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巨婴国”里共生的亲子关系

 伊恋尚 2021-12-14

昨天中午吃饭时,羊羊突然给我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我来做饭给你和爸爸吃,你们就不用忙了。”那一刻我语塞了,心里是五味杂陈,即有感动又有羞愧。羞愧的是四十年来,我从未如此的给我的父母说过如此暖心的话。纵使心中有很多关切,很多暖心的话,到嘴边时却也幻化成了中式家庭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得羊羊开始看英文原版绘本《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时,因为当时她对英文还停留在儿歌的阶段,对于大段的英文还是不能理解,就用中文讲的,于是她记住了主人公栗色的小兔子不断的告诉兔爸爸,他对他的爱有多高,有多远,有多长。这之后小羊羊就会在我不经意时对我说:“妈妈,我爱你!”当我回应她:妈妈也爱她时,她的小脸上总会浮现出满意的神色。对于一个刚刚三岁的孩子我想她也不能完全理解这个“我爱你”的真正意义,但她知道这是在表达她对我的情感。

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封面

想想我与父母之间从来没有说过:爸爸或妈妈,我爱你!我想作为我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在与父母之间怕是少有人对他(她)说过我爱你!这可能是中国人更喜欢含蓄的表达方式原因。

而另一方面我想就是我们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原因吧!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今年七月时有一档《少年说》青少年节目。

节目的形式就是:孩子们一个接一个站上高台,在上面对台下的喊话对象喊出自己的心里话。在看过几期节目后,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父母作为被喊话对象,出现了很多次。

有一位刚刚上初中的小姑娘,她说她的妈妈让她很“受伤”。因为妈妈总拿她跟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同学作比较。

每次成绩出来后,妈妈都拿考得最差的那门课说她,却从来看不到她的优秀和努力。面对孩子的哭诉,她的母亲给出了让人心疼的回复:“我认为我是比较客观的……你没有领悟到重点……不打击你就有可能有点飘……有些东西你一定要改……”

这样的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是的,有很多家长都说过类似的话!像这种持续打击和不断挑错式的育儿方法,是很常见的“爱你所以黑你”,也是“都是为你好”的育儿方式延伸。

天下唯有自家孩子最好

与那种“都是为你好”“爱你所以黑你”的方式成反相的是:天下唯有自家孩子最好。

这样的家长实例也是屡见不鲜。

其实无论是“都是为你好”的家长,还是“爱你就是黑你”或“天下唯有自己孩子最好”的家长都无一不是一种畸形的爱。

共生绞杀的亲子关系

记得2016年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出了一总新作《巨婴国》。引用'心灵禅’对此书的评价:首次全面系统地透视了中国国民性、中国家庭与人心,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在罗辑思维 第198期:" 你是巨婴吗?"讲的是武志红的《巨婴国》,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中国90%的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巨婴,家庭关系模式是母婴共生

巨婴,不是说这个人心态幼稚, 而是说他的心理结构。他的反应模式停留在婴儿期 ,而且是早期。所以武志红就讲:你看中国人的很多习惯就像婴儿。

婴儿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呢?主要是三条 :第一叫母婴共生,第二叫全能自恋,第三条叫偏执分裂 

我们称婴儿叫母婴共生,但是如果成人之后你还这么共生,就叫病态共生。

在中国文化当中,母亲扮演的那个角色是非常突出的。中国典型传统文化应该是父权社会。但是你看,中国有所谓《二十四孝》 ,你真的把那《二十四孝》摊开看看,孝敬母亲的是主。父亲在里面其实并不多。

在文化学上,这称之为叫大母神。就是母亲和婴儿之间的那个共生关系,或者是控制关系,是这个文化的主调。可能社会权利是由男性——父亲来掌握 ,但是家庭的权利其实是由母亲来掌握的。

在现在国家中,有两个国家还有这样的文化遗迹 ,就是中国和韩国。至少有两个现象在其他国家很难看到,这个两个国家却很普遍。

西方人有一个说法:一个人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婴儿来到世界,第二次是通过恋爱和结婚,用爱的力量去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通过爱的力量重新组建家庭。

所以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应该是夫妻关系

正好在这一点上,中国很多家庭做得不好。

很多人其实从小就没有学会怎样去爱。一旦结婚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变成了又是共生关系,而且产生叫共生绞杀

共生绞杀是怎样呢?就是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 。但是丈夫呢?因为不会爱,又要躲避这种拉扯的关系,所以要找各种借口逃避,例如,我养家不容易啊。。。 就要脱离出这个家庭。

一旦生了孩子之后,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更加恶化的局面, 就是妻子既然拉不住丈夫,就把全部共生的纽带和孩子绑在一起,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

