成荫。牛哼猪叫公鸡鸣,男欢女笑童叟欣。这大概算得上美丽乡村的颜值。

美丽乡村当然是给人以视觉美。所谓视觉美,给人以“新、奇、特”的感觉。肯定不可以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美丽乡村的外观并不在“高、大、上”。美丽乡村的视觉一定要“土、靓、爽”。美丽乡村的视觉美,应该是欣欣向荣的景象,生机勃勃的风光,和谐文明的风尚。令人以悦心赏目的享受,给人以神清气爽的眼福。

美丽乡村不可以给人以视觉累。所谓视觉累,虽然给人以豪华、富丽、鲜艳的印象。但是,又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给人以干净、整洁、明亮的印象。但是又让人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城里是这般景象,美丽乡村同样这般景象。彼地如此景色,此地也是如此景色。如此这般,势必让人产生视觉疲劳。视觉疲劳意即视觉累。美丽乡村的视觉累。并不一定是萧索荒凉的光景,衰落凋敝的景况,刁蛮跋扈的风气。千篇一律的靓丽景物同样令人以兴味索然的感觉。给人以置若罔闻的心绪。

美丽乡村的颜值的“新、奇、特”应该另有一番讲究。新,既是“新貌”更是“新鲜”。不仅仅只是旧貌换新颜,必须要“新鲜”。所谓新鲜简言之,即前所未见。奇,只是“奇异”,不是“奇怪”。虽然要与众不同,但是不能“奇怪”。所谓奇怪就是丑态。常言道,丑八怪也。特,不要“特别”,只要“特色”。不是独特出“别扭”,而是要打造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事物的独特的正能量风格。总而言之,美丽乡村的颜值,不只是焕然一新,也不是花里胡哨、更不是故作矫情。

 美丽乡村的颜值理所当然的要生态环境美。森林乡村就成了美丽乡村颜值的一种征候。

一般乡村不可能提供大面积的土地植树造林。而渠岸路旁,田边地头,村前屋后,应该是绿树遮荫。车行林荫路,庭座林荫园。方能成森林乡村的美景。满目光秃秃,不见树和竹。绝不是美丽乡村的颜值。

田成块,路成网、渠成格。是美丽乡村颜值的另一番风景。景观河道,纵横交错:乡间公路,垂直相交。秀丽田园,绿植相间。清清的小渠水,悠悠绕田流:幽幽乡间路,浓浓荫盖头:垄垄庄稼地,季季大丰收。

美丽乡村的颜值,田园风光怡,芳香扑鼻来。

春天是花园,夏天是瓜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梨园。一年四季是游园。年年岁岁是乐园。

春天里鸟语花香,夏天里莲笑荷香,秋天里果累稻香,冬天里笔畅书香。一年四季溢馨香,年年岁岁飘芳香。

美丽乡村的气质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光彩夺目的气质源自修养与内涵。文化是修养与内涵的根本。人的气质如此,事物的气质亦然。美丽乡村的气质当然也应该是乡村本土的历史与文化的征象。

大自然是美丽乡村的最佳文化。原生态是美丽乡村的不二历史。大自然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炼就美丽乡村的魅力。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云雾雪霜,花草竹木,鸟虫鱼兽,水火土石,构成美丽的大自然。原生态的乡土气息、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构成美丽乡村的涵养。风俗习惯,村舍民居,餐饮小吃,土特产品,特色产业,绿色作物构成古朴的原生态。归自然之环抱,发思古之幽情。才是美丽乡村气质之所在。

农耕文明,稼穑底蕴,是美丽乡村气质之魂。正月拜年送福。二月积肥备种。三月种瓜点豆,四月犁耙水响,五月割麦插禾,六月采莲摘瓜,七月汗滴土渴,八月棉白稻香,九月五谷归仓,十月播籽种麦,冬月吟赋白雪,腊月置办年货。一年四季,劳逸结合。美丽乡村,不见手工劳动,只见机器作业。乡村以农为主。现代农业乃美丽乡村气质的灵魂。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美丽乡村气质之脉,稻谷小米,红薯玉米,大豆高粱,萝卜白菜,南瓜土豆,油菜小麦,芝麻棉花。禾苗苍翠。硕果累累。猪满圈羊满牢,牛满栏马满厩,鸡满笼鸭满棚。畜壮禽肥,肉富蛋丰。农业无外乎就是种植业养殖业。没有耕田种地,没有养殖畜牧。何来美丽乡村?

产业繁荣,人口昌盛。是美丽乡村气质之核。气质是优美的身段,气质是高雅的涵养。华丽的外衣称不上气质,光艳的架子谈不上气质。富丽的村貌加地老田荒,堂皇的农舍加人少巢空。如此组合与美丽乡村气质格格不入。发展经济,壮大产业,留住人力,扩大就业。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才是美丽乡村气质核心。

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是美丽乡村气质之韵。逃离喧嚣,摆脱浮躁,排解污垢毒素,远离奢侈浮华。乃乡村休闲之逸致。享受宁静,领悟恬怡,吸收新鲜空气,贴近绿色生活。为乡村休假之闲情。观赏植被,感知生态,游览田园风景,体验农耕劳作。为乡村观光之风采。松懈筋骨,舒张神经,探究民间工艺,考察民俗文化。乃乡村旅游之风姿。观秀丽风光则心旷神怡。赏民间文艺则醒脑明智。

体育健身,文化养老。是美丽乡村气质之趣。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生后顾之忧。诚然,生老病死乃宇宙规律。但是,延年益寿也是人生追求。虽然,美丽乡村不是诊所医院。不能够救死扶伤,也不能够康复疗养。但是,修心养性,养身健体。美丽乡村还是可以发挥其作用的。老年聚居,互相照顾,同乐共趣。挥毫泼墨,摇扇舞剑,踢腿推掌,吹笛弹琴,唱歌跳舞,棋盘博弈,牌局斗智,网上社交。都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身病好治,心病难医。心情舒畅,心理健康,疾病难以缠身。身强体壮,才能够老有所乐,减少疾病,才可以老有所养。文化娱乐,体育运动,不仅是老年人健身养身的活动,也是年轻人锻炼身体,提高体质,修心养性,排解负荷,宣泄情绪之手段。更是人生之情趣。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是美丽乡村气质之忌。美丽乡村不可以仿制,更不可以克隆。美丽乡村不是城市社区的复制品,更不是经典样板的山寨版。美丽乡村里不要假山假石人造湖。美丽乡村本来野花野草本地树。美丽乡村的景观是自然风貌,不要人工打造。外地的宝贵经验只能是学习的样本,不可以是抄袭的范本。气质不是舶来品。气质是自身修养而成的。修养要靠丰厚的文化底蕴做铺垫。效仿得出模样,效仿不出气质。美丽乡村的气质切忌千篇一律的样板。

鲜明的个性,强烈的特色,是气质固有的属性。美丽乡村的气质,既要时代精神,更具土特气息。

    《夷陵评论》欢迎惠赐达到省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水平的文学作品,来稿附个人简介、个人照片,邮66371560@qq.com,文责自负。 已在微信平台发布的,需对“元辰文苑”开放白名单。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微主元辰,本名袁国新,宜昌人。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有《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悠悠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二百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