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崩溃,军阀拥兵割据,各霸一方。当时,力量最雄厚的要数袁绍。他以反董卓的盟主身份,地领冀、青、并、幽四州,兵辖百万之众,一时威名四扬,气势赫赫。但是,他却被出身宦门、政治影响小、军事力量弱的曹操打败了。袁绍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而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不能从善。 从表面看来,袁绍慈祥宽容,好爱纳士,因此,袁府门外,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车马停满大街小巷。其实,袁绍之爱士,只不过是满足一种沽名钓誉的虚荣心而已,他并不懂得知识分子在事业上的重要,并不爱惜、尊重人才,相反,他往往妒贤嫉能,排斥忠良,甚至陷害无辜。沮授、田丰是当时名士,他们足智多谋,对袁绍也十分忠心,但他们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不仅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反而屡遭排挤、迫害。 著名的官渡之战,是袁、曹争雄的关键性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大约是十与一之比,绝对优势在袁绍一边。沮授、田丰都正确地分析了袁、曹的实力,提出袁军坚守官渡,以久持之;同时派出奇兵侵扰曹军空虚后方,使其前后制敌。袁绍的另一谋士许攸也建议派精兵偷袭许昌。然而刚愎自用的袁绍根本不听。沮授叹息大业难成,就托病辞职。袁绍更加怨恨于他,干脆把他的监军之权统统剥夺。刚烈的田丰冒死强谏,袁绍竟然认为是破坏军心,便用兵器击打他。许攸受到倾轧,一怒之下就投奔曹操而去。曹操立即加以重用,并且采纳许攸提出袭击袁绍粮道的建议,派兵偷袭袁军粮道,烧毁屯粮,铸成袁军大溃。 由此可见,曹操是真正懂得人才的重要作用的,因而能"唯才是举",从谏如流,广纳天下贤士,为我所用,从而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而袁绍则心胸狭窄,颇多猜疑,短于从善,真正有本事的人在他那里不仅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反而往往难以立足。所以不少见他成不了气候的人才先后离去,如"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的郭嘉,以"王佐才"著世的筍彧和许攸,他们后来都为曹操的事业出了大力。不离开的人才,往往没有好下场,如沮授,言不能从,反遭疑忌;如田丰,忠烈难容,悍然杀害,围在袁绍身边的多是才能平平或阿姨奉承之辈。如此,曹、袁争雄,曹操焉能不胜,袁绍怎会不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