所以,中国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后, 家庭的重要次序马上就变了。孩子变成这个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关系核心。

而丈夫呢,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 。

所以三口之家在中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排序:孩子老大, 妈妈老二,丈夫老三,在家里是地位最低的 。

但是作为丈夫又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本来我就想逃离家庭,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把孩子推给妻子, 更加脱离出家庭。

那种孩子一旦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中国的家庭当中,公公这个角色好像就不存在。

你看很多家庭伦理剧,往往在里面无论是好婆婆还是坏婆婆,那总是婆婆表演的戏份比较大。公公好像在这个家庭当中是消失的。 他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这就是男人的一生,而女人的一生呢,就是我要绑紧这个孩子,要培养这个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这个孩子他也没有见过什么叫爱,什么叫正常的夫妻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男孩和女孩当中普遍存在叫爱无能

这样的孩子长大结婚,他从小就没见过什么叫正常的夫妻之爱。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父母感情淡漠,经常吵嘴 、打架、冷战。所以这种爱无能又传递到下一代的家庭。 这可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吗?

我们身边见过大量这样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就能概括:

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

一个缺席的丈夫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那对于这个母亲来说,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丈夫:这个男人他对不住我。很多女人生完孩子就跟闺蜜抱怨,都说我们家最没用的就是我老公,什么都管不了。随着年岁渐长,女人对于她丈夫怨气就越积越深。

中国家庭,尤其是老年家庭,老太太天天骂老头的事是不是很普遍?那对于丈夫来说, 他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我为这个家庭已经贡献了一切,什么钱都给你们了,你能不能让我清静一会儿 。

那对于孩子来讲, 他一方面摆脱不了这种共生关系,一方面又想脱出这个牢笼, 那在现实当中脱不出去怎么办呢?

沉迷于互联网和游戏。

所以中国家庭的很多问题,在这个关系模式和链条当中,都可以找到原因。

分不清楚边界

这种家庭共生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就是中国家庭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是分不清楚的。所以武志红讲,中国家庭有种浆糊逻辑 :边界不清。

第一: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们的关系我也要管,我们的关系你也要处理。

第二个浆糊逻辑,就是:我就等于我们,你就等于你们,比如说老婆要是跟小姑子闹矛盾,她回家找丈夫毛病:你就代表你们,对吧!

第三个浆糊逻辑,是我们互相之间是不能有边界的。 我的手机回家是要上交给老婆,我们之间完全没有秘密, 要共享所有的账户密码。

那第四个浆糊逻辑,连时间上的边界都没有,夫妻之间一吵架,陈芝麻烂谷子全部都兜出来,就是为了几个字:你对不起我。

那这样的家庭共生,你别觉得这种共生是什么好事,这都是共生绞杀

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很多成人,在心理结构上是个巨婴,就是没有办法摆脱病态共生。

比如说中国母亲有一个现象,叫唠叨。春晚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词是: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准备了一桌好菜。你看,爸爸继续缺席,回厨房做菜去了,而妈妈主要负责唠叨。

那啥叫唠叨呢?唠叨不是话多,而是一种超越边界的控制性的咒语

我在这本书里就看到一个例子:说我不管做什么,只要在我要做之前,我妈一定会把这话说出来。比如说出门 ,妈妈就会说“穿鞋”;进门说“洗手”;东西掉地下 “捡起来”;东西打碎了,“哎呀 怎么又打碎了?赶紧收拾收拾 。”

这些事都是我马上要干的,你为什么要说呢?!

妈妈也没有什么恶意, 这个中国家庭当中太普遍的现象。但是你想,它本质上是个什么? 就是我跟你之间没有边界,我们是共生的。你是我的一个器官,我指挥你只好用这种语言,甚至我说的不好听,它是一个咒语,来指挥你。

你不信出去做个实验。有人在走路,你在旁边喊 121 121 。你看,他一会儿就不会走了 。

这就是控制给对方带来的那种手足无措。很多人在家庭当中就要承受母亲这种唠叨。

看到这里,你就会想:我们能不能打破这种局面? 其实任何一个环节打破了,也就打破了。

在我自己的小家中,先生在有我怀小羊羊之时就明确:我们俩的关系是这个家庭的核心, 我们俩的关系是这个家庭的第一关系,而不是跟孩子。我也会时常发发“懒”,让他尽可能多的和孩子接触,与孩子玩耍。他也力所能及的帮我做些家务,以更多的方式参与到我们的家庭建设中。

父母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父母之间的恩爱,不就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吗?


特别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文章《巨婴国:中国式亲子关系——共生绞杀》,作者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数学启蒙的第一步不是数数?

儿童启蒙=学科教育?

阅读启蒙:今天亲子阅读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