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曹操篡汉,蓄谋已久(下):笼中天子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这两回的标题是“曹操篡汉,蓄谋已久”,上一回,我们讲了曹操“蓄谋已久”,这一回,我们讨论一下,曹操是否打算篡汉。

讨论之前,我们先看另外一位也曾想过奉迎天子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袁绍。


袁绍动“奉天子”的心思,比曹操早。

公元191,七八月间,袁绍从韩馥手里夺取了冀州,立即起用了一批不受韩馥待见的河北能人,其中一位叫沮授。

沮授对袁绍说:

将军您很年轻时就入朝做官,名播海内。后来,朝政混乱,董卓阴谋废君另立,又是您正义刚直,阻止乱臣贼子的胡作非为。您单骑奔出洛阳,让董卓始终心怀恐惧;您渡黄河北上,勃海郡的吏民敲锣打鼓欢迎您。如今,您统率勃海军队,又得到冀州的支持,威震河朔,名重天下。现在,虽然黄巾反贼到处袭扰,黑山一带也有贼寇,但只要您挥师东征,则青州黄巾一举可灭;回师黑山,那里的贼寇也在劫难逃。锋芒指向幽、燕,公孙瓒必会覆灭;以武力威胁戎狄,匈奴也必俯首称臣。将军您借此广纳天下英才,麾下雄师百万,到长安迎奉天子,重建洛阳,恢复宗庙。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讨伐那些不肯归附的乱臣贼子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天下谁是对手?用不了几年,盖世功业必将成于您手。

【老沮对袁绍死心塌地,说明袁绍必有可取之处】

袁绍听了,大为激动,对沮授说,先生真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于是,提升沮授为监军和奋威将军。

衣赐履说:这简直就是袁绍、沮授版的“隆中对”啊。此处告诉我们,献帝刘协,不是一条谁都不待见的臭袜子,刘协,有用。那么,袁绍后来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呢?





公元195,刘协东返。沮授向袁绍建议说

将军您家世代重臣,忠义传家。如今,天子流离,宗庙残败。我各州、郡表面上都称自己是义兵,实际上互相算计没有哪个是真正忧国忧民现在已基本平定冀州,兵强马壮,应该西迎天子,迁都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积蓄兵马,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叛逆畜士马以讨不庭,天下有谁能与您对抗?

袁绍颇为兴奋,就打算听从沮授之言。这时,颍川郡河南省禹州市人郭图、淳于琼反对说:

汉朝王室已经没落,如今要使它复兴,不是太扯淡了吗!而且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各据州、郡,手下人马动辄数以万计。正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大好时机。如果把天子迎到身边,一举一动都要上奏请听他的,则自己权力削弱;不听他的,则为抗旨不遵左右都不妥,岂为上策

授说现在迎接天子,符合君臣大义,时机也非常好,如果不早作决定,让别人抢先下手,到时后悔莫及

袁绍想来想去,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

【真把皇帝弄来了,对袁绍并不一定是好事儿】

衣赐履说:“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与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如出一辙。可见,天下能人的见识,都是差不多的。

那么,袁绍拒绝沮授,采纳了郭图、淳于琼的意见,原因是什么呢?






郭图、淳于琼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天下大乱,汉室将倾。意思是老刘家要完蛋了,江山要改姓了,将军您可要抓住机会哦。

第二,如果把皇帝接来,你袁绍做事情,是自己拿主意,还是要请示天子?我们做臣子的,是听你袁绍的,还是听天子的?

袁绍本来支持沮授,听郭图、淳于琼这么一讲,心道,对啊,一旦把天子搞过来,我特么还得天天早请示、晚汇报,还得战战兢兢,什么事儿都得问他,这不是自找麻烦嘛!

于是,放弃。






而毛玠向曹操建议“奉天子”时,曹操什么反应?

曹操根本就没任何反应,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是听天子的还是听他曹操的,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天子算什么,当然是听我曹某人的啊!

