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57. 诸葛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终极对决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这一回,写得特别磨叽,因为实在搞不懂诸葛亮、司马懿究竟在干嘛。诸葛第五次北伐,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征,魏、蜀、吴三国全都登场,一共出动兵力三十多万,但从战果上来看,三方一共损失可能也就一两千人,这是在打仗吗?诸葛和司马的对决,非常怪异,双方直接对阵将近半年,仿佛不是来打仗的,倒像是来晒友谊的,各自十数万大军优哉游哉晃了一大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真是咄咄怪事。


公元231年,诸葛第四次北伐退军之后,曹魏大将军司马懿断言,没有三年时间,诸葛亮断不可能再次出兵。

诸葛回军之后,开展大生产运动,训练军队,制作木牛、流马,运送粮草、物资到斜谷口。

公元234年,诸葛第五次北伐。

这三年间,司马懿也没闲着,一直在为应对诸葛再次入侵作准备,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儿:

一是向明帝曹叡上表,从冀州迁徙农民到上邽(甘肃省天水市)种田。二是大搞水利工程,整修、扩建成国渠,修筑临晋陂(读如杯),灌溉农田数千顷。三是在京兆(陕西省西安市)、天水(甘肃省甘谷县)、南安(甘肃省陇西县)兴办兵工厂(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司马懿:孔明啊,我跟这儿候着呢!】

司马懿督军关中,老弟司马孚在朝里做度支尚书。《晋书·司马孚传》载,司马孚认为:

擒敌制胜,必须预有准备,不能每次人家打到家门口儿了,咱再去找人找粮找家伙事儿。诸葛亮动不动入侵关中,边境守军挡不住他,朝廷只能从中央派军千里救援,每次都这么干,既不划算,又来不及。朝廷应该精选步骑兵二万人,西进驻防。此外,关中连年战火,老百姓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可以从冀州迁徙农丁五千到上邽屯田,秋冬练兵,春夏种田植桑。

衣赐履说:所谓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司马兄弟一个在朝,一个在外,配合默契。单看司马懿上表,感觉是弄了五千农民伯伯到上邽种地去,看了司马孚的建议才知道,徙冀州农丁到上邽,并不是单纯的种地,而是军屯。这五千农丁,拿起锄头就是农民,抄起长矛就是战士。

成国渠始建于西汉中期,渠首位于郿县(陕西省眉县)东北,引渭水,向东北方向,流经武功(陕西省武功县西)、槐里(陕西省兴平县东南),至上林苑(陕西省咸阳市及户县、周至一带),入蒙茏渠。司马懿将其向西延伸至陈仓(陕西省宝鸡市东),并增辟汧(读如千)水作为水源,下游自今兴平县北向东延伸,至今咸阳市东回入渭水,把汉代的成国渠向西延伸了近百里。

显然,司马懿对关中及陇西的经营方略非常明确——一切为了战争。其所有的行动,都围绕着战争最重要的三要素进行:兵、粮、武器

于是,几年下来,关中、陇右,要粮有粮,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只待诸葛来犯。

读到此处,我们是不是要为孔明捏一把汗呢?实际上,当我码字至此,就已断定,司马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孔明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结局已定,战场上的细枝末节,仨瓜俩枣儿的小胜小负,没有实质性意义。

本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从褒斜谷(陕西省太白县西南褒河山谷)出兵,史书上说,这次的运粮工具,是流马。同时,派使节前往吴国,跟孙权约好,西边儿我来,东边儿你上,咱合力干他曹魏一把。

孙十万欣然答应。

明帝曹叡听说诸葛又来串门儿了,颇为忧虑,派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兵二万,交给司马懿掌管。

衣赐履说:关于木牛、流马,我实在想像不出究竟是什么东东,有人说木牛是车,走陆路,流马是船,走水路,都说得绘声绘色,然而都是猜测,且与史书记录根本不一样。你还别说,《三国志》上对木牛、流马还真像模像样介绍了一把,陈寿记得还挺认真,篇幅比诸葛四伐、五伐加起来还要长,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呢,陈寿记录木牛流马,就跟文科生介绍量子理论似的,看过以后,虽然不明觉厉,但是,毛都没说清楚一根。我们只需知道木牛流马就是两种运载工具就可以了,在此不作讨论。

