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衣赐履按:戴旭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没法转化成国家硬实力的GDP都是狗的屁。对和平时期来说,这个话有点绝对;但对于战争状态而言,则相当有道理。打赢一场战争或者一次战役,总结原因,可以列出一百条,一千条,但真正最重要、最直接、少了它就打不赢的那种原因,也就一两条而已。那么,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他真正的硬实力,究竟是什么呢? 公元200年,十月,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袁军溃逃。 《后汉书·袁绍传》载,冀州属下的郡县很多投降了曹操。袁绍逃到黎阳(河南省浚县)的黄河北岸,进入部将蒋义渠大营中,握着蒋义渠的手,说,兄弟,我这颗脑袋就托付给你了!蒋义渠说,老大,您放心,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死人。袁军残部知道袁绍还在,又逐渐聚集起来。 《三国志·太祖纪》载,公元201年,四月,曹操在仓亭(山东省阳谷县北古黄河渡口,)再次大破袁绍,袁绍回到河北(绍归),收拢散卒,平定背叛的郡县。 【官渡离仓亭似乎有点远】 衣赐履说:袁绍十月溃逃,史称带八百骑过黄河,连沮授这样的高官,都没来得及带,曹军坑杀袁军七八万人。但是,六个月之后,曹操又在黄河另一个渡口仓亭打败袁绍,袁绍这才回到河北。这似乎说明,在官渡,袁绍虽然败了,但可能并不像史书说的那么惨,也不是直接过河,而是沿着黄河,且战且退,跟曹操又怼了半年,直到仓亭,才渡过黄河。如果袁绍当时只带了八百人逃跑,显然撑不了这么长时间。 此处存疑。 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攻击在汝南郡(河南省平舆县西北射桥乡)打游击的皇叔,皇叔的表现依然那么默契,立马大败而逃,投奔荆州牧刘表。 咱提一嘴田丰。 官渡之战之前,袁绍打算挥军南下时,田丰反对,说: 曹操已经击败刘备回来了,许都不再空虚。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穷,兵马虽少,却不可小视。现在,咱不如按兵不动,与他相持。将军您据守山川险要,拥有四个州,对外结交英雄豪杰,对内加强农耕战备。然后,挑选精锐,建立奇兵,频繁攻击曹操的薄弱之处,不断骚扰黄河以南地区(曹操地盘在河南,袁绍地盘在河北)。曹操救右,我们就攻他左边儿;曹操救左,我们就攻他右边儿,我们让他疲于奔命,这样,老百姓无法安心生产,我们不必劳苦,曹操已陷入困境,用不了三年,就可坐等胜利。现在放弃必胜的谋略,而要以一战来决定成败,万一不能如愿,后悔就来不及了。 袁绍没有采纳。田丰不断在袁绍跟前叨叨,把袁绍搞得很烦,就以扰乱军心为由,把田丰扔大狱里去了。 袁绍大败而回。有人对田丰说,这回,您一定会受到重用了。 田丰说: 袁绍外宽厚而内猜忌,不能明白我的忠心。我屡次直言相劝,触怒了他,如果这次他胜利了,或许能赦免我;但他却失败了,我的死期也就到了。 袁军将士都捶胸痛哭,说,假如田丰在这里,一定不至于失败。 袁绍对逢纪说,留在冀州的众人,听到我军失败,都会挂念我;只有田丰以前劝阻我出兵,我不知道如何面对他诶。 逢纪说,田丰听说将军失利,拍手大笑,说果然不出他所料。 袁绍对众人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计策,果然被他取笑。 于是下令把田丰处死。 公元202年,六月,袁绍在忧愤中去世。 【袁盟主,死而有憾啊】 官渡之战,曹操必然胜出,袁绍必然失败,似乎已成定论。我看过的原因分析,大多与荀彧、郭嘉的观点一致。 荀彧认为,曹操对袁绍有“四胜”: 袁绍表面上宽仁而内心猜忌,用人却不能充分信任;曹操明达,唯才是举,能够做到人尽其用,这是度胜。袁绍谋略很多但不能决断,下决心总是慢半拍;曹操当断则断,应变危局不拘常法,这是谋胜。