袁绍和曹操之间一个重要区别立即显示出来:袁绍顾脸面,曹操重实利。

对曹操而言,只要能获得实质性的好处,脸面这种东西,有,固然不错;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老袁家伺候老刘家,将近一百年,习惯了。如果把献帝刘协接到身边,却视之为无物,或者玩物,袁绍过不去心里那道坎儿。还权给皇帝吧,心有不甘;不还吧,又怕别人指指点点,于脸面上不好看。干脆不接了。

实际上,对普通人而言,顾及脸面,做事才有底线,不会干出太出格的坏事儿。但对于争天下的野心家们而言,顾及脸面,则是致命伤

不顾脸面,也可以换个说法:胸怀天下,有大格局,不会拘泥于脸面这种小事儿。






好,我们看看,曹操是怎么对待献帝刘协的。





首先攫取权力

夺军权。献帝刘协于公元1967月回到洛阳,当时手下有兵的主要是三个人,大司马张杨,驻军野王(河南省沁阳市,位于洛阳东北方);车骑将军杨奉,驻军梁县(河南省汝州市,位于洛阳东南方);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在洛阳保卫朝廷。

八月,曹操率军到达洛阳,立即向刘协奏报韩暹、张杨有罪,应予征处。韩暹害怕被诛杀,单人匹马投奔杨奉。手下军队自然归了曹操。

刘协认为韩暹、张杨护驾有功,下诏不予追究。

【曹公,心理素质不是一般地强啊】

十月,曹操出兵征讨杨奉,杨奉投奔袁术,曹操攻陷了杨奉在梁县的营寨,夺取杨奉的大量物资。

衣赐履说:皇上认为韩、张有功,曹操认为有罪,甫一见面,君臣就起了冲突。

张杨和杨奉都没有得罪曹操,而且曹操信誓旦旦和人家是好哥们儿,但一进洛阳就翻脸,只是因为这俩人手上有兵罢了,干掉他们,或者赶跑他们,便于下一步对献帝的控制。






行政权。八月十八日,曹操自任为司隶校尉,兼尚书事。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封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

八月底,迁都许县,改称为许都。随后,刘协到曹操军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向皇帝展示军威)。

九月,太尉杨彪、司空张喜被免职。

十一月二十五日,任命曹操为司空,代理车骑将军(大将军让给了远在冀州的袁绍)。

衣赐履说:曹操自任为司隶校尉,这个岗位很重要,掌管首都,监察朝臣。不久之后,曹操任命自己的亲信丁冲为司隶校尉。卫将军董承,理论上应该有一定兵权,但曹操给人家改成辅国将军,名字挺好听,权力没收了。大将军给了袁绍,自己担任车骑将军,彻底把原大将军韩暹、车骑将军杨奉踢出了朝廷序列。

另外,公元196年,罢掉三公中的太尉、司空,只剩了司徒赵温。曹操担任司空,一直干到公元208年。这一年,彻底废掉三公,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曹操自任为丞相。我们有理由相信,司徒赵温,非常温,从来没跟曹操叫过板。实际上,公元208年,赵温为了拍曹操马屁,举荐曹丕,不知怎么拍到马蹄子上了,曹操把他给撤了。






其次织鸟笼

曹操把刘协当成什么?

当成鸟。

因此,得编个鸟笼,关起来。

曹操一到洛阳,就诛杀了议郎侯祈、尚书冯硕、侍中台崇,这三个人是刘协从长安带过来的,是刘协的身边儿人。杀了他们,目的是隔绝刘协与外界的联系。

有人可能会问,曹操真的完全阻断了刘协与外界的联系了吗?

是的。

《后汉书·伏皇后纪》载,自从刘协到了许都,只是名义上还是皇帝罢了,身边的侍从、护卫,全都是曹氏心腹,或者曹家的亲戚。有个叫赵彦的议郎,有一次给刘协讲了一点时事,曹操听说后,立即诛杀赵彦。

皇帝身边,只要有不和曹操一条心的,基本上都被干掉。

【再高级的鸟笼,也是鸟笼】

曹操有一次入殿,见到献帝。献帝忍不住对他说,您如果能辅佐我,那就对我好点;如果不能辅佐,那你就行行好把我放了。曹操大惊失色,赶紧离去(操失色,俯仰求出。有的人把“俯仰”译为磕头,似不妥)。

衣赐履说:自从刘协到了许都,就成了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可谓笼中天子

刘协从当皇帝那天开始,就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但在董卓手上,甚至李傕、郭汜手上,虽然刘协说了不算,但身边好歹有几个自己人,还可以一起说说话、流流泪、叹叹气的人。

在曹操这里,一个自己人都没有。可以说,刘协是东汉十几个皇帝中,最惨的一个。

我们是否可以问曹操,如果你要有一丁点想还权给皇帝的想法,都不能这么干吧?