秦朗率的两万步骑兵,可能就是司马兄弟上表要求的那两万。

诸葛亮到达郿县地界儿,大军驻扎在渭水之南(南原,应该与下文出现的“北原”是相对的概念)。魏军将领都认为,己方应该驻扎在渭河以北,与诸葛隔河对峙。司马懿认为老百姓都在渭水以南,是必争之地。于是,率军渡过渭水,背水立营抵御蜀军。司马懿对将领们说:

诸葛亮如果真有胆略,就应该从武功出兵,依山向东,那就不好办了;如果他向西驻扎五丈原(陕西省眉县西),那我们就不用担心了(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

【大概这个样子吧】

衣赐履说:这里有点意思了,配合着地图看,诸葛是从褒斜谷出来的。向东渡过武功水,进军武功,就直逼长安了,武功距长安,直线距离不到二百里;向西则上五丈原,司马认为,“诸军无事矣”。

司马懿什么意思呢?

我个人认为,诸葛即使东向武功,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但必须与司马决战,而司马是不愿把后半辈子赌在一场大战上的;诸葛驻军五丈原,北有渭水,东有武功水,战略空间天然受限,司马只需施展步步紧逼,就是不打”的一贯套路,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显然,司马懿的作战指导思想和上次一样,挡住诸葛大军,就是胜利

另外,我们突然发现,诸葛本次北伐,跟以往不大一样。哪里不一样呢?前四次都是突袭第一次,出祁山,魏国上下大惊,谁都没想到诸葛会出兵;第二次,突袭陈仓,打了二十来天,没打下来,就撤了;回军路上,就搞了第三次,夺取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再出祁山,明帝曹叡紧急征调司马懿西进抵御。而本次北伐,诸葛亮似乎是敲着锣打着鼓出来的,刚出褒斜谷,远在洛阳的曹叡已经知道了,诸葛还没到五丈原,司马已经背靠渭水等着他了。

怪不怪?

雍州(州政府设长安)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与五丈原相对,五丈原在渭水之南,北原在渭水之北),我们应该抢先占据。议论的人多数都认为没必要,郭淮说:

如果诸葛亮渡过渭水登上北原,再进攻北山(汧山,汧读如千),切断长安通往陇右(陇山以西)的道路,就会引发老百姓和羌人、胡人的动荡,于国不利。

司马懿认为郭淮说得不错,就命他前往北原驻防。郭淮营垒还没有筑成,蜀汉部队已至,郭淮迎战,蜀军撤退。北原之战后数日,诸葛亮率大军西行,魏国将领多认为诸葛亮要打西围,只有郭淮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目的就是让我们派重兵向西防御,蜀军好进攻阳遂。于是,派兵防守阳遂。果然,当夜蜀军攻打阳遂,因为阳遂预有准备,没有攻下。

这是《三国志·郭淮传》上的说法,而《晋书·宣帝纪》则讲,诸葛亮上五丈原,打算北渡渭水。司马懿派将军周当驻扎在阳遂引诱诸葛(饵之),但过了好几天,诸葛一动不动。司马懿说,诸葛亮欲争高地()而不向阳遂,他的用意很清楚了。于是,司马懿派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到阳遂守备,与诸葛会于积石,在高地前接战,诸葛亮无法取胜,回军五丈原。当时,有一颗彗星(长星)坠入诸葛营垒之中,司马懿料定诸葛必败,就派一支奇兵抄袭蜀军后部,斩首五百余级,俘虏千余人,投降的也有六百余人。

衣赐履说:诸葛攻北原,必须北渡渭水,而司马大军背渭水扎营,如果诸葛真的渡了渭水,只能是从上游绕路前往北原,而郭淮营垒尚未修好,竟然把诸葛击退。我们只能理解为,诸葛这次,只是试探性进攻,派出的人不多,作战原则是,能占领就占领,不能占领就撤回,双方应该没有发生激战。

以上两传中都提到了阳遂,后传中又提到积石,我都没查到具体位置,估计都距五丈原不远。同样,双方一接触,诸葛就撤军了。至于司马懿抄诸葛的后路,杀、抓、降两千余人,不好判断真假(对《晋书》的质疑很多,奈何陈寿对诸葛北伐真真正正做到了“惜墨如金”,不看《晋书》没得看诶),且并不影响大局,我们就不分析了。

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双方的接触是很小心的,诸葛出兵,如果好打,就打,如果不好打,就闪,一点儿没有志在必得啃硬骨头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呢?