袁绍治军宽松,法令不立,士卒虽多,其实难用;曹操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少,皆争致死,这是武胜。袁绍凭借家世出身,表现得很有智谋,不过是为了求得名誉,因此那些水平不咋地会说漂亮话的士人多归附于他;曹操至仁待人,推心置腹,不为虚美,自己虽然非常节俭,但对有功者的赏赐毫不吝惜,故天下忠正有本事的士人都愿意为他所用,这是德胜。 郭嘉认为,曹操对袁绍有“十胜”: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 郭嘉比荀彧多了六胜,但拧去水分,干货都差不多。 我个人认为,就官渡之战而言,曹操战胜袁绍,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两条:一为能打;二为谋略。也就是荀彧、郭嘉说的武胜和谋胜。至于什么道胜啊,义胜啊,德胜啊,等等等等,都是锦上添花的玩意儿,属于“大年三十儿的凉菜”——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有的读者可能比较推崇所谓正义之师那种说法,不义之战岂能胜利?!咱不作无谓的争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秦代表了正义吗?希特勒横扫欧洲,是道胜了还是义胜了?如果没有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日本人会投降吗?忽必烈建立元朝,是因为他讲道德,还是因为他讲大义?…… 【郭嘉整出了“十胜”,绝对的宣传高手】 实际上,袁绍在官渡之战的表现,战略明确,执行得当,可圈可点。我理解袁绍知道自己的兵没有曹操的兵能打,只能靠优势兵力取胜,他的大战略是: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力量,绕着许都骚扰;袁绍本人亲率大军,以优势兵力在官渡吃掉曹操。也就是说,刘备集团、黄巾变民集团,以及被策反的各郡、县,四处起兵,不需要取胜,就是骚扰,使曹操不但要派相当的力量保卫许都,还需要大量兵力应付这些骚扰,确保曹操在官渡的主力得不到补给、增援。而袁绍则以多出曹操二到三倍的兵力,在官渡一举灭曹。 从史书记载看,袁绍基本上实现了这个战略意图。 如果说袁绍犯了什么不可挽回的错误,就是对乌巢军粮重视程度不够,被曹操偷袭成功。 但,也仅仅是重视程度不够而已。如果乌巢的后勤保障部队只有两三千人,曹操偷袭,袁绍没有派重兵去援救,那当然是大错特错。但实际上,乌巢的粮车有一万余辆,后勤保障部队至少数千人,袁绍又派大将淳于琼率一万人马守护,曹操偷袭乌巢的部队只有五千人(带多了也不行,官渡大营守不住),淳于琼军也是曹操军的两到三倍,结果被曹操全部歼灭,非要说袁绍没有派重兵去救援淳于琼非常愚蠢,似乎并不那么充分。 因此,我以为,曹操最终战胜袁绍,除了迫使许攸归降的谋略之外,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 曹军生猛。 大约有三个原因: 第一,曹军千锤百炼。这一点基本不用解释,从袁绍、曹操等人建立反董联盟开始,曹操就没消停过,一直在打。打黄巾,打袁术,打陶谦,打吕布,打张绣,打刘备,还有七七八八的变民集团,他的队伍一直不以数量取胜,一直在战斗中练兵,打造出一支精兵和一批强将。这个,恐怕不是袁绍军能够比得了的。 第二,曹军有必死之心。许攸来降,建议曹操偷袭乌巢,曹操立即亲自率军连夜出发。之后,五千曹军打得一万多淳于琼兵马龟缩营垒,袁绍的援军已经到了曹操背后,曹操依然奋力向前冲杀,根本不管身后,一举攻克淳于琼大营。如果曹操没攻下淳于琼营垒,那就必死无疑。那么,曹操为什么亲自率军攻打乌巢?因为,别人去他不放心,别人去未必能够死战,别人去攻不下乌巢他就死路一条,还不如直接在乌巢战死来得痛快。袁绍的援军就在身后,曹操为什么不管不顾,继续前冲?一支军队的最高统帅抱着必死之心冲锋在前,其他官兵能不卖命?这是死磕,来不得半点儿虚的,与任何谋略都没有关系。曹军有必死之心,袁军无成仁之志,焉能不败? 