再次,痛下杀手。

董卓,杀了一个皇帝,杀了一个太后,被天下视为乱臣贼子。

曹操,没杀皇帝,但杀贵妃、杀皇后、杀皇子。

先杀董贵妃。董贵妃是辅国将军董承的女儿。据说献帝刘协实在受不了曹操的专横,决定刺杀曹操。东汉以前的皇帝,想要干掉专权的外戚大将军,常规的方法是找几个可靠的太监,找一机会,把专权的家伙干掉。但太监们不都被袁绍他们杀光了吗?刘协没办法,四下一望,似乎只有董贵妃的老爹、辅国将军董承可以商量,于是,给董承下了一道密诏,让他联合可靠的人,诛杀曹操。结果事泄,曹操诛了董承等人的族。然后派人到宫里头抓董贵妃。刘协说,贵人现在怀有身孕,朕求你放过她吧。如果董贵人没怀孕,没准儿放一马也不好说,现在居然怀孕了,那更是要斩草除根,必须杀!

再杀伏皇后。董贵妃被杀,伏皇后恐惧,皇帝的老婆,曹操说杀就杀,这哪天可能就轮到我了诶!于是,写信给他父亲伏完,讲曹操如何凶残,要她父亲秘密地图划铲除曹操这么凶险的事,居然写信而不是面谈,只能说明,皇后的父亲想见皇后,也是千难万难,进一步说明,献帝刘协被关得密不透风。伏完不敢动手,但这个事儿还是泄露了。曹操大怒,便逼着刘协伏皇后,然后,命御史大夫郗虑尚书令华歆兵入宫逮捕伏后。伏后紧闭门户墙壁中,华歆进去把她一把抓出来当时,刘协与郗虑坐在外殿。伏后被带出来时,光着脚,披头散发,哭着与刘协告别,说,老公啊,你就不能救救我吗刘协怆然说,你先去吧,我也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呢。回头郗虑说郗公天下竟然有这样的事吗?

【刘协:皇后,你先去吧,我说话儿就到】

我们不知道郗虑是怎么回答的,但他圆满完成了任务。被关到掖庭暴室,幽禁去世的两个皇子,都被毒死。伏皇后的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亲等十九人放逐涿郡。

衣赐履说:曹操就是这样“奉天子”的。曹操包办了皇帝的所有工作,因此,献帝刘协很清闲,以致于我们在读《后汉书·献帝纪》时,发现里面记的都是曹公干这个、干那个,就没刘协什么事儿。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同年,刘协将皇帝的位子禅让给曹丕,大汉朝正式结束。

那么,篡汉的是曹操,还是曹丕?






实际上,曹操从迎接刘协那一刻起,就没打算还权给刘协,权臣没有退路,这一点曹操比谁都清楚。

前面,霍光被诛族,董卓被诛族,跟那儿摆着呢!这两个家族的遭遇告诉曹操:

第一,千万不能放权,死都不能放;

第二,高度重视个人安全,对各种刺客、内鬼严密防范,只要抓住,必须斩草除根。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得很清楚,想让我放权,告老还乡,做梦!老子一放权,立即就会被人谋害。

那么,曹操不放权,也不称帝,就打算这么耗下去?也不是。

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看,人家一早就决定,把权力交给儿子的嘛。

那你说是曹操篡汉,还是曹丕篡汉?






其实,当时的大小诸侯,都想当皇帝,曹操卓然其中,想当皇帝,不丢人,后人没必要非把他美化成忠君爱国的那副怪模样。





最后说点儿又好笑又严肃的事儿。

上面,我们说袁绍不如曹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袁绍顾及脸面,曹操却不大在乎。当时,十来个诸侯争夺天下,最后胜出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你会发现,这哥儿仨,都具备这个特点。

皇叔刘备,逃命比兔子快,每次都把老婆娃娃丢掉,从来都没觉得愧疚;投降比吕布利索,先投公孙瓒,再投陶谦,再投吕布,再投曹操,再投袁绍,再投刘表;益州牧刘璋请他去打张鲁,他却抢了人家的地盘,终成帝业。要是面皮不够厚实,皇叔早就愧死几百回了。

孙权虽然年轻,面皮功夫也很了得,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刘备的大舅哥,忽然夺取荆州,把关二哥杀了,然后把首级送到魏国,嫁祸曹丕,转而又向刘备求和;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孙权偏偏不称帝,反而向魏国称臣,称完臣又随时翻脸,这份儿从容和淡定,也需天赋。

袁氏兄弟干不过这几位爷,实属正常。

【点赞、点“在看”,都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