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可以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呈现超出想象的爆发力,其背后是相关“元宇宙”要素的“群聚效应”(critical mass),近似1995年互联网所经历的“群聚效应”。 要真正理解“元宇宙”,必须引入技术视角。在技术视角下,技术意义的“元宇宙”包括了内容系统、区块链系统、显示系统、操作系统,最终展现为超越屏幕限制的3D界面,所代表的是继PC时代、移动时代之后的全息平台时代。 支持“元宇宙”的技术集群包括五个板块:其一,网络和算力技术——包括空间定位算法、虚拟场景拟合、实时网络传输、GPU服务器、边缘计算,降低成本和网络拥堵;其二,人工智能;其三,电子游戏技术——例如,支持游戏的程序代码和资源(图像、声音、动画)的游戏引擎;其四,显示技术——VR、AR、ER、MR,特别是XR,持续迭代升级,虚拟沉浸现实体验阶梯,不断深化的感知交互;其五,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去中心化的清结算平台和价值传递机制,保障价值归属与流转,实现经济系统运行的稳定、高效,透明和确定性。 “元宇宙”是以“硬技术”为坚实基础的,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集成电路、通信组件、新型显示系统、混合现实设备、精密自由曲面光学系统、高像素高清晰摄像头。2021年,虚拟现实穿戴设备制造商Oculus的最新VR产品销量持续超预期,再次点燃了市场对于虚拟现实的想象。“元宇宙”形成的产业链将包括微纳加工,高端制造,高精度地图,光学制造,例如衍射波导镜片,微显示和芯片制造,以及相关的软件产业。最终,“元宇宙”的运行需要物理形态的能源。 可以肯定,未来的“元宇宙”居民势必多元化,只会比《银翼杀手2049》社会更为复杂,每个个体都不会只具有单一身份,而是具有复杂身份,其生命也是从有限生命到无限生命。 如果说,“元宇宙”的本质是“信息块”,那么,“信息视角下的生命是什么?”作为信息人、数字人、虚拟人,完全可以想象为一个信息构成的网络。 “元宇宙”的主体,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最终都演变为有机体和无机体,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的结合,形成所谓的“后人类”。其实,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后人类”问题已经引发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左右出生的“Y”代人群,对即时通讯、网游、云计算具有天然的接受能力,更在意生活体验,是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第一代,带动了YOLO (you only live once)文化兴起。但是,2010年之后的“Z”代,则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与尖端科技互动,并将科学技术进步完全融入自己生活的第一代人,也将是“元宇宙”完全意义的“原住民”,已经开始参与“元宇宙”的构建,推动“元宇宙”向更高阶的维度发展。 也可以将“后人类社会”形成过程想象为生命形态从所谓的“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过渡的过程。期间自始至终会存在两种演变:一种演变是生物学的、信息论的、技术的演变;另一种演变则是伦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这两种演变都同时充满期望和难以预期风险的前景。有一种说法:在未来,超过90%以上的人类活动,科研、艺术、教学、开发、设计,都会在元宇宙中进行。(吴啸:《“元宇宙”-21世纪的出埃及记》)所以,如何评估“元宇宙”模式的风险,需要尽早提到日程。*** 六 *** “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因此,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考量: 第一,如何确定“元宇宙”价值取向、制度选择和秩序? 的阶级结构瓦解,传统社会秩序的所有支点都不可避免的“中性化”,进入了所谓的大众化的虚无世界,或者虚无状态,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不得不承认,“元宇宙”就是现代社会虚无趋势的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显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