双方热了热身之后,就没动静儿了,史称,诸葛认为前几次北伐,都是因为运粮不继,无法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于是,这回就决定打持久战了。他分出一部分部队,开始屯田,作为长期驻军的基础,而且,屯田的士兵和渭水之滨的居民杂处在一起,百姓安居乐业,蜀军并不骚扰。

衣赐履说:诸葛在五丈原屯田,这是什么骚操作啊?诸葛究竟想干嘛?十万大军跑到魏国扶风郡五丈原种地来了?屯田这种事情,只能在敌人不能骚扰或不敢骚扰的情况下方可进行,现在,蜀军深入魏国境内,周围全是敌人,而且是以司马懿为首的十数万大军(史书没有记录司马懿究竟带了多少人马,我个人认为,魏军人数不应少于蜀军),诸葛开始种地?种庄稼并不是那种今天播种、明天收获,或者退军时往车上一装就走的事儿,并且,你不是已经准备了三年粮食了吗?怎么又屯上田了呢?真是闲得没事干了吗?

一定有原因,但决不是为了打持久战

诸葛在渭水之南屯田,战士们跟魏国的老百姓打得火热,没准儿还帮老百姓干点农活儿唔的,老百姓再来点拥军活动,五丈原简直可以评得上文明模范社区诶。这特么是来打仗的吗?也不怕司马懿隔三差五来打个秋风放个火吗?这是屯的哪门子的田嘛!

但是呢,司马懿就跟没看见似的,只要地里没长出核武器来,你们爱怎么种就怎么种。于是乎,蜀、魏双方,各十余万大军,一共二十多万人,就跟五丈原这儿耗上了。诸葛亮在农忙之余,就派些大嗓门儿跑到魏军大营门口骂街、叫阵,司马懿有时候一声不吭,有时候也派几个嘴皮子利索的出去对骂,总之,就是不出战。

这场三国时代最无聊的战事,持续了几个月,实在没意思,咱去看看东吴那边在干嘛。

本年(公元234年)五月,孙权率军进驻巢湖口,直指合肥新城(安徽省合肥市西北,公元232年,由满宠所建),号称十万大军;又派上大将军陆逊、左都护诸葛瑾统率一万余人进入江夏(湖北省鄂州市)、沔口(湖北省武汉市,汉水入长江口),剑指襄阳(湖北省襄樊市);将军孙韶、张承进入淮河,直指广陵(江苏省扬州市)、淮阴(江苏省淮阴市)。

六月,满宠想要率领各路大军救援新城,殄夷将军田豫说:

敌人倾巢出动,大举进攻,绝不只是为了蝇头小利,而是打算以新城为钓饵,引我大军前往救援。新城坚固,我们应该听任他们攻打,挫其锐气,攻城不下,吴军士卒一定疲怠,到那时,我军雷霆出击,必可大获全胜。如果吴军看出我们这一策略,就不会强行攻城,可能自行撤退。不管是哪种结果,我们都不可立即进军,以防落入他们的圈套。

此时,曹魏帝国东部战区的部队正轮番休假,满宠上表请朝廷派兵增援,同时停止轮休,集中力量迎战。散骑常侍、广平(河北省永年县东南旧永年镇)人刘劭向明帝曹叡建议说:

吴军兵众,战事方起,他们意志专一,士气旺盛。而满宠守军太少,又在自己防区作战(兵法谓之散地),即使出击,胜算不大。满宠请求援军,并无过失。我认为可以先派步兵五千,骑兵三千,作为先头部队,扬言我大军将数道并进,给敌人造成震慑之势。骑兵到达合肥,疏散队列,多布旌旗,多擂战鼓,在城下展示实力,然后派一支部队绕到敌人背后,断其归路,扼其粮道。敌军听说我大军前来,又有骑兵断他们后路,必定震惊而逃,不战自破。