【曹军绝对生猛】 第三,督军、护军制度。曹操这个人,有点法家的味道,比较重视制度的建设。关于“督军”、护军制度,史书上记录很零碎,也没有特别权威、精准的解释,但我觉得非常重要。督军也好,护军也好,有点像是政治委员和监军的结合体,似乎既可以制约部队主将,也可以直接向最高首长汇报部队的情况;既负责监察官兵,也参与军事行动。“督军”这两个字是我给起的,实际上没这职务。督军的权力比护军要大,多由曹操的本家,老曹家和老夏侯家的人担任;护军则主要由特别亲信的人来担任。我们分别举几个例子。 督军: 夏侯惇。公元217年,跟随曹操征讨孙权回来后,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夏侯渊。官渡之战时,夏侯渊行督军校尉。公元210年,夏侯渊行领军。曹操征孙权回军之后,又让夏侯渊督诸将攻打庐江的反叛者雷绪,又督徐晃攻击太原的贼寇……又督朱灵平定隃糜(隃读如余)、汧氐(读如牵低)……张鲁投降,汉中平定,任命夏侯渊为代理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 曹仁。曹操征徐州(陶谦),曹仁督骑兵,常为前锋……又以议郎身份督骑兵……曹操征马超,以曹仁代理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在渭南大破马超……苏伯、田银反叛,以曹仁代理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伐田银等,破之…… 曹休。曹丕即魏王位,任命曹休为领军将军,封东阳亭侯。夏侯惇死后,以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 曹真。夏侯渊死后,曹操任命曹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部将高详。曹丕继魏王位,以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黄初三年,以曹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这种职务,是超然于带兵将领之上的,权力很大,当然只能用自家人担任。 护军: 这个职务最初是秦朝设置的,有监领之意,到汉朝之后,曾经改为护军中尉、护军将军,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更名为司寇,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更名为护军。在三国这段,曹操是最先使用护军的,同时期的各个军阀的传中,都没有护军这一职务。大约在赤壁之战前后,魏、蜀、吴大体形成的那个时期,蜀、吴也设置了这个职务。 部队主将对护军,似乎颇为忌惮。他们的责任可能并不是直接率军打仗,而是监督主将,维护军纪,防止反叛。因此,我们发现,袁绍、袁术、刘备、吕布等的部队,时常有人反叛,而曹军则绝少这样的现象。担任护军的,都是曹操极为信任的心腹。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叫韩浩,一个叫史涣。 河内人韩浩和沛国人史涣,都非常忠勇,韩浩做护军,史涣做领军,后来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将领军改为中领军,都掌管禁兵,封列侯。 韩浩颇有些传奇色彩。曹操任兖州刺史之后,让夏侯惇领东郡太守。曹操征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河南省濮阳市西南,东郡郡政府所在县)。张邈、陈宫等人叛迎吕布,曹操家在鄄城(兖州州政府所在县,山东省鄄城县北),夏侯惇带一支轻军赶赴,恰逢吕布,双方就打了一场。吕布退还,攻占了濮阳。吕布派人向夏侯惇诈降,夏侯惇很高兴,但不成想被这伙儿人给控制住了,要求用金银财宝换夏侯惇的命。夏侯惇的部下全都惊呆了,眼看就要出大乱子。韩浩此时在夏侯惇手下工作,带着一票战士守在夏侯惇营门,严令部队不得有任何动作,违令者斩,部队这才稳定。