曹叡采纳。

满宠想要转移新城的守军,引诱吴军前往寿春(安徽省寿县),曹叡不同意,下诏说:

战略要地,极为重要。先帝在东方设置合肥,在南方把守襄阳,在西方固守祁山,贼兵一来,就在这三座城下被击败,正是因为它们处于必争之地。即使孙权攻打新城,肯定不能攻下。你让将士们坚持守住,我将亲自前往征讨。到那时,孙权恐怕已经逃走。

早在司马懿出兵之前,曹叡就给他下诏说:

你只需坚壁拒守,不要跟蜀军决战,以挫其锋芒。诸葛进攻得不到好处,退军又不甘心,就跟那儿呆着,粮食又成问题。他们想抢人抢东西,有你在旁边盯着,他没办法得呈,退军是迟早的事儿。等他退军时,你再出动大军狠狠揍他,现在以逸待劳,才是全胜之道。

衣赐履说:曹叡威武!有点“年少万兜鍪”的意思!同时与吴蜀开战,沉着冷静,举重若轻,对吴蜀不同的策略,都是为诸葛和孙权量身定做的。我们现在就清楚了,司马懿之所以坚守不战,是君臣两个早就商议好了的,一方面是耗死诸葛,另一方面,东西战场同时开战,万一有失,则国家危险。有了之前数次与诸葛交战的经验,曹叡已经很有把握,只要司马坚守不动,诸葛就奈何不得,曹叡可以从容搞掂孙权。为什么说诸葛奈何不得?因为,在魏国作好了万全准备之后,非用奇计,司马懿是不可能失败的。而奇计,恰恰是诸葛所缺乏的。司马与诸葛,是同一个量级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对诸葛,就算胜不了,也不会大败。只要不是大败,对魏而言,就是胜利。诸葛北伐,无功而返,几成定局。

七月,曹叡亲登龙舟东征。

满宠招募敢死队,焚烧吴国攻城的器械,射死吴王的侄子孙泰,而吴军又闹起了瘟疫。曹叡离吴国驻地数百里时,迷惑敌人的先遣军已先行到达。孙权一开始认为曹叡不会亲征,听说曹叡真的来了,孙十万二话没说,闪人!从淮河进击的孙韶也同时退兵。

这时,进攻襄阳的陆逊,派遣亲信韩扁携带表章呈报孙权,没想到被魏军给抓了。诸葛瑾听说之后,惊出一身冷汗,给陆逊写信说:

主上已经撤军,敌军抓住了韩扁,我们的虚实就全都暴露了,现在河水水位下降,应当火速撤军。

信使等着陆逊的指示,陆逊也不回答,只是催促部下种圆菜头和豆子,种得一身是劲。然后,又跟一帮子部将下棋射箭玩儿游戏,快活得不得了。信使被晾了半天,就回去向诸葛瑾汇报。诸葛瑾说,陆逊足智多谋,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亲自去见陆逊。陆逊说:

贼军知道主上已经回去,就可以全力对付我了。并且,他们把守关口要道,我军官兵难免畏惧,我作为主帅,必须保持镇定,以安军心,然后再想办法安全退军。如果现在我们就显示出退军的迹象,贼军就会认为我们害怕了,他们一旦来袭,我军必败。

【孙权:撤军!老子才不替诸葛背锅!】

于是,陆逊和诸葛瑾定下计谋,由诸葛瑾督领船队沿河行进,陆逊率兵马走陆路,向襄阳进发。魏兵素来害怕陆逊,急忙撤回城内。陆逊整顿队伍,搞了些个故作声势的表演,从从容容登船,魏军不敢逼近。船到白围(湖北省襄樊市西北,白河【淯水】跟汉水会合处营寨)时,陆逊说,停船,我要上岸打猎!旋即秘派将军周峻、张梁等袭击江夏(曹魏帝国的江夏郡)、新市(湖北省京山县东北)、安陆(曹魏江夏郡治所所在县,湖北省云梦县)、石阳(湖北省汉川县),杀死俘获一千人余人,安全撤军。

东吴全面撤军,魏国群臣认为,司马懿正同诸葛亮相持不下,建议明帝曹叡临幸长安督战。曹叡说:

孙权已经逃走,诸葛必然破胆,有司马懿办他,就足够了。

随后,曹叡临幸寿春,检录将士们的功劳,封官授爵赏赐嘉奖各有不同。

八月二十九日,曹叡返回许昌。

衣赐履说:曹叡对西边儿战事的态度,有点儿从容,有点儿漫不经心,给我一种感觉,孔明忙活了三年,整个儿就是一场无用功诶,似乎,一切都在曹叡掌握之中。

好,我们回五丈原去。再读五丈原,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件事——孙权撤军了

此时,司马和诸葛已经相持了一百多天,据称,诸葛多次挑战,司马就是不出兵。于是,诸葛就幽了司马一默,他让人准备了一整套时尚女装,从头巾、发饰,到衣服、鞋袜,全是最新款,还是限量版的,着人给司马懿送过去了。意思是,司马懿啊,你就是个娘们儿!史书称,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曹叡,说我忍不住了,诸葛亮那个孙子说我是娘们儿,我一定要出去跟他干一场,看看谁才是娘们儿!曹叡不许,专门派遣出了名的铁面无私的卫尉辛毗,持符节担任军师,节制司马懿的行动。辛毗到了之后,就撂下一句话,谁特么敢出战,老子就斩了谁!于是,大家都不闹腾了。

【各位,孤穿上这身衣服,比李玉刚如何?】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看来曹军不会再出战了。

诸葛亮说:

咳,司马懿那家伙,本来也没打算出战,他不过是给将士们演了一场戏罢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有本事战胜我们,他何必千里上书请求作战呢!

衣赐履说:司马懿在二十来岁时,就在曹操面前装成中风病人,把曹老板都骗了,如今已经五十多了,老戏精了,定力极强,怎么可能为了一套女人衣服而上火呢!何况,曹叡早有诏令,坚决禁止他和诸葛对决。估计是曹军将士嗷嗷叫,司马懿硬不出军,显得自己得了恐诸葛症,干脆让皇上直接下令不许出兵,大家就没话说了。

又一次,诸葛派使者前往魏军,司马懿自然好吃好喝好招待,但并不过问军事情况,只跟使者拉拉家常,随口问问诸葛丞相睡得好不好啊,胃口怎么样啊,工作辛不辛苦啊,等等。

使者说:

丞相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把关;每天吃饭不过几升而已(秦汉时一升大约合现在的二百毫升,《晋书·宣帝纪》里说,诸葛一天吃饭三四升,也就是六百到八百毫升,意为诸葛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之后,司马懿说,诸葛孔明,吃得比鸡少,干得比牛多,只怕活不了多久了。

果然,不久之后,诸葛病重,八月,就去世了。

【丞相仙去】

蜀军长史杨仪整军撤退,司马懿率军追赶。蜀军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假装要跟魏军拼命。司马懿收军后退,不敢向前逼进(此时司马懿并不确定孔明是否去世)。于是杨仪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百姓为此编了一句谚语说: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司马懿听到后笑着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司马懿察看诸葛亮驻军营垒,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司马懿一直追到赤岸(陕西省留坝县北),没能追上,率军返回。

从整个儿记录来看,特别是双方对阵的百多天里,似乎一仗都没打。只怕也未必,期间,可能有一次小的冲突。

《诸葛亮集·上事表》载,臣先遣虎步监孟琰,占据武功水东岸,司马懿因渭水上涨,于二十日派骑兵万人,攻击孟琰营盘。臣让人搭建竹桥(一说车桥),又隔水射击魏兵,桥搭好之后,魏军骑兵退去。

这是诸葛给后主刘禅的上表,此表说明,诸葛大军屯于五丈原,派了一支小部队,东渡武功水安营扎寨。司马懿派骑兵万人,前来攻营,诸葛亮建好了桥,又射了一顿箭,司马懿就回去了。

衣赐履说:好,现在我们把诸葛第五次北伐捋一捋,讨论一下,这场仗为什么打得如此无聊,以及诸葛真正的死因。

我们要注意,这次出兵,诸葛已经五十四岁了,足足准备了三年,十万大军,基本上把蜀国能带出来的部队,全带出来了,同时又与孙权联合,双方一道出兵,总兵力超过二十万。这是要搞大事儿啊!但是这次,诸葛没走祁山,而是走褒斜谷,屯兵五丈原。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此番,诸葛的战略目标是长安。拿下长安之后,再慢慢拾掇陇右地区。

那为什么他不去攻取武功,然后东进长安呢?