韩浩带人来到夏侯惇所在之处,对劫持者说: 你们这帮凶逆之徒,竟敢劫持将军,难道你们还想活吗!我受命讨贼,难道能为了一个将军,而放了你们不成! 【不知道夏侯惇得有多恨韩浩啊】 之后,流着泪对夏侯惇说,夏侯将军,对不住了,我不能为了救你而坏了国法。随后,下令士兵攻击劫持者。那帮劫持者一看抓了夏侯惇没用,只好叩头求饶。算那些人倒霉,没杀夏侯惇,韩浩也没放过他们,全部被斩杀。曹操听说此事之后,对韩浩说,你做得对,这件事可以作为万世遵循的做法。于是,制订法令,从今往后,有劫持人质的,格杀勿论,不必管人质。从那时起,再也没有发生过劫持人质的事儿。 这个事儿说明几点意思:一个是韩浩这个人严格执法,即使被劫的是夏侯惇,韩浩也不动心;二是曹操赞成严明法律,对韩浩加以保护;三是韩浩被引为心腹。 另外一个叫史涣的,史称,曹操刚刚起兵时,史涣就跟着干了,代理中军校尉,跟随征伐,常监诸将。 《三国志·曹仁传》载,曹操和袁绍相持于官渡,曹仁与史涣等袭击袁绍粮队,烧其粮谷。 《三国志·荀攸传》载,荀攸对曹操说,袁绍的粮队就要到了,运粮的将领韩猛,锐而轻敌,可派人击破之。曹操问,派谁去?荀攸说,徐晃。于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涣袭击韩猛,烧其辎重。 《三国志·许晃传》载,许晃与史涣斩眭固于河内。 …… 史涣的纪录,散见于其他人的传中,显然,史涣并非主将,而是配合曹仁、曹洪、徐晃等主将作战,其使命似乎更多的是维护军纪、监察官兵,做的是“常监诸将”的工作。 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韩浩、史涣,以及其他护军,他们的主要责任并非作战,而是确保部队忠诚,确保部队不会叛变。而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袁绍的部队叛变的不少,特别是曹操火烧乌巢之后,大将张郃、高览叛逃,袁军这才崩溃。如果张、高二人没有叛变,袁绍不可能败得那么惨。鉴于护军职能的重要性,对担任这个职务的人要求很高,倘用人不当,则不但可能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这就考验曹老板的识人用人的本事了。 最后,再稍微讲几句所谓的义胜、德胜之类的东西。在曹操的征战中,《三国志》记录曹操屠城,不下十次,而袁绍从来没有屠过城,谁更仁德?谁更正义? 史称,曹操制订新的法令,颁行州、郡,比以前严厉得多,而且征收绵绢非常急迫,很多郡、县都反了。官渡之战相持阶段,阳安都尉李通代行太守事,加紧征收绵绢,朗陵县令赵俨对李通说: 其他很多郡县都已叛变曹公,归附袁绍,只有阳安仍忠于朝廷。现在按户强收绵绢,恐怕不可以吧? 李通说: 曹公与袁绍相持,正在危急时刻,其他郡、县都背叛了,如果我不征收绵绢送往许都,必定有人会说我坐观成败,搞骑墙主义啊。 赵俨说: 事情确实如你所说,但还是应当区别轻重缓急,我来给你消除这个顾虑吧。 于是,赵俨向荀彧反应情况,荀彧再请示曹操,曹操下令把已收的绵绢还给百姓,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件事,反映出曹操对老百姓,比袁绍要严苛得多。 【李通:与上缴绵绢相比,老百姓的死活算不了什么】 再举一例。公元219年,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反叛。公元220年,正月,曹仁屠宛城,斩侯音。侯音为什么要反?《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讲,当时,南阳一带老百姓苦于徭役,实在活不下去了,侯音抓了太守东里衮,与吏民一起反叛。 这些事例显示,在争天下的过程中,能否胜出,与德不德、仁不仁、义不义,关系不太大,宽厚、仁慈的人,大概率是要失败的。搞好宣传工作,别说四胜、十胜,就是百胜、千胜,也随时可以炮制出来。 【点赞、点“在看”,都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