因为,一旦直取长安,就没有回旋余地了,而五丈原就在褒斜谷北口,如果不利,随时可以撤军。更何况,攻取长安,是需要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

孙十万在东边儿打出威风来,牵制魏国兵力

不管孙十万拿下合肥,还是襄阳,魏国朝廷一定震动,司马懿就得不到支援,反而成为一支孤军,那时,才是魏蜀之间的决战时刻。

然而,孙十万一如既往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还在等孔明和司马死磕呢!孙十万从来不会让别人占便宜,雷打得轰隆隆山响,只下了一阵子毛毛雨。五月,孙十万派出十几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魏国,然而,就在合肥和满宠比划了一小下,七月,就全面撤军了!

曹叡早就把准了孙十万的脉,孙权一撤,曹叡溜溜达达转了一圈,就回许昌了。臣下建议曹叡坐镇长安,曹叡表示不用。诸葛第一次北伐时,曹叡很紧张,亲自跑到长安督战,这回,不需要了,诸葛玩儿不出什么新花样,一个司马懿就足以搞掂他了。

孙权撤军,诸葛仿若兜头被浇了一桶冷水,进退维谷了。这回出兵,可是赌上了国运的,但现在的情形是:打,没有意义;撤,无法交待

怎么办?愁得孔明一天只能吃数升饭,整夜整夜睡不着。军营里的兵卒闲了就容易生事儿,打群架的,偷酒喝的,搞对象的……等等等等,时不时就有冒泡儿的,孔明不但要给官兵们做好思想工作,打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儿,也一并过问了。

撤军不撤军呢?

还是撤吧。

但即使撤军,好歹也得打几个胜仗吧?

奈何司马懿不接招儿。

孔明就只能在五丈原上耗着。

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什么意思?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若想吃到鱼肉,则必须让它离开池渊。

而司马懿守在大营不出来,坚决不“脱于渊”,诸葛就吃不到司马这条鱼。诸葛天天琢磨着,怎么能让司马离开池渊呢?于是,想出好些点子来。

比如,诸葛派军东渡武功水,司马你不过来玩儿玩儿吗?司马来了,派了一万骑兵。为啥是骑兵?因为跑得快。诸葛这边刚造了个桥,放了几箭,人家就跑了,不跟你玩儿了。

再比如,送一套女款高档时装给司马,为了不当娘们儿,你也得出来表示一下吧?嘿,人家司马懿不但穿上秀了一把,还让曹叡派辛毗来当评委,看我司马懿穿上这套行头,能不能跟李玉刚、霍尊有一拼?

最值得一提的是,诸葛在五丈原上种粮食,还跟老百姓打得火热,搞得跟蜀汉帝国新农村建设试点似的。前面我们讲了,在敌国境内屯田,本来就是扯淡的事儿,诸葛屯田,我个人认为,一定在屯田处附近设有埋伏,屯田,就是要激怒司马,把这条鱼引过来,然后痛击之。然而,司马懿稳如泰山,你种你的地,我搞我的时装秀,等你撑不住了,撤军了,哪怕你种的不是粮食,你种的是金条,那也都是我司马懿的!

诸葛骑虎难下,陷入死局。

七月,孙权撤军,仿如一记重锤,直接砸在诸葛的心窝窝里,而那位如影随形的司马懿,就跟身边儿呆着,阴阴地观望着。

公元234年,八月,孔明终于撑不住了,油尽灯枯,溘然长逝,享年五十四岁。

一代名臣楷模,终于谢幕。

衣赐履说:诸葛丞相千古!


音频版《衣赐履读通鉴》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订阅收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